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历史园地
】
→
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及时查看更多文章
续锦凡
,华东师范大学22级历史公费师范生,连续两年获校级奖学金,多个教育教学实践项目获省市级奖项。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希望给他人带来更多真实可感的历史故事。
从敦煌莫高窟探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设计理念
】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同时也是多元文化共同融合发展的历史产物。本节课以莫高窟为背景进行专题授课,旨在深化学生对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理解,通过敦煌莫高窟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课程从文化史视角出发,探讨儒学、道教与佛教的互动与发展,展示思想文化的多元融合,并利用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揭示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点。针对教材内容的广泛性和知识点的琐碎性,课程通过莫高窟这一主题,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同时,借鉴“运用长镜头营造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史料,营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不仅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化理解力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
教材分析
】
本节课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位于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其中。
教材从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四个方面阐述了三国至隋唐五代思想文化的新成就。
魏晋以来,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兴起,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随着历史演变,
儒、道、佛三家既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
总体上呈现出
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点。
与此同时,魏晋以来的分裂和动荡局面,给
文学、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大放异彩
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
隋唐时期,政治上重现一统的局面,
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带来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在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同时,又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
课题分析
】
教材内容涉及
三国至隋唐时期七百余年的文化史,涉及内容广泛,教学知识点多,教学内容琐碎,难以形成体系。教师在依照教材进行时如果面面俱到,则会使课堂散乱,教学思路不清晰,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串联,形成历史脉络。在《运用长镜头营造情境》一文中,将飞天元素贯穿教学始终,做到一镜到底,既有效承载教学立意,又满足教学内容操作的实际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称得上本节课的教学案例。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能力: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盛唐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书法、绘画、石窟雕塑,唐代诗歌、中外交流已经有了了解。
情感态度:
对于敦煌莫高窟,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普遍高涨,也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具有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基本能力和背景知识,同时对课程内容抱有较高的兴趣,也有利于增加课程的参与度。
方法认知能力: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有较强的核心素养。
因此,本课教学
以敦煌莫高窟作为材料来源和背景内容,利用莫高窟实物、图片、文字等史料,
侧重之前未曾接触过的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对于初中已学的内容关键在于梳理其发展脉络,点明文化成就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本单元前
3课的学习,
学生
已经了解了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变迁、制度变革、民族交融、区域开发,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概述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识别并描述莫高窟壁画和雕塑中的不同艺术风格,并理解这些风格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通过莫高窟壁画和彩塑形式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认识到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发展与融合,进一步把握文化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史观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并用以支持历史论证。将历史、艺术、宗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对莫高窟文化意义的全面理解。通过讨论、思考、实践等方式,对于传统艺术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清晰地表达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学会深入分析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莫高窟艺术的独特性和美学价值,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敬意。尊重历史,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多元文化交融的价值,并对不同文化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知道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在多领域的成果,领悟到文化互动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多元、多领域发展,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交融。
教学难点:
佛教的本土化过程。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字材料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