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去编制大潮向医疗界袭来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公立三级医院——天津泰达医院竟然在7年前就把编制给全部取消了!没有了编制的天津泰达医院最近几年究竟发展的如何呢?
来源|半月谈(ID:
banyuetan-weixin)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2020年底前取消事业编制
近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表示,将围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人才评价改革。这一表述再次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关于#取消医生和教师的事业编制#的讨论。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王玮蓁教授认为,取消医生事业编制,这一举措实施让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有一技之长的医生可以兼职,既可以受聘于公立医院,也可以自己开诊所或受聘于私立医院,患者分流,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去医生的私人诊所,有信誉的私人医院,分流患者。
“我想这大概是今后的趋势。国外有很多这样的正面案例。铁饭碗没有了,庸医也就生存不下去了,倒逼医生早日成材。正规有技术的诊所多了,不正规的黑心诊所就难以生存,从长远来看,不一定是坏事。但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必会有阵痛!”
而据了解,2017年1月,财政部、中央编办就《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的意见》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一句“2020年底前,凡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并且适宜由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事项,应当将财政拨款改为政府购买服务,可以由其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委托给事业单位并实行合同化管理”,业界认为,这一提法可能直接影响着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
实际上,这一提法也在各地实施中逐步得到验证,2020年初,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20年底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部实现》的通知。文件中明确,到2020年底前取消事业编制。
当去编制大潮向医疗界袭来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公立三级医院——天津泰达医院竟然在7年前就把编制给全部取消了!没有了编制的天津泰达医院最近几年究竟发展的如何呢?
天津泰达医院是位于天津开发区内的综合性公立医院,也是我国最早探索全员取消事业编制改革的公立医院之一。
半月谈记者于2019年调研发现,取消事业编制6年来,由于人员分流、去行政化、院长法人负责制等多种举措协同推进,卸下编制包袱的泰达医院轻装上阵,越发显现出发展的活力,印证了去编制化改革思路对于公立医院发展的适用性。
大刀阔斧改革,“事业人员”分流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将逐步研究制定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这意味着公立医院逐渐取消事业编制将成为大势所趋。
事业编制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是铁饭碗的代名词。拥有事业编制的职工除了可以在房补、户口、奖金等方面享受福利外,某种程度上还能“高人一等”。这种思想的长期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教育和公立医院系统的改革进程。
在2007年以前,泰达医院还同其他公立医院一样,拥有170多个事业编制。该院院长陆芸告诉半月谈记者,随着医生护士队伍的迅速扩张以及编制的紧缺,为了不留下让新人争夺编制的“灰色空间”,医院不得不遵循“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按合同制招聘新员工,同时将剩余事业编制封存,未对新员工开放。
然而,这种“双轨制”实施之初各种弊病就有所显现。个别没有事业编制的新员工在听闻事业编制仍有空余后,多方反映意见,无法安心工作。与此同时,个别在编的铁饭碗员工大锅饭思想严重,医术不精,导致医院发展停滞不前。
“如果按‘老人老办法’继续下去,取消事业编制的过渡期可能长达二三十年,各方面的代价太大了。”陆芸痛心地说。为了真正打破铁饭碗,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发展环境,从2010年底开始,全员取消事业编制的改革大幕在泰达医院正式拉开。
如何将所有编制收回,是改革的关键突破口。
医院所在的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对此提供了大力支持。经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与泰达医院商议,最终确定了依据自愿的原则,对医院原有事业编制员工进行分流:愿意进入天津开发区辖区内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可以继续享受事业编制及待遇;愿意留在泰达医院的人员则纳入医院全新的管理体系,并转为聘任制,收入分配均执行新办法。
最终,全院有85人选择去社区工作,4名专业技术骨干放弃事业编制身份留了下来。泰达医院由此成为天津首个、全国为数不多的无事业编制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
改革利好释放,医院轻装上阵
在2011年10月全员取消事业编制后,泰达医院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出来。
首先,一个相对公平的人才发展环境被创造出来。“企业化的管理可以实现人尽其用,我选择留下来既是对自己有把握,更是看好改革后轻装上阵的医院前景。”当初放弃事业编制、如今已是药剂科主任的柳钢表示。
过去医院里中级职称以上的员工大都是事业编制,这给了年轻人一种只有是事业编制才能评上职称并被任命行政职务的错觉。改革后的泰达医院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奖金收入上不再论资排辈,而是实现按劳、按优分配。
与部分地方公立医院由当地卫计委领导兼任院长不同,泰达医院院长由天津开发区管委会聘任。医院实行院委会负责制,各科室主任、专家直接参与医院管理,从医院战略发展到人员招聘、药品采购等各个环节全程参与,医院所有中层均通过竞聘选拔上岗。与此同时,行政人员数量大为精简,每个行政部门的编制不超过3人。
另外,在人才引进上,医院还实现了自主招聘,不再由地方人社部门统一招考。天津市卫计委副主任申长虹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公平性,医院专门成立了面试委员会,共同决策,对选人进人互相监督。
改革后,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泰达医院对业务骨干采取年薪制和绩效考核的办法,考核重点向高风险、高技术含量、高强度劳动的岗位倾斜。
目前,泰达医院骨干的年薪普遍在20万元左右,这在天津市医院体系中已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此外,医务人员出国交流的频次、时间也不再受事业编制的束缚。
医疗收入不再是员工奖金收入考核的唯一指标,医药收入占泰达医院总收入比被严格控制在43%左右。目前,有多位开出超常处方的医生受到了行政处罚,严重违规者已被暂停处方权。
多方配套为改革保驾护航
改革后,泰达医院有因考核不合格等原因外流人员,但医院骨干没有一人出走。从泰达医院目前的发展看,取消事业编制并没有引发管理上的混乱,反而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在天津港“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伤员救治中,泰达医院作为位于爆炸核心区3公里范围内的医院,有164名员工家中受损,但大家都坚守在伤员救治一线,在“后事业编时代”保持了良好的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