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呱呱坠地,ICU重症病人呼吸停止,生命的诞生和衰亡在同一时间交替上演,婴儿象征着未来,而饱受疾病折磨的人则即将成为过去。
这就是生命的基本法则:
“熵总是在增大的,生命是无常的。疾病,就是分子的顺序打乱了;生命的基本要求是新陈代谢,而死亡,就是新陈代谢的终止。”
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过去——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的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你要如何走完剩下的人生?
或许有人可以给你答案——
保罗卡拉尼什,生前取得过令人羡慕的成绩:斯坦福大学毕业,剑桥哲学博士,耶鲁医学博士,全美神经外科最高奖,但却在2013年末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于两年后与世长辞。
从患病到离世,保罗将这段期间所思所想全部记录下来,汇聚成了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它是未完成的——保罗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写完它。但就是通过这薄薄的一本,我看到了他的一生:他是谁?他为什么成为了医生?如何看待生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背负起别人的十字架,你总有时候会被重负压垮。
有什么比得绝症还残酷的吗?
有,当你还是一名医生。
当保罗年轻的时候,解剖学的教授跟他说:“如果血淋淋的过程细节会让病人不同意手术,那你一个字也不要说。”对医生来说,车祸丧生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事实,而是鲜动深刻的画面:轮床极速向前,急诊室的鲜血淋漓,导管插入喉咙,拳头不断捶打胸腔,手术刀隔开患者的头颅,耳边是钻子的嗡嗡声,骨头的烧焦味……
对医生来说,一切都是具像化的,不可避免的,他们每分每秒都在做选择,为别人的人生负责,尤其是神经外科,保罗所在的领域,他们往往在为病人保命和保持病人个性之间备受煎熬。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没有质量的活着。衰退的技能,停止的新陈代谢,插管,呼吸机,或者永远丧失语言能力。神经外科的医生们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大脑,掌管着多种中枢神经,有管语言的,有管情绪的,而这些神经一旦遭搜损伤,病人就可能性情大变或者丧失语言能力,人性就消失了。这时候,外科医生都会犹豫:到底要不要做手术?是要让他性情大变,说不了话地活下去?还是就此解脱?
或许,答案并不在于简单的是或否,生存或死亡,而是更深一层:到底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你愿意用失去说话的能力来交换多几个月的生命,与家人度过余生吗?你愿意用左手丧失行动能力,来换取停止抽搐吗?你愿意插管来延长哪怕一点点生命吗?这一切都迫使保罗去思考:到底是什么,才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值得。
在书里,保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命是否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要看我们建立的关系的深度,就是人类的关联性加强了生命的意义。”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 TED 研究机构历时几十年抽取了大范围的样本,研究什么样的人会过的更幸福,后来发现答案是 “relationship” ,即关系和联结。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让彼此的幸福感增强,也使生命有了意义。
的确,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而秘诀就在于,“明白从发牌开始,你已必输无疑,你会手滑,你会判断失误,但即使如此也要拼尽全力奋战到底。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在确诊癌症的那段时间里,最让保罗难以适应的就是从医生到病人的角色转换,他可能再也无法做手术了,并且时刻还要面对死亡的威胁。
作为医生,他很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并发症和治疗方法;作为病人,他真切的感受到了病痛的折磨,无力的身体以及满满消磨的希望。这两点都是非常矛盾而可怕的,当你真的了解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化疗的后遗症,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你大概会情愿自己没知道过。是啊,看着自己一点点满满丧失掉身体的机能,承受着可以想象但无法负荷的痛苦,太可怕了。死亡临近的事实让他坐立不安,但也并没有办法可以绕道而活。
这时候,摆在保罗面前很直观的问题就是:是该重建旧生活,还是去寻找新生活?面对死亡,很多决定都会变的迫在眉睫:要不要回手术台?要不要个孩子?如何支撑露西(女友)以后的生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次留下眼泪,虽无法感同身受,但也为保罗的际遇感慨万分,他本该走上另一条星光闪耀的道路:年轻有为,壮志满满,升职加薪,前途无量。可命运一个岔路,便将他送上了另一个轨道,而他也做出了艰难的决定:重返手术台,与露西生个孩子。
他说:我们要继续活着,而不是等死。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他在重新寻找他的价值。通过工作,通过即将到来的爸爸的身份。他在尝试,与死神并肩而行,尝试生命更多的可能;他在活着,很费劲也很努力,他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新生的保罗。
保罗从未放弃,可疾病更加残酷,化疗让他的身体不堪负荷,他的病情开始迅速恶化,他几次出入重症监护室,却仍能清醒的面对这个世界,尽管身体已经油尽灯枯。癌症的残酷就在于,它不仅限制了你的时间,还夺走了你的精力,就算你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也都力不从心,就像一只疲惫的兔子,无法奔跑前行,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
也许并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在最后,保罗也同样思考了自己医生的身份,他认为,现行的医疗培训体系是残酷的,因为它们所带来的是一种未知的满足,你会一直想,十年后你会做什么?会拿什么奖?会出现在什么位置?但如果你没有十年呢?“花时间去思考未来似乎没有什么用处,只要想想午饭吃什么就好了。”
同时,对于生死的思考,保罗也带来了自己的看法:面对生命的界限,人人都会屈服,大多数的梦想和抱负都无法被实现了,进入过去完成式,未来就变成了永恒的现在,金钱,地位,名利,似乎只是过眼云烟,保罗曾经离“功成名就,人生赢家”那么近,也终究愈行愈远。
很多次午夜梦回,我都会想起这本书,辗转难眠,人的寿命如此短暂,而文字寿命却如此的长,人类集体智慧的凝结,让我们这些还在世的人,不用经历一番,却可略长个中百味。
几千年来,历史变迁,科技洪流,科学提供了无数的解决办法,却无法用来解释人类生命中最核心的方面:爱/恨/美/妒忌/善良/希望与恐惧/生与死。
到底如何面对生死?可能谁也没有答案,但我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勇气:死亡只是一个必将到来的时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活着。
-End-
本文作者王十一,拾书小记常驻作者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
更多作者的原创文章
▼
可直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