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君划重点 | 《关于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
来源/ 国家公诉
1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
《意见》深入贯彻中央加强产权保护的总体部署,明确了产权保护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对准确把握产权案件法律政策界限、依法履行刑事检察职能、强化刑事诉讼监督等提出了要求。
产权保护与公诉工作息息相关,公诉部门应当在哪些方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依法履行公诉职能,在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中发挥应有作用?
且看公诉君为大家划重点。
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的财产权,确保各类产权主体的
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平等、法律适用和法律责任平等、法律保护和法律服务平等。
坚持全面保护原则,
全面保护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种类型的财产权
,切实维护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
严格区分
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企业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的产权纠纷与恶意侵占国有资产的界限,执行和利用国家政策谋发展中的偏差与钻改革空子实施犯罪的界限。
坚持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避免客观归罪。
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融资等经济行为,除法律、行政法规明确禁止外,
不以违法犯罪对待。
对于正在办理的涉产权刑事案件,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不明确、法律界限不明、罪与非罪界限不清的,
不作为犯罪处理。
坚持罪刑法定、法不溯及既往、从旧兼从轻、疑罪从无原则,对于确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的错案冤案,坚决予以纠正。
对于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或者经过补充侦查仍达不到起诉证据标准的,依法不起诉。
对于构成犯罪但认罪认罚的,依法从宽处理。对于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社会反映强烈、当事人长期申诉的,要抓紧组织力量进行甄别,对确属错案冤案的,坚决依法纠正并赔偿当事人的损失。
严禁
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
严禁
使用当事人的交通通讯工具、办公设备,或者以办案为名到发案单位吃、拿、卡、要、报。
严禁
干预涉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慎重
选择办案时机和方式,慎重使用搜查、查封、扣押、冻结、拘留、逮捕等强制性措施。
依法惩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各类产权主体财产权的犯罪,
突出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组织领导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以商业贿赂、金融诈骗、虚假诉讼、强迫交易等不法手段破坏公平市场营商环境的犯罪
,以及
通过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操纵证券期货市场
等手段,严重损害公众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犯罪。
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突出打击
链条式、产业化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以及
具有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网络侵权、有组织侵权等恶劣情节的犯罪
,加大对涉外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
对
利用公权力
严重侵害私有产权,勾结黑恶势力在特定经济领域形成非法控制,受害者人数众多,引发群体性事件等严重侵犯产权的犯罪案件,要实行
挂牌督办,第一时间介入侦查,引导侦查机关全面收集固定证据
,确保办案效率和质量。
严格依法把握起诉条件
,从经济安全、公共利益、市场秩序等方面准确认定社会危害性,综合考虑政策调整、经营不善、市场风险等市场主体意志以外的因素,
对符合不起诉条件的,依法适用不起诉。
保障涉案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诉讼权利,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和人格尊严,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职责。
进一步推进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试点工作,对于轻微案件简化诉讼程序,加快诉讼进程,切实维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
采取检察建议等形式
,帮助各类产权主体强化产权保护意识,促进国有企业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和内控机制、规范国有资产流转程序和交易行为,促进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促进民营企业提高依法规范经营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侵犯产权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