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文海外市场案例来看,行情演绎大致有以下规律——阶段一:T0-T5快涨20-25%。阶段二:T5-T20其中8个案例再反弹7%左右。阶段三:T20-T60进入缓冲期,震荡为主。阶段④:T60开始决胜负。
从政策态度扭转的角度出发,预期变化幅度最明显的还是金融地产、消费、互联网为代表的顺周期板块。同时,电子也是典型的顺周期板块,在16-17年的顺周期牛市、20年的顺周期牛市、22年11月的顺周期大反弹中,电子(半导体、消费电子)都没有缺席,电子板块超额收益与中国制造业PMI吻合度较高。
市场可能继续向成长板块中的顺周期方向扩散,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和部分计算机、游戏。
关注和布局一条市场暗线:连续12个月破净。
证监会要求长期破净公司应当披露估值提升计划。类似的,2023年3月,东京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实现关注资金成本和股价经营要求》随后,日本股票的分红比例中位数在2023年出现了过去几年最大幅度的一次提升(29.9% → 33.1%)。目前,A股连续12个月破净的公司大约200余家,后续可以关注这些公司公布的估值提升计划,可能包括并购重组、加大分红和回购力度等,这些措施刚好也与近期的政策相互配合(鼓励跨界并购、3000亿再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
基于对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复盘,我们总结出的基本经验是,大涨后会进入一个缓冲期。
缓冲期中的第一个考验:三季报。
历史情况来看,10月份的股价表现与三季报的关联度较高,除非所有人都对下一年基本面的预期非常确定且一致。可重点布局一些三季报不错的品种,如【亚非拉出口链】。亚非拉出口链的主要特点是海外渗透率较低,不受全球制造业PMI预期的影响,因此与美国大选也关系不大。海外渗透率低(空间大)或海外竞争力强(供给强)的优选“亚非拉”出口行业包括:客车、摩托车、逆变器、电表、风电整机、注塑机、船舶。
11月开始,股价表现与当期基本面的关系明显减弱,可以关注一些主题性的投资机会,比如国产替代(半导体、信创)、卫星互
联网等。
缓冲期中的第二个考验:美国大选。
11月5日美国大选正式开始,当天总统结果基本确定,随后1-2年众议院和参议院的结果也很快出炉,由于众议院主要负责财政赤字和财政预算。如果最终总统的归属与众议院的归属不一致,那么明年开始美国的财政扩张可能面临不确定性,也就是美国的衰退预期可能也会产生变数。一方面,美国衰退预期 → 全球制造业PMI → 资源品价格和中国出口订单;另一方面,特朗普的一些极端主张也会对资源品和中国出口产生影响。但大选情况仍然非常焦灼,悬而未决。
③一波流还是牛市起点:决胜在冬季
讨论市场是否能进入牛市,关键还是对基本面的判断。
类似15年“杠杆牛”暴涨暴跌的情况,既不会带来财富效应拉动消费、而且容易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大概率是决策层很难接受的结果。而对于基本面(ROE)的预期,背后的核心还是未来的财政力度。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年12月初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本可以确立转年经济工作(尤其是财政赤字)的基调,这一点远比10-11月新增多少财政来的重要。因此,12月初可能就成了A股市场的决胜时刻。
一条清晰的逻辑传导链条:狭义赤字 → 广义财政 → PPI → ROE。
每年制定的下一年官方目标赤字率(狭义赤字)虽然变化幅度有限,但是代表了一种基调,广义财政扩张的前提就是官方目标赤字率的提升。过去二十年4次逆周期调节的经验来看,5个百分点以上的广义财政扩张可以拉动PPI的回升。从短周期(2-3年)波动的角度,PPI是影响ROE的关键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