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TaoCafe与Amazon Go,谁才是无人零售新贵?
2016年12月5日,世界电商巨头亚马逊宣布推出革命性线下实体商店,Amazon Go。Amazon Go颠覆了传统便利店、超市的运营模式,使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彻底跳过传统收银结帐的过程。
Amazon Go概念商店中,物联网传感技术可谓无处不在,顾客凭手中手机App扫描进店,同时入口摄像头对顾客进行人脸识别。当消费者在货架停下时,摄像头会捕捉并记录他们拿起的商品,而装配在货架上的摄像头则通过手势进行辅助识别。另一方面店内麦克风根据环境声音判断消费者所处位置,并以此为辅助依据进行店内地图绘制,而货架上的红外线传感器、压力感应装置以及荷载传感器则用以记录消费者取走了哪些商品或者放回多少商品,并实时将数据传输回后台信息处理中心。最后,在顾客离店时,出口传感器会扫描记录购买商品并根据后台数据进行辅助确认,同时自动在消费者账户上结算金额。
Amazon Go通过对物联网传感器大范围的应用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以此代替传统零售商店人工的视力、听力、判断力以及最后结账能力,一方面简化顾客消费流程并提升他们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则大幅提升整个实体店的运营效率。
通过对比TaoCafe和Amazon Go,我们可以发现诸多异同,首先在两者的不同点方面:
1、TaoCafe摄像识别和RFID识别的支付验证在当下有助于容纳更多客户
原定于今年3月正式商用的Amazon Go至今没有正式实施。一个原因是Amazon Go依靠柜台上的感应货架来判断消费者拿走了哪件商品,最终的结算很大程度取决于感应货架的识别精确度,这使得Amazon Go对感应货架产生巨大的技术和资金投入;第二个原因是相比TaoCafe有50人的容量,Amazon Go最多只能容纳20人同时在店内购物,一旦超出这个数字则会造成后台的计算故障,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Amazon Go的“无人”化太过依赖于整个购物过程的物联网感应,使得店内计算量过于巨大。
相比之下,TaoCafe的购物关键在于最终环节支付门。两道门的设置原理使得顾客必须要通过最后摄像识别和RFID识别的双重感应才能过关放行,因此之前环节的商品物理感应不像Amazon Go般重要。因为这个设定,使得TaoCafe的客户容纳量为Amazon Go的2.5倍,在计算压力上也远低于后者。
2、Amazon Go前端传感器类型丰富,布置密集,利于行为捕捉和商品多样性
从零售角度看,Amazon Go因为店内布置了各类传感器,对于顾客的行为识别更为全面,可以满足顾客对各类商品的购买识别,因此在之前的宣传视频中所呈现的商品种类相比TaoCafe更为全面多样;而TaoCafe因为前端环节传感器布置的缺乏以及后台计算能力的限制,店内的零售商品占地面积偏小且种类较为单一,因此也需要大范围的餐饮服务对零售环节进行补充。
在两者的相同点方面:
1、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提升经营效率和客户体验,离实际商用仍有距离
两家无人零售店都希望通过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来削减不必要环节进而提升顾客体验。然而,由于识别准确性和物联网传感器成本的限制,使得两家无人零售店距离最终的商用仍有距离。识别上,以TaoCafe为例,在最初的感应门由于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导致顾客在这一环节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在最终结算环节,因为识别所需要的时间,系统要求顾客放慢移动速度并进行一段时间的等待,这有可能反其道而行影响最终消费体验。
2、顾客数据商业变现是长远战略方向
作为两家互联网巨头的线下布局,不管是Amazon Go还是TaoCafe,都是亚马逊和阿里在互联网用户数量逐渐饱和的当下,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所构造的线下数据采集场景。相比一家零售店所产生的利润,互联网巨头的目光或许放在了更长久的顾客数据的商业变现。通过店内消费,实现顾客行为数据、消费数据的采集,再通过后台数据分析,最终实现商品精准推动、库存管理以及金融增值服务等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