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到标题进来的朋友肯定会有疑问:难道飞天不是小仙女吗?如果是的话萃花今天也就不会来科普了。
在开始深究飞天的性别之前,我们得了解一下敦煌飞天。敦煌洞窟里那些
不长翅膀不生羽毛,
头顶没有光环,
借助云但不依靠云的神就是飞天,
他们不像西方油画里的天使靠翅膀飞,
而是靠衣裙、彩带飞上天,
是不是突然很想买一打彩带?
然而,把这些彩带运用得得心应手的,并不一定都是柔美轻盈的小仙女。为方便大家有个初步了解,萃花列了一个粗略的时间轴供参考。
北凉:石窟初建,西域飞天男主导
敦煌石窟在北凉时期创建,窟中的内容基本上是
对西域石窟的模仿
,此时的飞天造型简朴,多为椭圆脸,大鼻子,深凹的眼窝,眼睛大,耳朵大,多为
男性
,并且
动作比较僵硬
,飘带舞动的形式单一,身子只要是
“U”字形
,基本就是在飞舞了。
萃花总结了一眼认出西域飞天的方法:他们都有一张“小字脸”。
这是因为西域习惯在脸部采用凹凸晕染法:为了
表现立体
,在物体的轮廓向内或向外
由深至浅染色
,并在鼻梁、眉棱、脸颊往往先
点染白粉
,形成明暗关系
。
也就是说
飞天刚刚画成的时候他们的脸是很正常,很立体的西方脸庞,现在的“小”字脸完全是因为掉掉掉色!
北魏:佛教东传,小仙女初来乍到
飞天发展到北魏,佛教开始向东传播,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出现了
汉化趋势
,开始有了由
男性转为女性
的趋势。飞天整体比较修长,有的腿为身体的两倍,出现了眉目清秀的中原脸型,但总体造型以西域飞天为主。
西魏:佛道融合,男女搭配好热闹
西魏时期,中原的佛教、道教向西传到了敦煌,此时的飞天显著特点是“
三合一
”,有“小”字脸的西域式飞天☟
身穿红色袍服的中原飞天,造型清秀,肢体里有女性的阴柔美。☟
还有佛道融合的飞翔之神。☟
右边的西王母(道教尊神)乘四凤车,她身后跟着的是佛教的飞天,能看出这飞天有两撮胡子,为男性。
北周—隋:乐舞两不误的是少女
据统计,敦煌里画飞天最多的是北周时期的石窟,这一时期的飞天婀娜多姿,造型更加重视
音乐和舞蹈
的表现,
中原少女
形象越来越鲜明。
到
隋朝
,西域画风完全被中原的技法取代,飞天的造型也
基本为中原造型的女性
。
画面里是袒露上身,性别鲜明,捧花盘供养,弹琵琶、舞蹈的伎乐飞天,这里面部用粗重的黑线勾勒,头发和宝冠则不勾,形成了奇特画面效果。
唐:最接地气像仕女
之所以把唐代单独拎出来讲,是因为敦煌石窟在唐代空前辉煌,现存唐代洞窟236个,占全部洞窟的一半,而飞天历经三百多年,
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
。受
宫廷舞蹈和仕女画
的影响,飞天采用
工笔勾勒,趋近人物画范畴
。
散花飞天(初唐 莫高窟322窟 ):受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