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洪言若轻
每一篇都是日报水平,写给比我聪明的人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午故事  ·  被“电诈”PUA的高学历者们 ·  2 天前  
码头青年  ·  南方来了个新闻老兵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直到被拉上120,我爸才愿意戒烟酒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聚焦丨2025年中国音乐剧市场展望:从扩张到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洪言若轻

科普时间:谎言、说谎成性和无法自制

洪言若轻  · 知乎专栏  ·  · 2018-02-02 17:04

正文

本周这一篇,原本想借着疫苗话题引向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但是出于很个人的原因,临时改下话题,想和大家聊一下“说谎”以及围绕它的一些奇怪疾病。

西谚有云, 如果你只擅长一件事情,那必然是说谎;而如果你擅长说谎,那一定擅长所有事 。说谎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交技能之一(1),人从小就会说谎,婴儿会利用哭闹这种类“说谎”的行为来博得大人的关注,但是只有当孩童长到4岁之后,他才会说出第一个让人信服的谎言,据信这可能是儿童社交能力进化的缘故(2)。

当孩子长大,变成了我们,他们的说谎本领就将更为娴熟,人与人之间编造谎言的区别恐怕只会体现在“能”和“擅长”上,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不过我可不准备就事论事,“正常”说谎行为背后的动机分析非我所长,所以我打算走另外一条路,看看你们的身边,是不是有这种人的存在?—— 撒谎完全停不下来 !在临床医学上,若符合一定条件,我们称之为 病理性说谎

严格意义上,现在,病理性说谎不被认为是独立的一种疾病诊断,而是一种人格障碍(3,4),最新《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V)也没有给病理性说谎留下独立的诊断,一般共识只是认为,它属于人格障碍的某种表现。所谓人格障碍,则是变态心理学范畴中一种介乎狭义精神病及正常人格之间的存在,表现为明显偏离正常的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5)。此处有一点需要辨析,即精神病或可导致诸如病理性说谎的行为异常,但不能就此认为,病理性说谎必然由精神病引起。

说谎构成“病理性”,那需要有特别之处。

非外因性 ,是为其一。我们说谎,多是为了某些“好处”,即说谎的诱因,这是一种“外因”,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说谎行为却缺乏外因的支持,内在因素起的作用更显著,也即某种未必意识到的潜在“动机”促成了说谎的发生(或根本“没有”任何原因地说谎,精神病情况下常见),比如,说谎或能给说谎者带来某种心理层面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其二, 强迫性 。倘若编造谎言变成了一种不由自主的顺从性行为,其背后很可能隐藏着 焦虑 低自尊感 (6),如在美剧《成长的烦恼》中,流浪儿卢克(迪卡普里奥饰)就有说话成瘾的行为,其中可能就有“强迫行为”的成分。

但是针对以上特点,学界却还存有较大的分歧,这就间接导致了对病理性说话定位的模糊。反对“特点说”的声音主要认为,在反社会人格中,谎言本来就是患者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很难将其区分为“内因”还是“外因”,甚至区分也没有太大意义,没有必要为了概念而概念;而另一方面,在典型的强迫人格中,患者也存在严重的焦虑感,那么强迫症和病理性说谎到底什么关系(7)?

但是存异求同之下,尝试绘制病理性说谎者的画像却也是可行的。学界基本认同,病理性说谎者的智商多正常,甚至在语言运用层面上要好于普通人,他们的说谎动机很难评估或评估价值不大,但是却普遍能觉察到自身的说谎行为却缺乏控制的能力(7),这表明这些患者的自我认知能力没有受损, 有“是非”观念 ,而实际的量表表现也确实证明了病理性说谎者具有愧疚感,这一点与精神病所致说谎者有着本质的差别。

所以治疗层面上,病理性说谎(人格障碍)多借助行为认知疗法进行干预,而精神病所致说谎者则可能需要药物/心理多管齐下。

由此,觉察和行为控制能力成了辨别病理性说谎者和因精神病所致说谎者的关键。在DSM III年代, 病理性说谎曾被定义为做作性障碍的一种子类独立疾病 ,但是到如今的DSM V,由于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它难以构成独立疾病存在,这里的潜台词是有必要换一种思路来理解因果,也即, 说谎成性更可能是做作性障碍的结果,而非诊断要件

我们来说说这可能做作性障碍。

做作性障碍如今是唯一的一种疾病,又称 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 Syndrome) ,其特点在自己人为制造症状或疾病,不同于疑病症的主观感受认为自己得病,本病是一种以故意编造为特点的精神障碍。孟乔森是一个基于真人的文学形象,此人浮夸成性、善于混谈,所说多离奇夸张,极具戏剧性(8)。所以你们不难理解孟乔森综合征患者的基本表现是什么了?——做作!

历史中真实的孟乔森男爵(1720—1797),远非文学角色那样聒噪做作

孟乔森综合征的患者并不谋求特定的目的,其目的可能更应该解释为“谋求患者身份”本身(9)。1951年,第1例孟乔森综合征患者被诊断,当时医生理查德·埃舍(Richard Asher)一时间无法找到合适的单词来形容他的一个患者,此人在实施自残行为后有捏造自残原因的表现,恰好他想到孟乔森这一个文学形象,就随手以此进行了报道(所以孟乔森这个形象本身不是以装病为表现的)(10)。

理查德·埃舍医生

有人认为,孟乔森综合征的心理动机是患者幼年阶段恋母情结的缺失, 潜意识中产生强烈的被关心需求, 此经过投射而形成伪造虚假症状(表现为说谎)并到处求医;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低自尊下的防御机制,等等(11)。

相比孟乔森综合征的“温文尔雅”,名为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的精神异常更为骇人,也确实会害人。此类患者不惜从病理性说谎升级为用虐待、下毒等手段制造真实的“病人”(9),造成严重后果者并不少见,只是由于研究缺失,极少人关注罢了。

和病理性说谎不同,DSM III中曾经归类为做作性障碍一种的 刚塞综合征(Ganser Syndrome) 如今已升级为独立诊断,它是一种以适度“胡言乱语”为特点的疾病,与其说是患者故意说谎引人注目,毋宁说是他病发时给出的“做作回应”会令人侧目(12)。读者诸君应当注意到了“刚塞”这个人名,只是这一会完全不同。 希戈伯特·刚塞 (Sigbert Josef Maria Ganser)是德国精神病学家,本人虽名气不大(除了刚塞综合征),但人家学生厉害,其中就有具名神经病学家汉斯·奎肯(Hans Queckenstedt,奎肯试验发明人)。

希戈伯特·刚塞医生

1898年,刚塞首次在犯人群体中发现了刚塞综合征的存在(13)。起初他只是受官方邀请来鉴别犯人中的“装病”现象(官方当然以为这是“说谎”),但仔细观察后,刚塞却不认为这是诈病,这些犯人发病时显著“兴奋”,虽然对答胡说一气,却又不至于脱题太远,也就是你不能算患者是答非所问,他不过给出了类似于算错算术题之类的回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