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轻人毕业之后刚挣点钱就开始大手大脚,以当月光族为荣,丝毫没有勤俭节约的意识。看到下面这个故事,你们一定会感到惭愧。
关某研究生学历,月入过万,但他发扬“出门不捡相当于丢钱”的“美德”,将路边的共享单车据为己有。更值得“称道”的是,关某不仅将单车喷成了黑色,还加装了儿童座椅;他嫌单车前面小孩脚踩不舒服,还专门找车行改装。遗憾的是,车行老板和顾客发现共享单车被关某“私有化”之后,选择了报警。最后,关某被治安拘留14天。
有人很惊讶,学历这么高的人怎么也偷东西?其实关某的学识并没有完全被浪费,据他自己交代,之所以选择这款共享单车下手,是因为从网上了解到它的运作模式是开启密码锁,无法被定位。
只能说明他低估了车行老板和其他顾客的眼力和素质,他或许以为他人发现不了玄机,或许以为他人即使发现了也不会多管闲事。
只有把偷还原成偷,不玩孔乙己般“君子窃书”的文字游戏,也不拿“穷怕了习惯性占小便宜”进行遮掩,才能告别小偷小摸的劣性。
这只是个案,代表不了“研究生学历、月入过万”群体的平均素质。但关某用胜于雄辩的事实打破了一个偏见:只有教育程度低、收入低的人才会小偷小摸。这是他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做出的贡献。
人们习惯于用理性经济人的模型解释违法犯罪行为是不是“值”。比如,一个高学历罪犯进行金融犯罪,涉案金额多少亿,人们会感觉可以理解。再如,听闻一个农村妇女偷了邻居两棵白菜,人们也不会太惊讶。因为当事人的收入水平与涉案金额相匹配。
可是理性经济人模型解释不了关某偷单车的行为。关某的月薪按1万元算,平均每天的收入是333元。一天就能挣一辆自行车,何必去偷呢?我们还没有计算单车改装的精力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