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慧智
品读道德根文化图书,饮用传统文化源头甘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墨香中华  ·  人生一碗茶,何必太清醒 ·  19 小时前  
墨香中华  ·  金庸笔下人物名字的出处,什么叫做知识渊博! ·  19 小时前  
墨香中华  ·  这组小画,清新靓丽,养眼怡神! ·  昨天  
古典文献学微刊  ·  期刊 | 《文献》2024年第6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  3 天前  
墨香中华  ·  这组歪理小漫画,太搞了,笑出满头大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慧智

学生的素质始终难以提升,问题在哪儿呢?——人格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德慧智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4-24 19:04

正文

干支纪年:丁酉年 甲辰月 辛巳日


 

一二十年以来,道德教育、素质教育采用了非常多的复杂形式,为什么在全民当中难以真正地实现?国家非常重视道德的教育和德育的培养,但相反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品格却始终难以提升,问题在哪儿呢?虽然方法众多,却难以产生效果,为什么通过经典诵读,又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呢?


有一个目前科学界难以解析的现象,就是经典的潜移默化作用。其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远远高于通过其他各种形式来构建道德品格、提高道德素质水平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要诵读经典,在无形当中道德素质就能够建立起来。人格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需要反复地解说这个应该怎么做、那个应该怎么做,只要启动学生们的灵性就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性的思维,而且孩子们的求知是渴望大量知识进入他们大脑和心灵。作为成人,把最精华的东西推荐给他们,他们就能够很快地受纳,并且进行整合;就像电脑的排序一样,也有个自动排序的过程,先天的和后天的这些知识,先后优劣就能够很自动地在心灵和大脑当中排列起来,构建起适合自己的一种模式。


 

后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看我们提供什么东西。如果能够给他们提供最佳的营养,他们就能够迅速地健康成长。

 

中国古代教育方法中,有一个科学成型的模式,就是运用“象”“数”“理”“气”四大元素,把握对后一代的教育工作。而且,四大元素中间有一个旋极图,用旋极图来把握教育工作的三大环节。


 

 

第一方面,重在德育,用德的能量、德的品格来统帅教育,进行后天智识的教育和先天慧识的教育;用这种模式来认识有相的万物,也就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万事万物以及无相的万物。对有相和无相整体进行观察、研究,也就是“格物致知”,再到“物格”,然后到“知至”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三”里认识“二”的阴阳性,然后把握住德(一),进入到道(○)的境界。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方法,是教育人类要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第二方面,在具体应用上,要运用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理念,用上善的经典能量给精神系统提供充足的营养,按照老子的思想和传统的中医理论,并且结合不同的年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主要是结合不同的年龄特点,展开对人生六大阶段的教育和保健。不仅要提高精神方面的水准,同时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第三方面,主要是遵循老子的“损益教育”方法。“益”,是指“为学者日益”;“损”,是指“闻道者日损”。通过这个教育模式,规范后天的智能意识,保证先天慧性的稳定透发。


第四方面,主要是通过诵读黄老经典,采用道学观诵的方法,用音的能量来激活与开启慧识的图文思维、童话思维、神话思维三大思维能力。


掌握了古代两千五百年以前的教育方法后,再比较一下东方慧性和西方智能的思维方式。西方基本是掌握“象、数、理”三大元素展开教育工作,其中的实验证伪、逻辑推理的内容,是运用智识和灵感进行协同,在阴阳“二”里面开展教育工作。其中的直觉和灵感,是他们教育当中较为完整把握的内容之一。


 

在这个系统当中,如果与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相比较,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差异。西方长期维护宗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所以它关于“上帝”的概念是游离在“○”和“一”之间的。从实质来说,是缺乏从无生有的纽带。对德“一”本源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古代文化的水平,还处在无知的白境之中进行研究,这种情况占多数。无论在哲学领域也好,还是在科学界也好,都存在着这种游离现象。


近百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框架中摸爬滚打,我们的现代教育不仅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德育内涵丧失殆尽,将“德”降格矮化成为伦理规范,而且还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并列实施。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经济改革的大潮当中,教育更是迷失了方向,进入了商品化的误区,竟将德育完全置于从属的地位,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德的定义相去甚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是根本不应该与商业共存在一个框架之中的,更不应当被商业化。


 

在先秦时期,社会阶层的排列格局为“士农工商”,教育处于“士”的位置,“商”处于末位。而现代社会却把“商”和“士”拉在一起,称之为“下海”。既然大量的“士人”下了海,文化教育领域当然就迅速地被金钱、物欲、利益所腐蚀,而不能还自己清纯高雅、宁静致远的应有面貌。


所以,我们只有重新认识德育的内涵,恢复德育的应有位置,并且在管理体制上同步跟进,方能够还“士人”儒雅之风,摆脱世俗物欲和利益贪求对教育事业的玷污。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如果不能把握住精神层面的高雅圣洁,而与社会的商业模式混同一体,是很难洁身自好的,也就无法真正地将其推向深入,引向高峰。 

 

 

不论是三十年前的教育目标“德智体”,还是后三十年的教育目标“德智体美劳”,或者“德智体美”等,都是将德育与其他教育摆在并列的位置上,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予以实施,甚至突出智育而轻视德育。即使进行形式化的德育,由于丢失了德育的本质,也变成了无根的教育。所以,虽然我们开展了很多运动和活动,年年都在搞德育,却始终收效甚微。


虽然德育会受到社会经济大潮的影响和利益追求的制约,但突破德育瓶颈的关键点还是应该回到德育的根本上,反思一下我们对于德育抓到了关键没有,抓到了根没有,抓到了德育所需要的基础环节没有。只有找到这个病症之根,才可能使德育成为人人都喜闻乐见和遵循的一项教育工程。


 

选自红旗出版社出版《德道教育贵修身》2014第23页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古清明的度数信

牡丹开时 春盛装——古清明物候

晨动养阳,早晨是采纳自然之气的好时机——古清明的正善治养生

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诵读效果的天壤之别——启动先天肾气!

为什么古人说“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揭秘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的能量差异

文人雅聚 曲水流觞——古谷雨和上巳节的民俗篇

过了“古谷雨”就不宜再“春捂”了——古谷雨的身识与口识养生

通过玄善韵诵与玄善韵动塑造自身——古谷雨的正善治养生

麦花是“寿命最短”的花——古谷雨物候

谷雨应当在清明之前——谷雨清明时序考

谷雨成溪濯地新 天地清明万物生——古谷雨简述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