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辉煌势必会留下些许踪迹,地处泉州市东南、晋江入海口北侧的蟳埔村,曾是古刺桐港的所在地,如今这里还保留着世界罕见的沿海特有民居建筑——蚵壳厝。
“蚵”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牡蛎目牡蛎科的通称,台湾及闽南小吃“蚵仔煎”的“蚵”便是此,“壳”即为贝壳的意思,“厝”在闽南语中代表房屋。“蚵壳厝”即为用牡蛎贝壳搭建的房屋。
泉州沿海一带的蚵壳厝大多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如今只有在蟳埔村还有少量分布。一天午后,由繁华的泉州城出发,我们来到古泉州港探寻贝壳房子。地图导航只能把我带到蟳埔村附近,好在这个村子很小,走一走便到了村口。
如果从建筑和历史的角度,这个存在应该被保护起来进行一些复原性修建,遗憾的是蟳埔村依旧是当地居民的蟳埔村,这里很少有游客到访,何谈保护。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正是因为没有过分被外界关注,这里还保留着淳朴的生活状态,即便是坍塌的贝壳墙,也不曾有人窃取一石一壳。
除了蚵壳厝,蟳埔村另一独特之处是村里女性头上都带有花饰,无论老幼。越是年长的女性花饰越为密集,花饰由真花和假花搭配而成,甚为艳丽,和渔民们沧桑的肤色搭配,呈现出强烈的对比。
村中央的一棵大榕树下想必是昔日的“广场”了,这里也是蚵壳厝最为集中的一片地区。现存的蚵壳厝老宅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房子就这么空着,不见主人踪迹,也并不拒绝来访的游客。供桌的祭台上闪动着烛火,可见,这里的原住民虽然搬离老宅,但作为宗族古宅,老房子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牡蛎壳筑墙,一般采用混合筑法,内墙为杂碎土石,外墙砌牡蛎壳。牡蛎壳凸面朝上,层层叠好,并用糯米水和土搅拌后粘接,看上去仿佛一排排鱼鳞。它可以保护内墙不受雨水冲刷侵蚀,同时,白色的墙面因反射部分阳光,降低了室内温度。从美学的角度看,灰白粗糙的蛎壳清爽鲜明。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牡蛎壳不怕虫蛀,坚固耐久,当地民间有“千年砖,万年蚵”的说法。
牡蛎壳不仅当作墙砖,还可以用来修葺花池,结合其他“海鲜”也可做装饰之用。走进一座座老房子,仿佛在听这些牡蛎壳们诉说历史。元末明初,战乱烽火席卷了曾经富饶的刺桐城,百姓流离失所,房屋倒塌。聪明的渔民发现,用牡蛎壳和糯米土搭建的屋子虽然不太结实,不过一旦倒塌,重建起来却非常快,所以自那时起,当地的村民便大量用牡蛎壳搭建房屋,明清政权稳定后,蚵壳厝也俨然成为当地特色。
历经400多年的蚵壳厝有些破败,坍塌的墙体,千疮百孔的牡蛎壳早已不再光鲜亮丽,假以时日,中国仅存的贝壳民居恐怕也要和我们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