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书杂志  ·  中读年卡 | 喜欢历史的人,决不能错过它 ·  3 天前  
青年文摘  ·  今日小雪 ·  3 天前  
洞见  ·  人生六问,醍醐灌顶 ·  2 天前  
冯唐  ·  越往上走,越要做人际断舍离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张向荣:古人真的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吗?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6-21 17:37

正文


文 | 张向荣


▍一


说起帝制时代的“节操观”,现代人最容易想到的无疑是《二程遗书》里谈到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样的:

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娶,如何?”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娶,以配身也,若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两段对话十分通俗,不必解释,总之,不论伊川先生的这个结论是否有特殊的语境,是否有特别的所指,在现代人眼里,“节操”的观念从此无比深刻的勒入了帝制时代百姓生活的骨肉,在明清时代达到高峰,留下了《列女传》里一个个名字和乡野之间的一座座牌坊。这些,已经是今天路人皆知的事情了。



不过,最近恰巧读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故事,令我不禁对明清时期女性的节操产生了新的思考。这里不妨先给大家讲讲。

故事是乾隆时人撰写的,背景虽然安排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风情和观念。话说,苏州府吴江县有户姓马的人家,历代积德,主人老马宅心仁厚,修桥补路,治病救人。但他几代单传,年近四十岁才有了儿子。儿子长大后,娶了一户姓唐的人家的女儿。唐家是姐妹俩,嫁到马家的是姐姐。两姐妹自幼就受到父亲老唐关于传统美德的教育。唐姐姐嫁到马家之后,相夫教子,克勤克俭,很快还生个了儿子,一家子过得美满幸福。不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地突然发生了传染病,很快,唐家姐姐的婆婆、丈夫和儿子相继病故,家里只剩下年近七旬的公公老马和她这个儿媳妇了。

擦干眼泪,这位儿媳妇受其自幼以来的传统美德的熏陶,首先想到的是马家历代积德,居然落得个绝后的下场,十分不忍。于是,她一心劝公公老马续弦。老马的回答非常通情达理,其三观可以和当代人媲美:他觉得自己断子绝孙是天命,没理由违反;如果为了生育,娶个少妻,等自己死了,世上岂不是平添一个青年寡妇?所以拒绝了儿媳妇的请求。

没想到,这位唐家姐姐一心要给公公娶妻,好传宗接代。她首先找机会观察了公公晚上起夜后的尿迹,发现“灰迹甚深,并不散乱,先天尚足,定能生子”;又反复思考怎样能给公公挑选一个性格好,合得来的人妻。想了好几天,忽然想到了一个她认为最好最妙,也是我认为极其恐怖的主意:

把自己19岁的亲妹妹嫁给公公。

故事后面的发展,就是唐家姐姐如何做成这番“美事”了,在她的公公和亲生父母都坚决不同意的情况下,她先做通了妹妹的工作,又以死相逼,迫使父母同意了这门婚事。公公实在是无法接受这种事情,躲了起来,唐家姐姐则一个人下聘、迎娶、收拾新房,完成了全部婚礼操办流程,逼得公公最后只好从命。最后,唐家妹妹果然当了唐家姐姐的婆婆,还为老马连生三子,彻底解决了马家传宗接代不畅的问题。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涉及到女性再嫁,但儿媳妇将妹妹嫁给公公,是一桩在古今都非常有违节操的事情。就连故事里的长辈包括父母、公公本人都对此感到骇人,十分抵触。倒是身为年轻女性的姐姐妹妹却引以为傲,一心成全。

个中原因,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一种“礼教吃人”,或是“旧道德对女性的戕害”,但我仔细阅读后却发现事情并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因为从作者的议论来看,他讲述这个故事的首要目的并非赞扬唐家姐姐作为女性的“光辉形象”,而是指出人人都应该学习老马积德行善,就不会断子绝孙。换言之,这个没有节操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被记录下来,是因为契合了时人“传宗接代”的观念。

这个故事出自清代的拟话本小说集《娱目醒心编》,此书名气不大,内容也比较乏味,多是些孝子烈女、因果报应来劝世人积德行善,说白了,是一本清朝的“心灵鸡汤”。不过,这本书是乾隆末年才出版,流行的时代已经是19世纪,距离现在才两百多年,因此,这本书里体现的很多观念意识,与我们今天相隔并不十分遥远。如果说“妹妹嫁公公”会令很多现代人觉得恐怖,可说起“传宗接代”,今天有的人就不一定觉得恐怖了,说不定还会赞同这个唐家姐姐明大事、识大体呢。

所以,对古代一些表面上看属于道德伦理范畴的事件,若仔细推敲其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节操”并没有今天想象得那样重要、那样极端,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反而是更为现实的因素。

比如《娱目醒心编》还讲了另一个故事,明末清初兵荒马乱,农民军捉住了一户富人,威胁要杀其全家。这户人家的儿媳妇挺身而出,甘愿给农民军的首领做妾,只求放过全家性命。后来,她历经艰险逃回故乡,与家人团聚。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户人家三个儿子都去外地谋生,家里只有公婆和三个儿媳妇。遇上灾荒之年,家人眼看都要饿死了,公婆要遣散儿媳妇们自寻生路,也就是送到富人家里做妾或是帮佣。但年纪最轻,姿色尚存的三儿媳妇却挺身而出,嫁给了当地一户富人,要了大笔聘金,让夫家全家人活了下来,而她却在出嫁当天自杀了。

与“妹妹嫁公公”的故事相似,作者并没有过多赞扬女性的节操,而是表扬了她们能够保全家人性命。事实上,后两个故事本质上就是卖女为妾、送女卖淫,与节操恰恰相反。

这些虽然都是故事,但能够侧面反映出清代中后期民间女性生活的一端,尤其透露出清代民间真实的社会观念和对女性的态度,即,比女性的节操更重要的,是传宗接代、保全性命、不能饿死等等。这些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现实,使得这几个故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如果说《娱目醒心编》只是一组故事,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世界里是否也如此呢?

当然如此,而且历史更加触目惊心。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女性的节操在经济问题面前只能退居其次,这尤其体现在清代的“一妻多夫”现象和逼迫女性改嫁的现象上。

美国汉学家苏运捷(Matthew H. Somme)在他著名的论文《性工作:作为生存策略的清代一妻多夫现象》(黄宗智、尤陈俊主编《见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中,探讨了“一妻多夫”现象,他梳理了大量清代档案,发现清代民间的穷人里“一妻多夫”的案例非常多,在男性数量多于女性的前提下,一大批男性穷人“打光棍”,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与此同时,一些极为穷困的夫妇需要另一个男人帮助养家,为此,丈夫往往愿意接纳另一个男人进入到他的家庭,用妻子性的付出,来换取这个男人对全家的经济资助。

苏运捷在文中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1745年,直隶总督呈报了一件一妇两夫的案子。一个名叫张亮的光身汉,十余年来用尽各种办法,养活了一对农民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当丈夫董四(邢台县人)最初让张亮与自己共享妻子张氏、养活全家人时,张亮正在打短工。搬到董家后,他筹了一笔钱,和夫妻俩做起了小买卖,一同贩卖熟食。两三年后,他们遇到资金短缺问题,张就靠偷窃来养活他们。最终,他也因此受到杖责并被刺字。再后来,他靠贩卖烟草又资助了这个家庭一两年。”

这个真实的案例和《娱目醒心编》里送儿媳妇卖淫的故事性质相似,同样证明了在遇到生存问题时,女性“节操”的重要性远小于经济生存,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现象恰恰相反。

同时,清代民间逼迫女性改嫁以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也颇为常见,一份研究指出,这种现象有两种表现:一种发生在穷人家庭,逼迫女性改嫁可以再获得一份彩礼,于是,就出现了大量公婆卖儿媳妇、父母卖寡女、叔伯卖侄女,甚至侄甥卖姨妈、卖姑妈的案例;另一种发生在富户,逼迫女性改嫁可以侵吞儿媳妇的嫁妆。在这些案例里,女性守节与否根本不被家族所看重。(任晓兰:《论明清女性再婚的动因及其法律规制》,《妇女研究论丛》2012 年第2期)

讽刺的是,当女性被逼迫改嫁,本人又不愿意改嫁时,她们往往被迫选择自杀,自杀者中有不少就被纳入了“列女传”的叙事,成为了坚贞守节的典范。


电视剧《水浒》剧照


由此看来,这几个故事、史料,都反映了在两百年前的民间,传宗接代、保全家人性命、获取经济利益、获取性满足等现实性的需求,比守节要重要得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但是,这并不构成对女性道德压迫的挑战,恰恰相反,女性本人并不掌握这些“节操”背后的话语权力,她们甚至为此付出了更多更深的牺牲。



我之所以对这个话题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当下对“女德乱象”的关注和批判,往往只停留在道德伦理层面。当一些所谓“女德”的荒诞观点被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从观念上予以嘲笑、驳斥时,我注意到网站、头条的留言板里,这些荒诞的观点竟然有不少人赞同。

这些人当真为女性的“节操”和道德着想吗?


《西厢记》插图


上述清代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案例无疑是一面镜子,竟照出了今天与清代一些相似现实:

有多少人,仍然把传宗接代作为婚姻的根本和唯一目的?在一些乡村,有多少人连婚姻都可以不要,只要能生下孩子就是赢家?甚至一些落马官员连包养情妇的目的都是为了生孩子;

有多少家庭,在嫁妆、彩礼上的行为接近扭曲,据说西部一些贫困地区适龄女性太少,女性家庭更愿意让女儿多出嫁几次,多索取几次聘礼,而且越是贫困地区的聘礼越高;

有多少男性,在未来有3000至4000万适龄男青年难以娶妻的前提下,将如何解决性需求?至少已经有报道,一些年轻女性在家乡结婚生子后,在打工的地方与其他人另组家庭。

林林总总,这些问题均不是道德批判和网络嘲讽能够解决的。


【作者简介】 

张向荣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文学博士

【精华推荐】

勤奋而讨厌的人,还有另外一种

萌萌哒的雍正皇帝是这么来的

农民朱元璋对皇权的极限想象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