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厘子最近有点烦。
前几天被检出新冠阳性,近两天有新闻报道“南宁的王女士收到亲友送的2箱车厘子,连续5天猛吃了6斤多,几天后,腹部突感绞痛,出现“血便”。医生诊断王女士因进食过多属热性水果的车厘子,引起了铁中毒或氰化物中毒。”
这其实是个“旧闻新炒”,以前就辟过。不过辟谣从来不是谣言的对手,所以它依然被许多人到处转发。一时间,刚刚因为“车厘子价格腰斩”而欣喜的吃货们,又变得忧心忡忡。车厘子,还能吃吗?
先说一下结论:这只是一位医生的“信口胡说”。
首先,“5天吃6斤车厘子”,并不算多。
在山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是一个“大家最好吃到这个量”的推荐,而不是说“吃得比这多就是‘过多’了”。5天吃6斤,平均每天才600克,虽然不算少,但完全谈不上“过多”。
其次,吃车厘子能导致“铁中毒”吗?
车厘子中确实含有铁,但每100克中的含量只有0.3-0.4毫克。成年人每天的铁摄入量在10毫克左右,成年女女性的铁需求量更高,推荐摄入量高达18毫克——这个量,是指“不到这个量就有点少”,而不是“超过这个量就是过量了”。实际上,对于成年女性,“控制摄入量”高达45毫克。而且,车厘子中的铁是非血红素铁,吸收率很低,想要吃到中毒就更加不可能了。
想要通过吃车厘子到“铁中毒”,不把钱包吃空,也得把肚子撑破。
吃车厘子导致“氰化物中毒”更是无稽之谈
有些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氰苷。氰苷本身毒性很微弱,在特定的条件下水解释放出氢氰酸,才是有毒物质。如果去查各种食物的氰苷含量表,确实会发现车厘子榜上有名。但是,车厘子中的氰苷存在于种子中,绝大多数人吃车厘子的时候都不会吃核,自然也就不会摄入。即便是有人懒得吐核,连着果肉一起吞下,人体的消化能力也不足以破坏核的硬壳而把把氰苷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