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点击上方
胶卷迷俱乐部
快速关注
今天这篇文章是源于最近文章的数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进入到2025年后,胶卷迷俱乐部的更新速度加快了,今年是公众号创立10周年,这10年里又有更多朋友加入了胶卷世界,这里感谢各位的支持。
在最近的文章中,有两篇的阅读过了1万,这10年里过万的文章也是屈指可数的,毕竟我们的公众号内容是相对小众的。一篇是理光GR胶卷机,GR系列现在依然很火。另一篇是整理的森山大道的《记录》系列,这篇图集不仅阅读多,转发也是最多的。
这让我很好奇,于是我看了一下过去写森山大道的情况,也都有很高的关注,比如24年8月,我去看了上海的森山大道《记录》展有1万3阅读,22年7月写《记录》50号,则是有1万的阅读。
森山大道今年已经87岁了,再过几年就90岁了,为什么还有这多人关注?
森山大道的知名度首先还是历史原因,而且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一点。
我们国家摄影爱好从小众走向大众是数码相机流行以后的事情,也由此时大家开始认识到国际著名摄影师。台湾阮义忠先生在90年代为大陆介绍世界著名摄影师时,他说中国大部分爱好者都不认识什么摄影家,甚至不承认摄影是一种艺术。
森山大道在国际领域走红师1999年后的事情,于是也成为2000年前后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国外摄影家之一,他曾经多次到达中国办展,这对于文艺复兴年代的中国青年是很有吸引力的,我就曾经在2005年见过他本人。
日本那一代摄影师有许多著名人物,但我国爱好者比较熟悉的还是荒木经惟和森山大道,因为他们被引进,介绍到中国比较早,不过这两位的确在世界摄影艺术届也是有自己一席之地的。然而相比之下,细江英公,植田正治等等日本著名摄影师在国际上也是有名的,然而在国内知名度就不高,明显要显得更为小众。我在报告细江英公去世消息并讲解的文章才可怜的1900阅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其次,是
明确的符号化
。这让许多人一下子就能记住森山大道。
要快速,简单,却又要准确归纳一位摄影师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有摄影符号的摄影师越容易被人记住,比如说道布列松,就有“决定性瞬间”的符号,卡帕则有“更近一点”的符号,可是当你换成尤金·史密斯,唐·麦考林,因为缺乏摄影符号,就很难被人记住。
而森山大道的符号化是相当清晰的
“抖动,颗粒,高对比”
。这个特点可谓通俗易懂。所以,听到森山大道就是抖,而反过来,看到抖,又会想到森山大道。而他的这种画面风格的确是具有开创性的。
森山大道对于这种颗粒是否是刻意追求?按他自己的说法并非如此,因为他并不是所有照片都是抖动的,而粗颗粒是因为他经常用过期胶卷,以及自己在冲洗的时候喜欢晃悠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这都让我们了解了森山大道,让我们很容易接受他,或者很容易排斥他。
不过,从他用过期柯达电影胶卷拍摄照片,可见对于颗粒他并不是真的完全随便的。
之后则是内容,森山大道的摄影内容是相当通俗易懂的,而且是易于复制的。
这里依然是符号化的,森山大道被加上了“街拍大师”的标签,但是比起法国街拍大师,他的视角更加随便,而且又有前半部分的抖动,颗粒,高对比的加持。
我收藏有大量森山大道的作品,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从1970年代以来这大半个世纪里,森山大道的主要内容的确是街拍,但他的街拍以21世纪为分界线,之前的摄影依然是有主题的,而21世纪后的摄影则走向无主题方向,反而是契合21世纪后摄影的基本潮流的。而且数码时代到来后,想来不讲究器材的他开始使用数码相机创作,这样他的画面风格比起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就产生了很直观的不同。
森山大道不仅仅是一位摄影师,他还是一个街头文化的符号。
此外,摄影师的个人经历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