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无头苍蝇一样到处寻求点评和意见,还不如自我进行剖析和反思,而这篇文章恰好给了大家一个思路和学习基础构图机会,新手们不妨一看。
这是一个特别基础的构图教程,不止针对摄影,其他方面也可以运用到。虽然基础,但当你把基础运用得炉火纯青时,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第一张见配图黄线,它就是简单的居中构图,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会用的居中。我就喜欢强迫文字一起居中。
第二张出现的是人人都知道的井字格。然后我把模特不当心放到了太靠右了,模特还特别修长,导致如果画面中没有任何其他内容,那么评论里就会出现更多的“天空树拔草”了。借用手里的道具让人物重心稍稍挪中间一点。模特和伞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重心落在了井字格点上,看上去就舒服很多。
右边图还是井字构图,帽檐也故意地出画处理,让整张画面有往外延伸,更充实饱满有张力。
左图我们来一层层地来看我在想什么。首先是想做一个画面居中,但是太单调啊,直愣愣坐在椅子上抬头。那么以中间为轴,身体弯曲一下,重心还是在中轴线上。然后是考虑画面的三分之一构图。这和井字格是一样的道理,选择任意的1/3总不会错,而且非常安全。
右图从井字开始构图,要是每一张都是井字,观众容易觉得乏味重复。那么在每一张里做一点点小心机。模特转头看向阳光(画外),让人能产生画外想象。正好斜插入的光影也很好的落在了画面的一个斜角上,让斜角的头不要正好卡在画面的4个角落上(卡在角落里的点会让人看着相当的难受)。
还有批评自己左下角标出来的绿线,它应该是垂直和平行的!难受!
左图四平八稳的居中,右图1/3构图。
这里加一个整体排版的构图,照片被排版在一起,还加了文字,那么这一整张被PO出来的图就是完整的作品。要让观众觉得舒服,要是拍的时候模特两张图都是朝一个方向的,在排版的时候就翻转其中一张,不然就会有种走路顺拐的难受感。
还是居中和1/3。当重复用了太多类似的构图,花点小心思在整体排版上也可以。因为整体排版也是在做构图呀。左边的居中构图重心在左半,那么右边的重心就在右半。
左边的图是模特的全身图,那么右边就来一张模特特别大的特写。
“对比”不仅仅用在颜色,构图上也有很多的对比。把很多简单的元素结合在一起,重复的构图就没有那么无聊单一了。
左边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并且我记得当时有让模特故意上半身往后靠,让正面的下摆可以蓬起。让模特不会变成一条直直的长方体竖在画面的1/3看着太无聊。
右边的两条线,两段延伸出去都分别落在了画面边缘的1/3处,看着很舒服。如果左边没有拿伞的手入画,那么就变成了一块衣服的颜色。会让人第一眼觉得那一整片绿特别醒目,醒目到你第一眼没有在看模特的小脸。
随便加点什么,这随便加出来的东西也要考虑到它没有正好戳在画面的角落里。
再来要讲的是右上三角形的天空。这里我还是做了一个“对比”,大面积人物(物体)和留白的对比。当然留白也需要考虑构图,所以这个掐出来的1/3和2/3的边长就很舒服了。
填充画面的三角形和1/3构图大法。这里因为拍摄的题材关系,模特那么好看,细节那么多的小裙子,当然就要多拍拍能够看清楚整体和细节的图啦。(这里和构图没什么关系)
有两个基础小常识也请你们注意和记住。地平线尽量不要卡在画面的中间,当然如果一定避开不了,也少许做一些处理和结合。再有的是地平线、远处的树木、背景的边缘线,不要戳人物的脸,戳眼戳嘴戳脑门戳喉咙戳腰戳膝盖都是相当痛的,就和手指甲抓黑板的噪音一样疼(好像有什么不对)···所以请尽量避免正好戳到敏感部位。
1/3井字格和。不光光人物、物体、光线、物体和光线的衍生线这些都可以遵循井字格和1/3大法。
左下的右下角一道光正好卡在了让人看着舒服的地方。没有特别的说法为什么一定要卡在这里,就因为看着舒服就好。
右图的右下角走道也是一个道理,我摄影可以站的地方基本无死角,可以180度和选择位置。我大概就偏偏选择了这个可以拍到走道的一个斜角的角度吧。
这么仔细一点点分析下来又发现自己的错误,右图远处的石像不应该那么明显地不做处理地出现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