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小说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我最近看过的所有漫画里,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这套《我们这一代》了。出自“50后”漫画家李昆武老师。我估计现在的漫画读者群里很少有认识李昆武老师的了,他最早还是在《幽默大师》这类杂志上发表作品,现在估计知道这“古董”杂志的朋友都不多了。
但其实这正是李昆武老师的难得之处,他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他是部队出身,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而且一直在体制内工作,之前是春城晚报的美编。他上世纪画的“云南十八怪”至今都还印在当地的矿泉水瓶上,已经快20年了,简直就是奇迹。
当然,他的视角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太过主旋律”的,这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也没有必要避免,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是历史的痕迹。但其实如果看过他的书,就会知道李老师还是比较“敢”说“敢”画的,之前我发《我们这一代》第二册中大跃进期间的内容,他对那段历史的描述还是比较“直书”的。到了《我们这一代》第三册,其实故事更为有趣,50后的李老师在当代语境下的时代冲突,贫富差距、权力交易、拜金主义、老人社会等社会现象全都得以展现出来,而毫不夸张地讲,这些东西在如今出版的绝大多数漫画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开始就说,李昆武老师是极为难得的,他在国内漫画出版追逐热点的大语境下,所创作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是记录历史、针砭时弊、反应时代冲突的,光从这一点上说,就已经十分宝贵了。
其实李昆武老师是非常具有国际视野的,因为他是非常早接触欧洲漫画市场的一批国内漫画家,他也是安古兰漫画节的常客,要是我没记错的话,他应该还获得过安古兰的“荣誉市民”称号。其实他的作品非常OLD SCHOOL,画风上都是白描,都有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连环画技法,他的画风一直就比较“怪”。但与此同时,其实李老师还是比较乐意尝试新东西的,我记得之前有本《伤痕》,就是照片+漫画的形式,非常有《摄影师》的感觉。然后还有本《幻境三日游》,在叙事上致敬了但丁的《神曲》,但可惜这部故事完成度不算太高。
下面的图是我拍了几张《我们这一代》第三册的一小段,是这些老人在50年后同学相聚去医院看望老师的情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代与社会的变迁都体现在里面了。
但其实这正是李昆武老师的难得之处,他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他是部队出身,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而且一直在体制内工作,之前是春城晚报的美编。他上世纪画的“云南十八怪”至今都还印在当地的矿泉水瓶上,已经快20年了,简直就是奇迹。
当然,他的视角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太过主旋律”的,这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也没有必要避免,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是历史的痕迹。但其实如果看过他的书,就会知道李老师还是比较“敢”说“敢”画的,之前我发《我们这一代》第二册中大跃进期间的内容,他对那段历史的描述还是比较“直书”的。到了《我们这一代》第三册,其实故事更为有趣,50后的李老师在当代语境下的时代冲突,贫富差距、权力交易、拜金主义、老人社会等社会现象全都得以展现出来,而毫不夸张地讲,这些东西在如今出版的绝大多数漫画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开始就说,李昆武老师是极为难得的,他在国内漫画出版追逐热点的大语境下,所创作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是记录历史、针砭时弊、反应时代冲突的,光从这一点上说,就已经十分宝贵了。
其实李昆武老师是非常具有国际视野的,因为他是非常早接触欧洲漫画市场的一批国内漫画家,他也是安古兰漫画节的常客,要是我没记错的话,他应该还获得过安古兰的“荣誉市民”称号。其实他的作品非常OLD SCHOOL,画风上都是白描,都有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连环画技法,他的画风一直就比较“怪”。但与此同时,其实李老师还是比较乐意尝试新东西的,我记得之前有本《伤痕》,就是照片+漫画的形式,非常有《摄影师》的感觉。然后还有本《幻境三日游》,在叙事上致敬了但丁的《神曲》,但可惜这部故事完成度不算太高。
下面的图是我拍了几张《我们这一代》第三册的一小段,是这些老人在50年后同学相聚去医院看望老师的情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代与社会的变迁都体现在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