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PPT、短视频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工作汇报、述职等场景。以往有些枯燥的文字汇报被PPT、短视频取代,丰富的图片、图表以及动画、视频等,让工作汇报变得很有吸引力。
创新汇报形式本是件好事,但要求乡村基层干部述职时必须要使用PPT、“唯汇报形式是举”等现象的出现,明显是有的人将PPT汇报工作“带偏了”。
当技术工具成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工具究竟是为基层工作赋能,还是正在异化为新的形式主义负担?
图源|农民日报
一
众所周知,工作汇报是对上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梳理总结,让上级部门或群众了解工作的进展、获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好准备。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汇报工作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PPT、短视频等新形式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PPT还是短视频,它们都只是一种应用工具,是为实质内容服务的,如果只关注“花活”,无疑是本末倒置,必然会滋生出一些不良现象。
汇报标准“跑偏”。
有些单位在使用PPT、短视频汇报工作的过程中“偏了轨”,“唯汇报形式是举”,对基层工作成效的认定标准跑偏,演变成看PPT、短视频做得够不够吸睛、够不够精致。
只唯好看不唯实。
“现在了解情况很困难,PPT里面的水分很多。”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曾表示。当下,有些单位或个人注重汇报的“花样”而忽视工作质量,制作PPT、短视频时过于追求表面好看,忽略了一些应该汇报的内容,导致“精挑细选”的内容空洞,缺深度、少精准、不全面,最终沦为“表演式汇报”。而上级单位或者群众很难从中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
费力费钱费感情。
原本几分钟就能说明白的事情,做个PPT或短视频要花费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有时为了形式上的“2.0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再加上很多工作人员制作PPT或短视频并不专业,多数情况下还得花钱找“外援”,而制作PPT价格不菲,动辄几千元,基层资源在这种“卷形式”上被浪费。
图源|农民日报
二
说起“花式汇报”,有很多正面的典型,同样也有反面案例。以往不少地方在工作汇报中,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分享经验,引起热烈反响;也有某地要求村支书在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时用PPT,被紧急叫停。
有人凭着“花式”汇报“出圈”,有人因为“花式”汇报“叫苦连天”,本来是锦上添花的汇报方式,为何用着用着却成了负担?
考核“指挥棒”挥偏。
过度使用PPT、短视频汇报,一定程度上是部分上级单位对基层的考核标准造成的,比如重痕迹、机械化的考核办法,过细过严的评价体系,犹如自上而下的一张巨网,压得人喘不过气。这种考核忽视基层实际,一味追求标准的统一和形式的好看,对汇报形式进行限定,将汇报重点由实质内容“转向”展现方式,进而导致对PPT、短视频的过度使用愈演愈烈。
汇报形式“热”。
随着PPT、短视频应用场景的多元,容易让部分基层工作人员陷入用PPT、短视频汇报就是“跟潮流”“不掉队”的认知误区。加之媒体与社交平台影响下,信息展现和宣传需求加强,因此在汇报时容易忽略实际需求,缺乏独立思考,着重与之前汇报形式、“兄弟单位”汇报形式对标,造成盲目跟风。
图源|上观新闻
三
在基层工作中,以PPT、短视频为代表的“花式”汇报形式,一边被“排斥”、一边被“依赖”。其实被“排斥”的并不是展现载体本身。
工具本无对错,关键看我们如何使用。
让汇报回归工作本质。
“面子”非关键,“里子”方为魂。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说不要基层工作人员汇报,而是要据实汇报,别没完没了地在形式上消耗。基层工作要不得花架子,创新汇报形式、提升沟通能力固然重要,但自身能力与工作实绩才是首要评判标准。干得好才是真的好。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及时刹住花钱买模板、找“专业外援”操刀的歪风,让工作回归本质。
“屏中看”代替不了“面对面”。
建立多元汇报机制,健全重实际轻汇报的考评导向,鼓励汇报形式灵活“混搭”,不要只看“表面花”。领导干部下基层,要充分利用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强化实地调研和亲身体验,多看现场什么样,多听群众怎么说。在对工作实绩的认定上,能看“直播”就别看“转播”,旗帜鲜明倡导用事实“说话”。
图源|半月谈
无论是汇报形式的选择,还是对成果的认定,人都不能成为工具的附庸。有关部门要摆正政绩观,避免“面子到位、里子缺位”。只有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才能赢得认可和支持。
来源:
“山
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
sdxcweixin)丨主播: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