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试题研究 | 用初中教材解决高考问题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0-10 00:00

正文

从目前公布的高考试题来看,有三个省份直接考察了中世纪行会的考点,显然“行会”已经成为命题热点。

行会的出现不是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和城市复兴、工商业自治等历史概念形成相互关联的“概念群”。历史中类似的概念群有很多。比如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白银货币化、市镇、一条鞭法。高中教材中关于行会的叙述内容较少,但高考考察颇有深度。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初中教材中朴素、直白的叙述不失为高中教材有益的补充和铺垫,这些知识点经过中考的“洗礼”之后,已经成为部分学生新的知识点。对于高中教师来说,需要有“向下”学习的勇气,这个过程也是教学。

2024 年是江西新高考模式落地年份,其高考试题颇有特点。第 12 题涉及“行会”内容,摘录如下:

中世纪英国某市商人行会规章规定:除基尔特会员之外,任何人皆不得购买蜂蜜、油脂、腌青鱼、磨石、生革、生皮,或任何种类之油,亦不得开设酒馆;违反此项禁令者,一经查明属实,应即没收其货物归于国王。这反映该市(  )

A 工商业经营范围大受限制

B 工商业者遭受国王的盘剥

C 工商业自治得到王权支持

D 工商业发展导致行业垄断

材料中“ 基尔特”一词格外引人注目,它并未出现在统编教材中(如读者发现可以指出),材料中也未直接解释概念,这一现象让我感觉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果然,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发现了答案。

相关概念出现在九年级上册第 9 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课后“知识拓展”栏目中,页脚部分额外进行了注释。这样来看,“ 基尔特”一词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合情合理。

此题答案配合第 13 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正文部分即可解答:

无独有偶, 2024 年甘肃卷中的“教师行会”在第 9 课中也有详细介绍:

山东卷的第 11 题考察行会的封闭性,在初中教材关于行会概念表述中也能得到答案:

行会在设立时的初衷本身包含“避免同行恶性竞争”,再配合正文部分解释:工商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居民内部分化,这个分化过程充满着一系列商业和市场竞争,表现在行会内部就形成了封闭性的特点。

到此,一个小小的整理:

地区

一级考点

材料主体

山东

行会的封闭性

行会

甘肃

行会的自治性

教师行会

江西

行会的自治性

商人行会

我们再看 2024 年重庆卷的一道题目:

1500 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 17 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尤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 17 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接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 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 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 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初中教材第 13 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正文部分如下:

中世纪中后期,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使得农村和城市的互动越来越多,互补性日益增强,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经济商业化趋势随之加强。此题迎刃而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