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 22日,长端利率在震荡走势中缓慢下行。10年国债活跃券(240011)下行至2.08%(-2bp);30年国债活跃券(2400006)下行至2.27%(-2bp)。总结过去一周行情,资金面变化,地方债发行、降准预期是三大定价因素。11月最后一周,债市的交易重心或依旧是这三大变量。
原本的“月末效应”,主要是月末资金面容易收紧,从而引发债市调整。随着央行对每月中长期资金投放时点及方式进行调整,2024下半年以来,“月末效应”反而转变为资金面相对上中旬更加宽松,同时债市收益率易下难上,形成新“月末效应”。因此,在月末最后一周央行大概率会通过MLF(可能续作7500-15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央行净买入国债等方式,组合投放1.45-1.70万亿元资金,平抑本月高达1.45亿元的MLF到期缺口,资金利率趋于下行。
本轮化债,地方债大体从三个维度对债市行情产生扰动,一是供给量较大且密集,易引发短期资金缺口;二是发行期限过长,受到考核指标的限制,银行承接能力可能偏弱;三是涉及的地区较广。11月下旬的特殊再融资债供给特征又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方面是长久期品种占比仍偏高的背景下,单周发行量快速由2000亿元+提升至8942亿元;另一方面则是部分金融资源偏弱的地区也连续发行超长品种。双重冲击之下,一级市场能否延续积极接纳的状态,或是未来一周需要重点观察的变量。
从发行进程的视角来看,特殊再融资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已然超出市场预期。因而11月最后一周和12月中上旬,已经进入降准落地的窗口期。MLF续作、买断式逆回购、央行净买入国债等方式可以对流动性缺口实施第一层平滑,如果资金舒缓效果不佳,央行则有可能及时宣布降准,以对冲集中供给对债市产生的扰动。
总结来看未来一周,首先如果债市仍以震荡为主,这可能意味着利空情绪被逐步消化,利多的观点正在累积,此时资本利得提供的机会可能难以覆盖反复交易的摩擦成本,持券观望或是更优选择。其次,如果债市收益率出现大幅上行,这可能意味着空头情绪集中释放,此时央行也很有可能落地降准等储备方案,因此调整即是买入机会,“低弹性”的10年期品种或是更安全的选择。最后,如果债市提前交易降准预期,收益率快速下行接近前低(10年国债2.04%),此时可能也需要抓准时机及时止盈,在当前(发债期)空头力量相对较强的背景下,利率先下后上的概率同样不低。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11月18- 22日,长端利率在震荡走势中缓慢下行。10年国债活跃券(240011)下行至2.08%(-2bp);30年国债活跃券(2400006)下行至2.27%(-2bp)。
本周主要影响事件及因素:
(1)本周流动性面临税期走款及政府债净缴款压力,但央行呵护态度相对明确,资金利率保持稳定;不过周五逆回购到期压力加大,资金面边际收敛。
(2)年末增量地方债供给持续落地,债市迎来超长地方债的首期挑战,一级市场的接受程度较高,债市担忧情绪有所缓和。
(3)权益市场受杠杆资金情绪趋弱的影响大幅回调,周五跌幅显著扩大,“跷跷板”效应推动债市收益率下行。
(4)11月下旬政府债供给节奏明显加速,市场开始期待央行即将兑现9月24日提及的年内第二次降准。
(5)11月LPR报价出炉,1年、5年期利率分别维持3.1%、3.6%,符合市场预期;周五央行披露了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数据,全行业水平由1.54%小幅降至1.53%,分机构类型观察,股份行、农商行持稳于1.63%、1.72%,大行、城商行分别降1bp、2bp至1.45%、1.43%。
政府债净发行压力渐起,央行态度偏呵护,银行体系资金融出稳定,资金面整体未现波澜。回顾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18-22日期间逆回购单日净投放规模分别为389、1628、691、1419、-3459亿元,虽然周五出现大额净回笼(或与MLF续作错期即将结束相关),不过资金利率并没有出现波动。全周来看,R001维持在1.60%-1.63%区间窄幅波动,R007则由1.83%震荡下行至1.80%。银行体系净融出规模大体在4.3-4.6万亿元范围内,大行净融出水平始终在4.2万亿元之上,非大行的净融出情况是变化的主要来源。
地方债增量供给久期偏长,部分银行或为缓解持仓的利率风险,提前储备短久期国债持仓,3年及以内国债表现更为突出,国债曲线小幅走陡。国开债及信用品类收益率普遍小幅波动,长久期二永债略微呈现抢跑迹象。
复盘过去一周利率变化,同业存单方面,3个月、6个月、1年期存单收益率统一上行1bp至1.85%、1.87%、1.87%。国债方面,1年、3年期收益率下行幅度达到4bp、3bp,5年及以上品种收益率小幅下行,不过幅度普遍在2bp以内,近期7年、30年的弹性明显强于5年、10年。国开债中长端表现与国债基本一致,不过短端多跟随资金面定价,表现不及国债。信用债方面,1年、3年、5年期隐含AA+城投债收益率分别变化1bp、-1bp、-1bp,变化不大;1年、3年期AAA-二级资本债收益变动幅度均在1bp以内,5年期收益率则下行3bp。
下周(11月25-30日)债市关注点:
11月MLF续作规模,本月到期量为1.45万亿元(25日)
跨月及地方债集中发行压力下的资金压力(25-29日)
10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27日)
央行11月买卖国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说明(29日)
11月PMI数据(30日)
总结过去一周行情,资金面变化,地方债发行、降准预期是三大定价因素。从定价影响进程来看,下周跨月,资金面的挑战尚未完全解除;地方债净供给开始面临规模与久期同增的压力;降准预期虽阶段性落空,但越接近发债密集期,政策落地的必要性就越大。因此,11月最后一周,债市的交易重心,可能依旧是这三大变量,对应的问题可能是:月末资金面会不会大幅收敛?债市能否自发消化规模较大且久期偏长的增量供给?降准可能会在什么节点落地? (一)月末资金面会不会大幅收敛?
原本的“月末效应”,主要是月末资金面容易收紧,从而引发债市调整。我们以2023年DR007的逐月走势为例,在12个月份中,月末两个交易日DR007较月初值上行的均值为24bp,即月末借贷成本往往会有较为明显的提价。随着央行对每月中长期资金投放时点及方式进行调整,2024下半年以来,“月末效应”反而转变为资金面相对上中旬更加宽松,同时债市收益率易下难上,形成新“月末效应”。
2024年上半年月末两个交易日DR007较月初值上行的均值降至14bp。随后,为了更好地平抑月末资金压力,并且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投放精准度,从2024年7月开始,央行将MLF的续作节点调整至每月的25日附近,并在8月起加入央行买卖国债操作,10月开始运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相应地7月起,越是临近月末,资金利率在央行的呵护下越是呈现下行趋势,2024年7-10月期间,月末两个交易日DR007较月初值变化的均值进一步转为-2bp,即月末资金成本与月初大体持平,甚至更低。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在月末最后一周央行大概率会通过MLF(可能续作7500-15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可能操作5000亿元),央行净买入国债(可能操作2000亿元)等方式,组合投放1.45-1.70万亿元资金,平抑本月高达1.45亿元的MLF到期缺口,资金利率趋于下行。
(二)债市能否自发消化规模较大且久期偏长的增量供给?
这一问题也是当前债市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本轮化债,地方债大体从三个维度对债市行情产生扰动,一是供给量较大,且发行过于密集,容易引发短期资金缺口;二是发行期限过长,受到考核指标的限制,银行承接能力可能偏弱;三是涉及的地区较广,不同区域的金融资源存在差异,个例事件可能会对全局的发行情绪产生影响。
11月15-22日期间,债市顺利度过了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适应期的第一阶段,在此过程中,河南、浙江、吉林、贵州、大连、江苏等地先后发行了10年、15年、20年、30年的地方债品种,累计规模为2373亿元。从发行结果来看,全场倍数、边际倍速基本符合地方债的平均发行特征,并未出现需求偏弱或博弈边际的情形,最终的发行利率也与相似期限、类型品种的二级收益率保持一致。该现象也侧面体现,发行启动初期,银行作为主要承销商,对于长久期增量供给的接纳程度普遍较强。
不过,11月下旬的特殊再融资债供给特征相较月中又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方面是长久期品种占比仍偏高的背景下,单周发行量快速由2000亿元+提升至8942亿元;另一方面则是部分金融资源偏弱的地区也连续发行超长品种。双重冲击之下,一级市场能否延续积极接纳的状态,或是未来一周需要重点观察的变量。市场即将进入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适应期的第二阶段,这也是当前债市最为显性的利空因素。
(三)降准可能会在什么节点落地?
从发行进程的视角来看,特殊再融资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已然超出市场预期。若按照资金用途进行划分,将本轮的增量地方债供给划分为用于“偿还存量债务”的“5000亿”部分以及用于“偿还隐性债务”的“2万亿”部分。截至11月22日已披露的信息,在12月以前,两大地方债板块的落地进度分别为3700亿元/5000亿元(进度:74%),10852亿元/20000亿元(进度:54%),这也意味着本轮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很有可能会在12月中上旬便完成全部发行,由发债造成的资金缺口或迅速累积。
因而11月最后一周和12月中上旬,已经进入降准落地的窗口期。MLF续作、买断式逆回购、央行净买入国债等方式可以对流动性缺口实施第一层平滑,如果资金舒缓效果不佳,央行则有可能及时宣布降准,以对冲集中供给对债市产生的扰动。
对应至债市策略上,当降准落地,债市可能也会相应完成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适应期的第二阶段,利空或阶段性出清,利率下行的确定性增强。
总结来看未来一周,首先如果债市仍以震荡为主,这可能意味着利空情绪被逐步消化,利多的观点正在累积,此时资本利得提供的机会可能难以覆盖反复交易的摩擦成本,持券观望或是更优选择。其次,如果债市收益率出现大幅上行,这可能意味着空头情绪集中释放,此时央行也很有可能落地降准等储备方案,因此调整即是买入机会,“低弹性”的10年期品种或是更安全的选择。最后,如果债市提前交易降准预期,收益率快速下行接近前低(10年国债2.04%),此时可能也需要抓准时机及时止盈,在当前(发债期)空头力量相对较强的背景下,利率先下后上的概率同样不低。
由于各家机构披露的时间存在差异,当周的理财规模仅反映了部分机构的变动情况,数据或存在不完整性和滞后性,前一周的规模变动相对更准确,当周相对准确的数据,可能需要等到下周三更新。
11月11-17日,理财规模维持正增,不过增幅收窄,环比增657亿元至30.14万亿元(前一周增幅为2351亿元)。与往年同期比较,规模增量基本符合季节性,剔除2022年这一特殊时点,2021-23年11月第二周规模增幅基本在500-1400亿元区间。
拆分产品类型,规模变动结构与前一周相似,短端产品为扩容主力。最小持有期型产品持续领涨,环比增857亿元,然后是日开型,较前一周增106亿元。长端理财产品规模变动分化,封闭式产品微增23亿元,而定开型规模则在持续缩减,环比降342亿元。
本周(11月18-22日)理财规模增长动能进一步减弱,存续规模基本与前一周持平,为30.14万亿元。同比来看,规模变动水平不及历史同期,2021、2023年11月第三周,理财规模分别扩容1761、523亿元。结构上,仅最小持有期型产品维持正增,较前一周扩容626亿元,其余产品日开型、定开型和封闭式产品分别降91、263、52亿元。
观察近期规模变动结构,以最小持有期型为代表的短端产品已成为理财规模扩容的主要抓手。11月以来,最小持有期产品较10月末增2475亿元,然后是日开型产品,累计增1554亿元;而长端理财增量却并不明显,封闭式产品仅增长432亿元,定开产品规模则在持续缩减。
进一步拆分最小持有期型产品的期限类型,发现在短久期产品内部,资金也在向1个月内的超短期集中。在11月2400+亿元的规模增量中,70%均属于1个月内的超短期限类型,而相同期限的最小持有期型产品存量规模占比仅为49%。究其原因,随着理财平滑手段面临监管,产品净值的波动性也逐步放大,或使得原本注重稳定性的客户更倾向于选择资金锁定期偏短的产品。与此同时,前期权益市场回暖,部分追求收益的资金可能更加追求灵活性,随时准备再次介入股市行情,从而削弱了相对收益更高的长久期理财产品规模增长的动力。
由于理财破净率和业绩不达标指标易受产品过往业绩的影响,2024年以来波动水平相对不大,同过往几轮赎回潮的可比性不高,因此我们更加关注理财区间负收益率表现。
11月18-22日,理财产品净值小幅波动,带动产品区间负收益率抬升。截至11月22日,短债、中长债理财代表产品净值维持正增,但环比增速有所放缓,单周增幅分别为0.03%、0.04%(周环比-0.03、-0.04pct);而受权益市场影响,偏债混合类产品净值小幅下跌,环比降0.01%。体现在产品负收益率上,滚动近一周产品区间负收益率大幅抬升4.5pct至10.5%。不过拉长期限来看,理财的业绩表现维持稳定,近三个月产品区间负收益率继续处于下降区间,环比降1.0pct至1.0%。
净值的波动尚未传递至破净率表现,整体破净水平维持低位震荡。11月18-22日,全部产品破净率环比降0.1pct至1.0%。分机构来看,国有行破净率较前一周小幅增0.03pct至1.9%,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分别较前一周降0.1、0.3pct,分别至0.8%、0.6%。
产品业绩不达标率同样呈下降态势,全部理财业绩不达标率环比降0.1pct至20.0%。除国有行理财子环比升0.4pct至25.2%以外,其余各机构均有所回落,城农商行环比降1.6pct至13.0%;股份行较前一周降0.1pct至17.7%。
本周(11月18-22日)资金面平稳跨过税期,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额小幅抬升。11月18-22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平均成交量由前一周7.40万亿增至7.60万亿元。周内来看,周一至周四成交量逐日递增,周五回落至7.58万亿元。
隔夜占比方面,全周来看,隔夜占比水平相对稳定,基本在89%-90%区间窄幅震荡。整体上,日均隔夜占比由前一周的88.79%升至89.38%。
银行间杠杆水平整体有所抬升,周均值由前一周的108.08%升至108.20%。周内来看,,周初杠杆冲高,周三降至108.14%的周内低点,周四又抬升至108.28%,周五再度降至108.21%。而20日平滑后杠杆率中枢仍在持续下降,截至11月22日为108.30%,上周五为108.37%。
交易所杠杆率同样在上升,周均值由前一周的121.90%升至122.01%。周内来看,杠杆水平由周一的121.76%持续升至122.20%,仅周五小幅回落0.01pct至122.19%。20日平滑后杠杆率中枢抬升,截至11月22日为121.83%,高于上周五的121.80%。
最近几周中长债基久期持续拉伸,不过或由于基金对久期仍维持谨慎的态度,当前久期水平仍明显低于9月均值。11月18-22日,利率风格中长债基久期中枢由前一周的2.81年升至2.87年,仍然明显低于9月平均值3.44年;信用债基久期中枢近三周均稳定在1.85年,同样不及9月1.96年的平均值。需要说明的是,久期模型本质上是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基金产品的收益序列特点,以此来捕捉不同期限仓位变化的信息,若基金在短期内频繁调整策略,久期模型所反映的结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此外,我们也沿用《一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百态”》中短债与中短债基金的划分名单(Wind口径下的短债基金包含了中短债基),采用类似的方法对短债、中短债基金进行了久期跟踪。
短债基金久期中枢同样在拉伸,由前一周的0.93年拉伸至0.97年;中短债基久期中枢则维持稳定,近两周持平于1.29年。
说明:我们在《久期测算2.0版,兼具高频与精准》中,结合基金实际运作特点,改进了久期测算的方法论,并对各个季度内存续的中长债基(剔除了摊余型、持有期型及定开型)进行了风格分类,根据基金季报中各券种持仓数据,将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及其他(多为地方债)视为利率型持仓,将企业债、中票、短融、非政金金融债及ABS视为信用持仓。参考24Q2结果,我们将利率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利率债基(共327只),将信用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信用债基(共180只)。
地方债持续密集发行。本周(11月18-22日),各省份再融资专项债陆续落地,累计发行2748亿元,下周(18-22日)计划发行量大幅提升至9413亿元。期限结构上,本轮特殊再融资专项债的发行期限多为10年及以上,不过11月22日首次披露了3年期的中短期限品种,或一定程度缓解了债市对超长债集中供给的担忧。
截至11月22日,两大地方债板块的落地进度分别为3700亿元/5000亿元(进度:74%),10852亿元/20000亿元(进度:54%)。
1.发行量:
周度来看,11月18-22日,地方债发行2748亿元,净发行2542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145亿元、新增专项债402亿元、普通再融资债258亿元、特殊再融资债1944亿元。11月25-29日,地方债计划发行9413亿元,净发行9344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16亿元、新增专项债404亿元、普通再融资债50亿元、特殊再融资债8942亿元。
月度来看,11月1-29日地方债发行13141亿元(含已披露未发行),净发行11900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195亿元、新增专项债857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债348亿元)、普通再融资债532亿元、特殊再融资债11558亿元。
2.发行进度:
1月1日-11月29日,新增地方债累计发行46506亿元,同比上升3069亿元。截止11月29日,新增地方债剩余额度694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新增一般债分别剩余238亿元、剩余456亿元(发行进度99.4%、93.7%)。
1.发行量
周度来看,11月18-22日,发行国债3136亿元,净发行2836亿元。
月度来看,11月1-22日发行国债8220亿元,净发行6179亿元。
2.发行进度
1月1日-11月22日,国债累计净发行43620亿元,同比上升12257亿元。截止11月22日,国债净发行剩余额度-220亿元(略高于中央赤字,发行进度100.5%)。
1.发行量
周度来看,11月18-22日,政金债发行1640亿元,净发行1160亿元。11月25日,政金债发行210亿元,净发行210亿元。
月度来看,11月1-25日政金债发行4500亿元,净发行1109亿元。
2.发行进度
1月1日-11月25日,政金债累计净发行14807亿元,同比下降3055亿元。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文中报告节选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4030004
请向下滑动参见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重要提示及法律声明:
重要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若您并非华西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为华西证券宏观固收团队设立及运营。本订阅号不是华西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是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华西证券及华西证券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为使用本订阅号信息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华西证券所有,华西证券对本订阅号及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华西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