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的重要
在《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谦”。有一些文句虽然是没有出现“谦”字,但也带有“谦”的意思。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三、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四、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九、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十、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可见上人很重视谦卑,他力法门特别需要谦的心态,谦卑的人很容易跟全他力的法门相应。“谦”这个字不仅是贯穿俗谛,真谛中也体现了谦的重要。《无量寿经》里说:“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谦卑之心最与净土法门气息相应,与真谛是相通的,是沟通真谛和俗谛的一个桥梁。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韩诗外传》中周公曾告诫其子伯禽:
《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谦卑无论是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都是非常重要的,养成谦卑的人格,最容易与本门相应。很多人因为骄慢而拒绝这个法门,拒绝这句名号的,我们生生世世都是这样一直拒绝弥陀的救度,才在三界生死轮回。
从《易经》说谦
《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中有一句:“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这是上人直接引用《易经》的原话。这段话其实是不太好懂的,我第一次读都不知道在说什么,解释之后才知道表达的意思,后来看到《易经》的时候,才觉得上人真是太智慧了。
古今中外,对“谦”的赞叹、描述得很多。为什么要从《易经》来说呢?《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群经之首,年代久远,难以考证。它不断演变,最初伏羲画八卦,伏羲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是把卦画出来,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爻辞,后来孔子又为爻辞作传。
《系辞》是孔子对《易经》的解释,大概有几千字,写得是非常美,孔子不愧是读书人的榜样,真是字字千金,内涵特别深邃,特别深刻,特别丰富。我们日常用的成语、俗语,很多就是出自《易经》。
《系辞》言:“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句话讲《易经》的起源,庖牺氏就是伏羲,他掌管天下的时候画卦,目的是“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明之德”是事相后的原理,神明是不可见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看到都是气的层面,把气背后的原理揭示出来。“类万物之情”就是万物内在的联系,内在的微妙道理。为了揭示如此深微之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就是用我们可见的事相,来表达微妙的道理。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言虽不足以尽意,而是通过立象来尽意,补救言之不足。
《系辞》又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可见《易》中天道、地道、人道无一不包含在内。世间万象背后的道理,都能在《周易》里找到根据。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这也是在讲《易经》的广大,“与天地准”,以天地间的道理为准绳的,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纶”无所不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仁者见之之谓仁,智者见之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这些道理百姓每天都在用,但是不知道,不了解,也是因为《易经》高深、广大。所以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以孔子那样的资质都是如此说,可见《易》理之妙。
《史记》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过去的书是竹简的,孔子每天都在翻阅《易经》,翻的次数太多了,绳子就断了,断了之后在编起来,这样反复三次,“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是从这个典故来的。
引用这么多是为了说明,对于《易经》的道理,我们要仰信,要敬信,不能轻忽。我认为《易经》讲的道理是三界内最高真理,“易”字上边是“日”字,下边是“月”字,日月星系里的道理已经讲尽了,只要在这三界之内这个理肯定是适用的。孔子为《易》作传,用在人道中,定格在儒家的层面,其实不只是在人道,三界之中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用的。
一般人看到《易经》容易想到是算命的书,虽然最初确实是占卜用的,但是它的内容远远不止是这一点。《易经》里既有道又有术,或者说是有体有用,有道才有术,术是道的枝末,后人总结了一句话:“善易者不卜。”真正善于《易》的人,其实不用卜卦的,只要按照《易经》揭示的道理去行事,就可以了。
《周易》是认识宇宙最好的一个工具,“易”有简易、变易、不易之义。“简易”就是能让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化、简单,执简驭繁;“变易”跟佛教无常的道理是一致的,认为一切都是在变化之中的;“不易”就是在变中有一些规律,是固定不变的,《易经》就是在揭示这种规律的。谦虚、谦德这就是不易。
所以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群经之首,蕅益大师也写一部《周易禅解》,因为蕅益大师过去是学儒的,儒家的人不可能不读《易经》的,而且非常精通。因果是佛教的基本道理,而《周易》中简易、变易、变化背后深层次的,最基本的其实就是因果,只是三界内具体的道理用《易经》来表达。比如说周易里边有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不是很明显的因果道理吗?
凡事都有起信,我对谦虚的起信就是从《易经》来,虽然从小老师就教导:“骄傲使人退步,虚心使人进步。”但是,我觉得这仅仅是停留在一种说教上,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要养成谦虚的品德,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而当我看到《易经》有一谦卦专门讲“谦”的时候,才明白“谦虚”原来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真理的存在。
当明白了傲慢对人的伤害,谦虚对人的帮助,就像了解到,酒里有毒,自然不去喝,红灯不能闯,冷自然趋向于温暖,黑暗自然趋向光明,此时绝对不会简简单单把它当成是一种说教,而是会在傲慢心起来的时候,就有像在喝毒酒一样的觉受,此时自然就会谦虚下来。有时候我们知道一些道理,而没有在行为上做到,特别是本来是有能力做到的,却没有去依循,本质来说,是对这个理认得不真。如果理上认的真,就不可能做不到。如同一个人真正明白了念佛能往生,他会不念佛吗?没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当你真的对谦德了解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一定会谦虚下来的。
虽然傲慢是一种习气,是不自觉地冒出来的,但是知道谦德是一种实在的真理,跟你不知道,或认识很浅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古今所有论述谦德的文,我觉得《易经》是述说的最深刻,最系统,最完备的。所以我们先从《易经》来谈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