1988年2月16日,央视春晚,演出进行到第13个节目,嘹亮的唢呐声带出前奏,8个壮汉随之起舞,一身金色裙装的歌手程琳走上台,开口唱:“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失的岁月……”字幕上,这首歌的名字打着《思念到永远》。其实,它有一个传播更广的名字《信天游》。同年5月,第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杭天琪、田震、胡月等五位歌手,不约而同选择了演唱同一首歌《黄土高坡》,最终杭天琪获得业余组通俗唱法二等奖。“通俗唱法”就是流行唱法,“俗”这个字不好听,后来都叫流行歌曲。随后的6月5日,北京首都体育馆,在纪念“世界环境日”百名歌星演唱会上,来自沈阳的东北姑娘、满族正黄旗后代那英,演唱了一首《山沟沟》,惊艳四座,从此开启了流行歌后之路。《信天游》《黄土高坡》《山沟沟》就是当时中国乐坛大火的“西北风”的代表。创作者在陕北民歌的基础上,结合摇滚、迪斯科、电子等元素,打造出一种时尚的全新曲风。所以,确切地讲,西北风应该叫“陕北风”,它是中国流行音乐第一股原创潮流。这些经典老歌,后来还不时地出现在各种晚会和舞台上,听着并不过时。因为它们源自深厚又热切的民族文化之土,无惧时间的剥蚀,始终有着绵延的力量。198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值改革与守旧的激烈交锋,新的娱乐形式和内容大量涌入,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但它们还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随时会受到批评。人民音乐出版社特意出版《怎样鉴别黄色歌曲》,把港台流行乐视为洪水猛兽来防御。1982年出版的《怎样鉴别黄色歌曲》。(图/网络截图)
这样的氛围引起一些音乐创作者的反思,广东省歌舞剧院32岁的作曲解承强认为:“与其一味禁止,不如写出真正属于中国的流行音乐。”他想到传唱了多年的陕北革命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觉得这种民歌可以为全国人所接受。于是,1986年,他在继承陕北民歌的基础上,通过调式转换、节奏变化,写出了一首曲谱。其实,他从没到过西北,但流行文化兴起于广东,广东人对音乐趋势敏感,创作也旺盛。作曲家解承强(右)。(图/夹馍星球)
完成曲谱后,解承强交给搭档刘志文填词。刘志文曾主编《岭南音乐》杂志,介绍了大量港台音乐,李谷一的成名作《乡恋》最早就是发表在这本杂志上,那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首流行歌。1983年,刘志文调到太平洋影音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在任期间,他把费翔引进到中国,在1986年为他打造了唱片《跨越四海的歌声》,包含有《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等名曲。写歌词时,刘志文的脑海中出现了四川美院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父亲》,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形象,而那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就是一张中国农民的脸。思如泉涌,他下笔写出了一句:“风沙茫茫悄悄去,留下皱纹千线。”画家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图/夹馍星球)
最后,这首歌取名《寻觅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主要形式,旋律高亢激昂、悠扬明快,唱词朗朗上口,带有一股浪漫自由的气息。歌曲交给广东女歌手王斯演唱,但一开始并没有红。广东人的普通话发音不是很准,王斯把思念唱成“失念”,听起来像“失恋”。也是1986年,崔健在工人体育馆演唱《一无所有》,曲调类似信天游,又结合了摇滚风格,“震撼了中国整个年轻一代,标志着中国摇滚时代的到来”。所以,西北风歌曲也叫“西部摇滚”。1986年,崔健在工人体育馆演唱《一无所有》。(图/夹馍星球)
程琳是一位童星,13岁时凭借一首《小螺号》成名,有着可爱清亮的声音,人称“小邓丽君”。15岁时就发行了个人专辑,出品方正是太平洋影音。1983年,台湾音乐人侯德健创作了电影歌曲《酒干倘卖无》,经天籁歌手苏芮的演唱,感人肺腑,红遍中国。同年,他来到大陆寻找创作灵感,结识了程琳,开始合作。两人还成为恋人,而侯德健比程琳大11岁,是当时八卦新闻的主角。1987年,侯德健为程琳制作的专辑《程琳新歌1987》面世,一改过去的可爱风,引起巨大反响。专辑里面就包含了解承强、刘志文写的《信天游》,只是把“寻觅”二字去掉了。程琳专辑。(图/夹馍星球)
同时,侯德健也对歌词进行了修改,将陕北标志性的意象“窑洞”改为“大地”,也去掉了“ 留下皱纹千线”的句子。“思念到天边”改成“思念到永远”,从空间概念变成时间概念。相比原词,侯德健的修改淡化了信天游特定的地理因素,变得更加大众,再加上由明星程琳演唱,迅速走红。广州电视台把这张专辑的十首歌拍成MV,是中国歌手第一部MV专集。两版《信天游》歌词对比。(图/夹馍星球)
1988年2月,程琳首次登上央视春晚,选择了演唱《信天游》,但台里觉得这首歌不是地道的陕北民歌,不能用民歌的名字,于是改成了《思念到永远》。通过春晚的舞台,程琳的歌声传遍全国,演唱事业达到高峰,也将西北风音乐热推向高潮。2010年,“华语金曲奖”举办30年经典评选,崔健《一无所有》、程琳《信天游》同时入选30年30首经典歌曲。当年,也正是它们南北夹击,掀起了“西北风”音乐大潮。《黄土高坡》崔健演唱《一无所有》的场合,是1986年为纪念“国际和平年”而举办的群星演唱会。活动的主题曲叫《让世界充满爱》,曲作者郭峰,而词作者陈哲也是西北风音乐的代表。陈哲本是首都钢铁公司的电工,1986年1月,32岁的他主动提出辞职,离开工作了15年的地方,相当于打破铁饭碗,被人当成神经病。其实陈哲早有准备,他爱好写诗,而邻居是一位音乐编辑,引导他创作歌词。早在1985年,他和总政歌舞团的朋友苏越就合作了歌曲《血染的风采》,经董文华演唱后,已经有一定反响,后来也上了春晚。1987年春晚,歌手王虹和战斗英雄徐良合唱《血染的风采》。(图/哔哩哔哩视频截图)
“国际和平年”演唱会筹备时,陈哲是创作组成员,写了《让世界充满爱》的歌词。之后,北京电视台又播放了现场录像,歌曲火了,陈哲从一名工人成功转型为音乐人。1986年8月,央视《观察与思考》栏目要拍摄一部知青题材的纪录片,陈哲受邀参与创作。他前往陕西和山西交界处的黄土高原,体验知青当年插队的生活。到达后,他被那里的蛮荒景致震撼了,“黄秃秃的一片,没有草,大地像皱纹一样裂开……但这样的土地上竟然孕育了那样深厚的一个文化,你在那里能感受到有一个巨大的张力场。”陈哲在黄土高原。(图/夹馍星球)
回到北京后,他沉浸在黄土地的氛围里,两个月一个字没写出来,不知该如何描述。11月的一天,他在传达室打电话,突然一阵大风刮来,楼房之间发出“呜呜”的声音,他一下子想到了当时在黄土高原的感受。歌名起初就叫《我的歌》,词完成后,有好几个作曲为其谱了曲,最终还是老搭档苏越的版本最对味。苏越的女朋友是87版《红楼梦》中晴雯的扮演者张静林,她很喜欢这首歌,在1988年参加央视《同一祖先》文艺晚会时演唱了,并把歌名改为《黄土高坡》。显然,《黄土高坡》更贴合歌曲意境,也符合当时西北风的潮流,改得很好。后来,张静林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安雯”,1991年和苏越结婚。苏越和安雯。(图/夹馍星球)
紧接着,刚刚因《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成名的歌手范琳琳,也演唱了《黄土高坡》,歌曲的名气开始扩大。1988年,第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举行,这是当时最大的选秀节目,选手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每组又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如今我们熟悉的很多歌手,都是从比赛中出来的:毛阿敏、韦唯、阎维文、张也、董文华……这届比赛中,杭天琪、田震、胡月等多名参赛者都选择了演唱《黄土高坡》。事实上,这种需要大嗓门的歌曲很适合参加比赛,直到今天仍是。最终,杭天琪获得业余组通俗唱法二等奖。
当时中国乐坛还没有版权意识,一首歌会有很多人演唱,也分不清谁是原唱,谁是翻唱。《黄土高坡》的走红,让创作者陈哲、苏越进一步成名。那是才子的黄金时代,即使身在幕后也能成为文化偶像,甚至超过台前,因为一首好歌就能把一名歌手捧红。九十年代后,陈哲和苏越都开了自己的音乐公司。陈哲不喜欢商业,公司发展也不好,1996年放弃了。苏越做得很大,从艺人经纪到影视投资,《武林外传》就是他投的项目。2011年,他因合同诈骗5700万元,被判无期徒刑,成了“文化人的反面教材”。2018年病逝,年63岁。2024年12月13日,在央视《民歌中国》节目中,胡月再次登台演唱《黄土高坡》,舞台精致明亮,但只要曲调一出,一股黄土高坡的风扑面而来,还是那个味儿。《山沟沟》
八十年代,除了央视举办的歌手大赛外,地方台也会办比赛。1988年,北京电视台举办了首届全国“阳光杯”通俗歌曲大赛,20岁的那英专程从沈阳前来参加,命运由此改变。5年前,她报考沈阳歌舞团,唱了首苏芮原唱的《酒干倘卖无》,成功入选。此前她已考过两次,第一次唱的是程琳《小螺号》,落选了;第二次唱的是邓丽君《又见炊烟》,再次落选。靠模仿苏芮成功之后,那英接着演唱了大量苏芮原唱的歌曲,有了大陆“小苏芮”的名号。唱片公司为了蹭流量,在给她出专辑时,甚至让她取了个艺名——苏冉。苏芮新歌、苏冉演唱。(图/夹馍星球)
在“阳光杯”通俗歌曲大赛上,那英唱的还是苏芮的歌《我找到自己》,获得第三名。这届比赛的冠军也是大家熟悉的歌手:蔡国庆。幸运的是,那英受到了作曲家谷建芬的赏识,收为学生,留在北京自己创办的“声乐培训中心”学习,做了歌坛大姐大毛阿敏的师妹。模仿只能是赝品,要成为真品,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表作。获奖之后,那英的资源也就多了,也是1988年,她得到了一首歌的演唱机会——西北风音乐《山沟沟》。作词陈小奇,广东诗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后进入广州唱片公司工作,开始写歌词。第一首原创作品《敦煌梦》在“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上获得“十大新歌”称号,由此成名。作词家陈小奇。(图/夹馍星球)
作曲毕晓世,同样是广东人,在广东省歌舞剧院工作,和解承强是同事,两人还曾走过“新空气”乐队。乐队的代表作《大风沙》,听名字就知道是啥风格。可见,西北风音乐的灵感和素材来自陕北,但创作者大都是东边人,尤其是广东人。还有一位李海鹰,创作了《走四方》,让年轻歌手韩磊一炮而红。在众多西北风歌曲中,《山沟沟》的质地最接近陕北,直白地描绘了这方水土和生活方式,有一种浓浓的乡愁:1988年,北京首都体育馆,在为纪念“世界环境日”举办的群星演唱会上,那英演唱了《山沟沟》,浑厚又激昂的嗓音震撼四座。这是那英的成名作,让她真正成为一名歌手。视频:1988年,那英演唱《山沟沟》
那几年,参加各种演出,《山沟沟》是那英的必唱歌曲。直到1990年,她受谷建芬推荐,演唱了电视剧《山不转水转》的同名主题曲,才有了新的代表作,走出了“山沟沟”。也是1990年,陈小奇作词作曲的《涛声依旧》,让毛宁火遍大江南北。此时,西北风的高潮逐渐远去,流行歌曲的主流变为城市和爱情题材。新世纪后,毕晓世加入海蝶唱片公司(太合音乐的前身),挖掘了林俊杰、阿杜、金莎等知名歌手,是真正的音乐圈大佬。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杨坤组选手终极考核,金志文重新编曲并演唱了《山沟沟》,将八十年代的歌变成年轻人喜欢的节奏,最终胜出。那英坐在导师的位子上,点评说:“那年我二十,你真正是听着我的歌长大的。”西部文化热一是因为自身的群众基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吸引了一批文化工作者聚集于此。他们发现了陕北民歌,感受到它的魅力,开始了记录和整理。1942年到1944年,鲁迅文艺学院的师生们,开展了大规模陕北民歌采集活动,筛选出400多首,编为《陕北民歌选》,是一次里程碑事件。同时,他们也以陕北民歌为基础进行创作,作为一种宣传方式,由此诞生了《绣金匾》《拥护八路军》《南泥湾》《三十里铺》等经典革命歌曲。鲁院编选的《陕北民歌选》。(图/夹馍星球)
1949年后,这些歌曲随着胜利之师进入北京,不断在各种活动中演唱,进而传播到全国,影响了全国听众对音乐的审美,大家普遍喜欢那种流畅激昂的曲调和朴实直白的歌词。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一方面民众仍处于过去的思维习惯里,一方面又受到新事物的影响,而西北风音乐正好融合了传统与流行,既不那么前卫出格,也不僵硬守旧,所以被普遍接受。二是文化氛围的整体推动。1980年代的中国文化热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西部文化热,不只包括音乐,还有电影、文学等方面,可谓全面开花。电影方面:1984,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凝重影像,吴天明执导的《人生》讲述陕北青年高加林的悲剧命运。1986年,颜学恕执导的《野山》获金鸡奖最佳影片。1987年,吴天明执导的《老井》走出中国,获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黄土地》的经典画面。(图/夹馍星球)
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获柏林金熊奖。片中的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曲》等,由陕西音乐家赵季平创作,有着浓郁的西北风。电影上映时,首都体育馆举办了《红高粱·中国乡土歌曲演唱会》,张艺谋和剧组成员上台演唱,推动西北风音乐走向高潮。
文学方面:1985年,作家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主张创作回归文化传统,掀起“寻根文学”热潮。根在哪里?就在土地里,在黄河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就是寻根文学的重要代表。所以,陕北民歌能推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是孤例,而是整个潮流的一部分。那些年,电影、文学、音乐创作纷纷看向西部,夯实了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的名声。在创作上,最丰沃的灵感土壤就是民间,这正是我们要保护好民间传统文化的原因。2008年,陕北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陕北民歌重要发源地的榆林,不只重视对民歌的保护,还强调传承和发扬。2024年,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了“高原放歌——2024年原创陕北民歌歌曲征集活动”,给予获奖者“一等奖十万元、二等奖五万元、三等奖一万元”的奖励。真金白银的背后是诚心,鼓励创作者从陕北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取材,推动文化艺术繁荣。高原放歌—2024年原创陕北民歌歌曲征集活动。(图/夹馍星球)
曾经开创了西北风音乐的艺术家们,很多也在坚持民间文化保护。《信天游》的作曲解承强,多年来探索不同民族音乐的融合和创新,开创了“谱印音乐”厂牌。《黄土高坡》的作词陈哲,一直致力于记录民间文化,常年行走于各地古老的村落,曾发起原生态文化保护项目“土风计划”。他有一句名言:“没有麦子就不能做出新馍馍。”陕北民歌,就是那一垅垅金黄的麦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