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点自卑
做人难免有点自卑,过日子还是要有点趣味-V-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知乎瞎扯|人可以后知后觉到什么程度? ·  3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时隔 24 ... ·  昨天  
知乎日报  ·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的? ·  2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Quora_你最近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世界上第一个养猫的人是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点自卑

直面男女同龄、延迟退休对女性家庭规划的影响

有点自卑  · 公众号  ·  · 2024-02-27 17:01

正文

就我的同龄人,70后里晚婚不婚的那批,可能算是第一代大龄剩女了。

能剩下来,也算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和个人可选择的权利。毕竟如果真有生存危机,哪怕是个傻子也可以被“嫁”出去生儿育女。我一直坚定的认为,年龄给女性带来的危机,其实和男人一样,从来不是什么感情危机,而是经济危机。

虽然很多男人会说,他们对30岁以后的女人看也不看——但现实中,一个身体健康,优质资产负债率杠杆合适,并在职场上稳定留存的女人,想找一个亦炮亦友的生活搭子,身边是不缺务实的潜在合作对象进行双向选择的。 ‍‍‍‍‍‍

如果年轻时候没有攒下钱,对于职场发展没有规划,生活成本没有算计,把婚姻托底看在职场托底之上的女性,哪怕卡着某个年龄线结婚了,往往会面临更加复杂和困难的生活状态。 ‍‍‍‍‍‍‍‍‍‍‍‍‍‍‍‍‍

比如自己不过三十左右,却回不到正经的劳动力市场了,一上头就想不如回归家庭。但真的好几年没有收入,又怕万一家庭变故,连抚养权都拿不到,甚至探视权都受阻碍。 ‍‍‍‍‍‍‍‍

说句反直觉的话,50后60后的城市户口女性,40来岁下岗时可能穷的吃不起肉,但她们被动回归家庭的风险和代价,比现在进入婚姻,随丈夫居住在大城市,目前衣食无忧主动选择做家庭主妇的后辈们,反而小。

因为对前者来说,女性的家庭劳动力奉献,可以通过熬到50岁就能拿退休工资,享受国家医保的社会回馈来体现。

在大学没有扩招的年代,城市男女进入劳动力市场都比较早,十八岁可以拿工龄比比皆是,二十几岁就已经是出道几年的熟练工,那时候也没有大面积的异地打工,大家都被户口牢牢绑定,年轻人安定下来结婚生育,和公婆,甚至婆婆的公婆四世同堂住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基础岗位的参与者自然是越年轻越好,哪怕有些工种在九十年代被结构性淘汰,但是她们的工龄最终还是得到落实的。五十岁的她们下可以带第三代,上照顾自己和丈夫的老人,换回二十几岁既年轻且文凭更高的女性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是划算的。

自己有国家发退休工资和医疗待遇,和丈夫的财产几乎都算共同财产,她们是大家庭内部的中流砥柱,她们的口袋和腰杆,都是硬的。

现在的情况则不太一样,特别是男女同龄,延迟退休的风声又起时,女性在做家庭和职业规划取舍的时候,要清醒的思考一些问题。 ‍‍‍‍‍‍

第一,城市女性的比例和当年相比完全不一样。

在当年,城市女性哪怕40来岁下岗,不找工作只做后勤,50岁能有退休工资,国家医保仍然可以算当年户口政策严格的得益者,而更 大部分女性的哪怕年到50没有退休待遇,医保要补钱且受限者更多,她们支撑自己的养老生活,是只能继续默默的打零工,而且她们是一批沉默的奉献人。 ‍‍‍‍‍‍‍‍‍‍‍‍‍‍‍

第二,城市女性面临的家庭结构更松散。

不要说四世同堂,不是为了带娃,现在的小夫妻主流是不太和父母住一起的。还有很多农村出身的孩子,自己的父母因为落实不到退休政策,还在异地打工,攒老人自己的养老钱也不是不可能。

夫妻两个人的婚前财产也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住,不管结婚多少年,婚前财产永远可以是婚前财产,同时,社会的 离婚率也的确在上升。

环境的变化使得男女双方如果感情没到位,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很容易变成对抗性家庭而非合作型家庭。女方呢总希望通过男方赠予的彩礼多固定一些婚前财产,或者把男方婚前财产变成共同财产,而男方呢则觉的你是靠结婚离婚发财吗?

而且女方的所谓上嫁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如果自己腰杆子不硬,规划的不好,生育后会面临着要么遭遇婆媳矛盾,要么就只能自己打断职业生涯去做全职太太。

不再是那种40岁下岗50岁就可以有退休保障的前辈,一旦三十多就离开工作岗位,她们可能面临三十年的社会空白。

在三十年的社会空白和小家庭结构,不说锦瑟和谐,就是男人给一口饭吃的要求,其家庭稳固性还能如做四世同堂的后勤员那么稳固吗? ‍‍‍‍‍‍‍‍‍‍‍‍‍‍‍‍‍‍‍

第三,对后代的投入需求开始改变。 ‍‍

以前养孩子,比如我们小时候,父母是双职工家长对孩子的养育,主要还是在于给口饭吃,衣服干净的程度。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粗暴打骂几顿,或者让孩子挂个钥匙,放学晚饭自己开水泡白饭就咸菜毛豆,对他们来说没啥负担。

孩子以后有没有出息,也不是父母的责任,国家总归会安排一口安稳饭吃。

有份正经工作,或者做点小生意,似乎都是水到渠成。毕竟那时候社会在高速发展,城市里劳动岗位异常丰富,读的进书的,能供你交个大学学费,已经是父母很关心教育了。那些能让你出国的,第一有奖学金支持,第二基本上都多多少少打过黑工。大家都没钱,但是有期望。 ‍‍‍‍‍‍‍‍‍‍‍‍‍‍‍‍‍‍‍‍‍‍‍‍‍‍‍‍‍‍‍

60、70年代出生的孩子,也是真的先苦后甜,毕竟我小时候是肉都不能敞开吃的年代,那些60年代前辈更只能说没有饿过肚子,父母是初中毕业,我们自己是大学毕业,一代比一代强,走上社会靠自己也能混到温饱,毫无问题。 ‍‍‍‍‍‍‍‍‍‍

但现在孩子的培育成本和成年后的发展机会,在父母本身社会能力的差异化上会有更多的占比,一个60多岁自己还在社会岗位上,有点人脉和见识给和自己学历差不多的孩子指导一下的父母,就要比已经脱离社会,只能通过带孩子诱惑来催婚催生的父母更说的上话,也更大概率让孩子少踩点坑。

毕竟没有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先甜后苦的,或者只有苦中苦的。 ‍‍‍‍‍‍‍‍‍‍‍‍‍‍‍‍‍‍‍‍‍‍‍‍‍‍‍‍‍‍‍‍‍‍‍‍‍‍‍‍‍‍‍‍‍‍

所以,在目前的客观形势改变下,女性要明白和接纳自己在家庭规划中定位的变化,我们是不能只做一个后勤人员的。在家庭结构更小,家庭合作更松散,后代抚养成本更高,以及社会要求我们劳动力留存更长的当下,我们必须和男人一样,舍得外包家庭劳务后勤,牢牢扒住自己的社会地位。 ‍‍‍‍‍‍‍‍‍‍‍‍‍‍‍‍‍‍‍‍‍‍‍‍‍‍‍‍‍‍‍‍‍‍‍‍‍‍‍‍‍‍‍‍‍‍‍‍‍‍‍

这几年,肯定是很难的,因为一方面,劳动岗位的供应速度开始减缓,另一方面,男女同龄,延迟退休以及社会对生育的辅助政策都还没有落实。

一个企业要培养一个中高层的自己人,可能会8-10年的检验期。一个女性如果在学历上有要求,可能毕业就二十大几了,三十来岁备婚备孕一下,很容易发现同龄同学历的男人都被当储备干部了,而自己则被边缘化了。 ‍‍‍‍‍‍‍‍‍‍‍‍‍‍‍‍‍‍‍‍‍‍‍‍‍‍‍‍‍‍‍‍

如果再叠加孩子没人带,或者不舍得孩子给老人带,丈夫倾向于多子多福,自己在叠加了反正五十岁就可以退休,家里也不差我这三瓜两枣的期待,很容易在育后,女性自己主动放弃了职场留存。

就拿我自己来说,在我有三五年工作经验,也觉得自己可以更进一步的时候,发现 在公司眼里已婚未育,年近三十的我并不是业务骨干,而是一个备孕已婚妇女而已。

身边感觉能力差不多,学历也差不多的男性,他们发展就是肉眼可见的比我迅速,而此时的我又正处于生育焦虑加发展停滞的茫然期,真是……比他们早了十年中年危机。

当时我真的想过,这个班不上了,停薪留职自己带三年娃吧。我可以把我的房租变成我的生活费,这样不养阿姨的话钱完全是够的。 ‍‍‍‍‍‍‍‍‍

好在当时一个是我妈坚决反对我辞退,并愿意支持我带娃,她说她情愿贴钱给我请阿姨,也愿意支持我带娃,说如果不放心阿姨,娃可以随时跟她去郊区,她们那里私立的小小班,半岁就可以带过去放半天了,性价比很高。

另一个就是当时的一胎政策,我在月子里发生了公司里领导鹬蚌相争,加上我本身的资历,以及怀孕时候挺着肚子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拖后腿,让我渔翁得利获悉公司挂出了我的升职考察公告。 ‍‍‍‍‍‍

虽然后来发现升职的那个职位其实坑也不小,那个岗位属于传说中的悬崖岗位,就是当某些项目到了下坡路,甚至因为出现派系利益之争濒临崩溃的时候,升迁一个中立的人,最好是女性去平衡双方关系,同时在危机爆发的时候,可以更简单的换人,以此消灭项目成员的怒火。

不过此乃后话,当时我并没有分析出那么复杂的背景,只觉得工作上的意外发展大大稳定了产后的情绪。

从后往前看,无论这个升职原始目的是什么,但他还是实实在在帮助了我,让我没有因为意气用事而退出职场。 ‍‍‍‍‍‍‍‍‍‍‍‍‍‍

如果我当时退了一下,或者我父母如我某些朋友父母那种认为女儿只需家庭为重,任由她辞职的,我这几年的状态肯定不如现在。 ‍‍‍‍‍‍‍‍‍‍‍‍‍‍‍‍‍‍‍‍‍‍‍‍‍‍‍‍‍‍‍‍‍‍‍‍‍

女性更加注重职场规划,并不是等于放弃家庭,就好像男人在职场打拼,也不说放弃家庭一样。我们只是在实事求是的顺应时代的需求。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