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药经济报
《医药经济报》是CFDA南方所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1980年创刊,与中国医药经济全球化历程同步,解读全球产经数据,引领主流思维创新。以办中国最好的专业报为宗旨,旨在成为产业的良心和脑袋,为促进公众健康及医药发展提供智库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药经济报  ·  新风口,产业链的跨越与突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药经济报

强预期,中国医药的升级之路

医药经济报  · 公众号  · 药品  · 2025-01-01 11:58

正文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一项重大时代课题,这个全新而鲜活的概念,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质力量潮涌。接下来医药行业将产生怎样的生产力“质”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如何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年伊始,《医药经济报》特邀头部企业代表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及对未来趋势的前瞻,以期从更宏大的视野观察和把握创新发展的大方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协同引领全链路创新


医药经济报:国家全面推进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医药产业升级突破口在哪?

李燕:我国医药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十字路口,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及激烈的国际竞争关系,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与合作。

创新是医药产业的核心,是填补医疗空白、拓展产业边界的关键所在,不仅能加速新技术、新成果的落地,为我国医药产业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还有助于吸引更多资金、人才等资源,推动医药产业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不断迈进。而合作则是医药产业升级的关键外部助力,既包括校企合作,也应重视企业间的合作与国际合作。企业应在全球竞争中找准定位,牢牢抓住这两个核心抓手。

张登科: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中国创新药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刻不容缓。近年我国创新药的发展势头和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据相关统计,202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百强中(入围门槛16.79亿美元),却没有中国药企研发的新药。我认为,造成目前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稀缺。同质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化难度,限制了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价值。二是创新药市场规模小,药价低,与创新大国的定位不匹配。三是商业化运营能力不足。因此,全面支持创新需重点协同4个需要:第一,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加大基础研究和原创药物研发的投入力度。第二,建立更宽松的发展政策和市场环境,建立多元医疗保障支付体系。第三,需要现代化技术及商业化运营能力,在产品立项、研发标准和研发进度等方面都应立足国际市场需求。第四,让创新药企业获得正向回报。平衡患者用药和创新药企业收益,让医药创新可持续。

刘军:通过技术端、研发端、临床阶段、商业化、医保支付等环节支持创新,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在落地执行层面需进一步着力,确保法规和政策的一致性与协同性。如近期印发的《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利好相关企业,但分段的风险怎么控制,包括省级监管协调及监管单位、企业等各方责任需有更明确的界定,才能使分段生产政策有效、快速、低风险地推进。

转型着力点在哪里


医药经济报:过去十年,中国医药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站在新起点,企业进一步创新转型的着力点在哪里?

李燕:站在新征程,企业创新转型应重点关注技术的创新应用、人才的吸纳培养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具体来说,就是要持续加强研发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创新不仅是针对药物本身的研发,还应包括研发模式的创新,如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赋能研发过程,精准筛选药物靶点、优化药物设计等。其次,积极吸引关键领域的领军人才,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发掘、培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团队。最后,要高度重视国内外市场的开拓。用“三驾马车”带动企业创新转型。

李能:医药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窗口期,供应链上下游生态全面重塑,企业拥抱变局首先要重视政策研究能力的建设,这样才能敏锐地洞察市场趋势和政策红利。其次要注重工商融合。嘉应制药上市十多年来,产品力过硬,如双料喉风散是根据清朝雍正年间民间秘方研制而成,生产工艺独特。养天和选择向上游延伸,正是基于对产业政策及市场趋势的判断。工业端以“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聚焦产品与服务,为零售药店提供优质商品支持和专业学术赋能,带动连锁药店的客流和动销。而零售端则是药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工商合作需重新构筑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双向赋能将是未来非常关键的一个命题。

此外,中成药集采、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扩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在于不断创新,需要制药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积极布局,着力提升产品工艺。同时采取全渠道、多模式、大单品的营销推广策略,进一步释放独家品种的市场潜能。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中药行业守正创新,应植根于数千年传统中医药文化。客家人将中原医药文化的精华迁徙带到南方地区,南北相融,经过千年实践验证沉淀下来,逐渐形成了具有重视客家地区多发疾病特色的客家中医药文化。我认为,传统中医药现代化既要突出传统品牌价值,又要通过研发创新、业务团队的重塑实现质的飞跃。

医药经济报:新药研发多元化发展,CDMO在全链路创新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刘军:我们从药物研发转型为CDMO企业,实现了稳定持续的自我造血。下一步主要有两个着力方向:一是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强化质量体系建设,以国际标准衡量自身,成为国际认可的CDMO服务商;二是专注打造符合客户需求的特色技术平台,如抗体偶联药的糖基化定点偶联技术平台,更好地助力药物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提供多元化技术服务,助力客户的药物研发。面对CDMO领域的激烈竞争,核心还是要以客户为导向,打造全方位的服务能力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多维构建国际竞争力


医药经济报:中国药企正从“分工全球化”向“竞争全球化”转变,这一转变给行业带来了哪些挑战与机遇?整合全球资源该如何布局?

朱俊:传统的“分工全球化”往往意味着中国药企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承担的是生产和加工的角色,而“竞争全球化”则意味着中国药企不仅参与生产,还要在新药研发、创新合作等方面展现全球竞争力。这个过程对创新药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需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与国际化运营水平,同时整合全球资源,吸纳利用更多海外资金来分摊研发风险。

我认为,从中国走向全球,要特别注重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和能力建设。第一步是明确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合理选择重点目标市场,再观察机遇和市场差异,因地制宜构建注册申报速度快、质量高、成功率高的优势,建立研、产、销一体的全链国际化布局。为更好应对当地市场差异化,我们还与Accord等国际制药巨头合作,通过选择具有高度市场渗透力和本地化优势的合作伙伴,确保产品快速进入和成功推广。目前公司产品商业化供货网络已覆盖中国、东南亚、北美、欧洲、中东及拉丁美洲等地,展现出全球化战略的成效。

李燕:在行业合作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注重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及药企的深度战略合作。我们正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参与全球医药产业规则的制定和行业标准的建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措施包括:加大在海外研发中心的布局力度,积极开拓全球医药市场,增强企业在全球不同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同时,深入分析国际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制定针对性市场准入策略,拓展至欧美、亚洲等多元化市场,形成全球化市场布局;深刻理解FDA对临床数据的要求,数据质量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全球范围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各地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新药研发的创新和突破;构建国际水平、全球化视野的公司治理体系,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刘军:当前,医药产业链各方企业都在寻求合作。对比来看,国外企业既竞争又合作,而国内企业更多集中在同一个靶点上竞争导致内卷。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合作来互补,强强联合,实现共赢,扩大整个市场的服务能力。随着创新药“出海”成为必选项,由于门槛高,对企业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需要整合,合作才能有效达成。我们也开展了多项合作,如与糖岭生物合作开发基于糖定点ADC偶联技术等,打造全方位服务平台,帮助药物研发客户推进项目。

医药经济报:医药新质力量奔涌,新模式不断出现,要将创新价值最大化,2025年企业战略如何调整?

朱俊:创新已进入深水区,在中国创新药“出海”密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的环境下,药企研发需从拼数量、拼速度发展到拼质量、拼创新,挖掘更真实的临床需求,基于临床价值立项,才可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对我们而言,主要是聚焦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差异化创新,开发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以终为始加强项目管理,早期临床前,“花心”大胆立项;进入临床后,“专心”看数据、评估数据;临床Ⅲ期阶段,“狠心”砍掉无法真正抵达患者的项目;同时,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秉持“内外兼修”的创新研发策略,不断强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机构等之间的连结与合作,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

汉曲优已成功在5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并进入中英法德等多国医保目录。2024年11月发货美国,标志着我们首次商业化供货至北美地区。总结国际化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生物类似药起步,搭建研产销一体国际化能力模型。第二阶段,通过生物类似药+创新药,加强创新管线组合建设、临床运营和药政注册能力,通过国际合作将更多产品落地海外市场。第三阶段,即“出海”全球化2.0时代的“深水区”,进一步夯实“出海”能力模型,包括落地自主创新平台和管线、自建海外商业化团队、进一步布局全球化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体系,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出海”模式。

张登科:日前获批的1类新药甲磺酸普雷福韦片是世界首个利用HepDirect技术研制成功的乙肝靶向创新药,我们深刻体会到,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链条长,风险高,必须建立起“资本+人才+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地标性产业。创新药企面临IPO难、融资环境不理想、进院难等挑战,国家层面应警惕优质国产创新成果流失,尽快激活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发挥其创新制度包容性的功能和价值。


编辑:陈慧君

来源:《医药经济报》2025年第1期

版式编辑:香草

第三批中成药集采开标!注射剂大品种开卷,双黄连、清开灵等降幅超90%
20亿美元加码口服小分子GLP-1!面对K药专利悬崖,默沙东不淡定了?
CDK4/6抑制剂王牌对决!齐鲁再冲首仿,辉瑞、礼来、诺华三强地位遭撼动?


www.yyjjb.com.cn

洞悉行业趋势

 长按关注医药经济报  

《医药经济报》

学术公众号

聚焦肿瘤学术前沿

   长按关注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

终端公众号

记录药品终端产经大事件
 长按关注21世纪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