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新中国古典学学脉奠基人
罗念生
先生(1904.7.12—1990.4.10)百廿诞辰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主办的
“古典学学脉的传承”纪念罗念生先生诞辰百廿周年座谈会
在京召开。
▲ 开幕式现场
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等单位的古典学和戏剧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与罗念生先生的家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罗念生先生在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
纪念古典学学脉奠基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不易与艰辛
。本次座谈会主要围绕
“罗念生与古典学”
和
“罗念生与古希腊戏剧”
两大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著名古典学家
刘小枫
先生主持会议开幕式,并在座谈会中充分肯定罗念生先生
奠定新中国古典学学脉的气魄和学术功绩
。他鼓励在座的青年学者要继续推进先生开拓的古典学问之路,
涵养沉潜谦和的古典心性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
所原所长
陈众议
研究员表示,古典语文素以艰涩闻名,令许多学者退却,罗念生先生却毕生致力于斯,坚持了一甲子有余,
为我国的古典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的译文准确而不失韵味;他为整理专名音译而编写了转写方案;他主编的《古希腊语汉语词典》填补了我国古典学工具书的一大空白;他的代表作《论古希腊戏剧》和《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中西合璧,对西方文明的根系进行了深入发掘。
▲ 罗锦鳞先生致辞
罗念生之子、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
罗锦鳞
,在开幕式致辞中深情回顾了父亲罗念生的求学经历、治学道路和思想历程。罗锦鳞在致辞中提到,罗念生先生作为第一个留学希腊的中国人,
对古希腊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终生致力于古典学翻译和研究的学者,还是一名有血性和家国情怀的中国人,经历过战火纷飞和民族危难的罗念生始终保持着
质朴而清澈的古典心性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焕生
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中,同样满怀深情地回顾了他与罗念生之间亦师亦友的真挚情谊。他提到罗先生晚年重病期间,将最为看重但只翻译到第十卷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交到他手上,此前一直在古罗马文学翻译领域发力的王焕生马上接力翻译了荷马的两部史诗。王先生还提到,罗先生生前住在干面胡同的社科院宿舍大院里,由于患有耳疾,听不见
敲门声
,两人就经常通过他书桌前的窗户交流译事。
在第一场关于
“罗念生与古典学”
的专场讨论中
,引言人
刘小枫
教授回顾了历史上两次中西文明交流的过程,从思想史的角度充分肯定罗念生先生对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在中西文明交流史和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他指出,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明的根基、破解
“古今中西之争”
有着重要价值。古典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学界有了新的生长空间和机遇,从事古典学研究的学者应当感佩罗念生、林志纯等学界前辈的开创之功。
与谈环节中,第一位与谈人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张辉
教授表示,罗念生先生是一位拥有
诗人灵魂的古典学家
,其诗歌综合了新诗的形式和旧诗的意蕴,其灵魂在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穿行,在诗学内部形成古今中西的对话,家国情怀和文明抱负力透纸背。
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主任
彭小瑜
教授指出,罗念生先生对于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改变了现代中国西学研究的
文化版图
,奠定了目前整个学科结构上突出古希腊研究的特点。他认为,中国文化和思想史的研究也可扩展到外国文学接受史,罗先生本人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史研究对象,他在西学研究中展示了他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值得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
彭磊
教授表示,作为当代的古典学学者要向罗念生先生学习,要
在文明和家国之中
有意识地建构自身的学术坐标,找到个体生命意义的寄托。
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
娄林
副教授表示,罗念生先生的诗歌中充满了热忱和勃然的力量,罗念生先生对于诗歌的敏感来自于他对
整个人类历史的
全局性的关注,即中国和希腊文明的相遇,其诗歌创作和古希腊文学的翻译研究相互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
张培均
助理研究员和
顾枝鹰
助理研究员从青年古典学学者的视角表达了对罗念生先生所奠定的新中国古典学学脉的珍视。
张培均和顾枝鹰表示,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的成员都在自觉地
传承罗念生先生的学脉
,比如贺方婴接力王焕生先生在注疏荷马史诗《奥德赛》,张培均在翻译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的《原史》、顾枝鹰在接力王焕生先生翻译西塞罗,主持重修罗念生、水建馥主编的《古希腊汉语辞典》,等等。古典学
研究室已经得到
王焕
生先生的授权,很快
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整理出版
“王焕生集
”
,
会沿着罗念生先生开创的古典学研究之路继续前进。
在第二场关于
“罗念生与古希腊戏剧”
的专场讨论中,引言人
上海戏剧学院驻院专家、罗念生先生的孙女
罗彤
女士回顾了古希腊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过程以及古希腊戏剧在中国舞台上的实践发展。她表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罗念生等老一辈翻译家和学者的基础上,戏剧作品也需要找到更适合时代的表达方式,
希望戏剧界能与古典学界建立更深度的沟通与合作
,尤其盼望
中央戏剧学院
古希腊罗马戏剧研究中心
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古典学研究室
结成更紧密的学术伙伴,共同致力于推广古希腊罗马戏剧的翻译与舞台实践,纪念和传承罗念生先生的遗志。
与谈环节中,第一位与谈人中央戏剧学院人文学部主任
麻文琦
教授表示,古希腊戏剧如同活的火山,时刻处于
与现代戏剧知识的对话
之中,罗念生先生对于古希腊戏剧的翻译使得古希腊戏剧的精神得以在中国传承。期待未来有更多更优秀的古希腊戏剧能在中国的舞台上精彩呈现。
与谈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李六乙
导演曾经导演过三部古希
腊肃剧《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
从戏剧导演和表演的角度指出,古希腊戏剧是认识理解现代戏剧的根基和源头,但我们不能从戏剧到戏剧:
理解古希腊戏剧一定要研究古典学
,唯有如此,中国戏剧才能走向世界,东西方戏剧才能有未来。
与谈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王洪玲
作为河北梆子《美狄亚》的扮演者,从
舞台实践的角度讲述了
古希腊戏剧在中国舞台上与河北梆子融合的难度和体验
;她还现场以河北
梆子
《美狄亚》中美狄亚杀子时的吁求与悲告
片段
精彩呈现了古希腊戏剧从文本到实践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李永平
研究员从德国与古希腊文化的渊源入手,对比荷尔德林与罗念生先生对古希腊戏剧的翻译,指出罗念生先生对于古希腊戏剧的翻译精准传神,
兼具“信、达、雅”
。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陈戎女
教授从古希腊戏剧百年汉译史的角度分享了罗念生先生对于古希腊悲剧翻译的影响力,指出罗念生先生翻译的《波斯人》是汉语学界第一部《波斯人》的汉译,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
时代巨变
的回应。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颜荻
助理教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罗老翻译古希腊戏剧是
智慧的选择
,相较于哲学和历史,戏剧更容易使学习者进入古希腊精神;古希腊戏剧与舞台艺术相关,故而易于进入大众;研究、翻译与舞台实践的结合恰能彼此促进。
座谈会的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
贺方婴
研究员主持。她特别提到,
这次座谈会是外文所自2023年12月
成立
古典学研究室以来举办的最为重要的学术会议
。这次座谈会有幸将学界的大先生们请到了外文所,与学界中青年学者一同纪念新中国古典学学脉奠基人罗念生先生:
2024年7月10日下午14时到18时可谓一个不可复制的“古典学时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程巍
研究员在闭幕致辞中对与会嘉宾的莅临,尤其对三位耄耋老人
罗锦鳞
、
赵淑宝
伉俪以及
王焕生
先生的到会表示诚挚的感谢。他表示,古典学并非好古、泥古,而是寻求根脉,知古鉴今。罗念生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古典学的翻译与研究,著作丰赡,
在中国开创了古典学这一学科
;其后数代学人承其学脉,并大大拓展了古典学的外延,使之囊括东西几大文明的古典之学,以期交流互鉴,打通古今东西,为今日之现代化和全球化提供深厚的人文、伦理和政治文化的基础。
外国文学研究所业已形成一个古典学团队,将传承罗念生先生开创的古典学学脉,进一步推动古典学的学科建设。
▲ 座谈会剪影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动古典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中国和希腊这两个文明古国迈入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新阶段,理解两个文明传统就有了现实与理论层面的双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