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接到副总裁李鑫磊先生的书面辞职函。
李鑫磊先生因工作安排,向本公司董事会申请辞去副总裁职务。
据新浪医药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这已是复星医药第9位辞职的高管。
今年复星医药离职高管包括董事长、联席董事
长、副总裁等,离职原因涉及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工作变动。
10月31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彭奕然向复星医药董事会递交辞职函,彭奕然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复星医药副总裁职务;10月30日,复星医药发布了关于董事长变更及主要管理层调整的公告,复星医药董事会收到陈启宇、姚方的书面辞职函,因工作安排调整,陈启宇、姚方分别辞去复星医药董事长、联席董事长职务。
制图:haon
而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包括药物研发副总裁Hequn Yin、非执行董事梁剑峰、王灿以及副总裁戴昆、李建青也都相继辞任。
可以看到的是复星医药离职高管里,多数位居副总裁,据媒体报道这主要是2019年复星医药副总裁人数激增,2018年副总裁仅有10名,一年后就增加至15名,多数自于复星集团内部,或者旗下子公司。
作为国内龙头上市药企,复星医药曾经与恒瑞医药媲美,称为行业的“双子星”。不过随着复星的业绩、市值增速放缓,与恒瑞医药等头部企业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而这一点也是业内认为致使其高管变动的一个因素,复星医药对此也并未有回应。
12月25日,恒瑞医药早盘大涨超4%,股价再创出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6000亿元,被业内称之为药中“茅台”。而复星医药的市值目前仅在1400亿元左右。不过,恒瑞和复星的成长路径本就不同,从侧重点来说,前者主要以创新驱动,后者主要依赖于并购。
复星医药成立于1994年,1998年登陆A股市场。上市以来,复星医药坚持内生式增长、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战略,资产版图不断扩大。据媒体统计,复星医药上市10余年,已有超百起并购,业务版图涉及药品制造与研发、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服务、医药分销与零售等领域。
其中,2010年~2019年复星医药投资了十余家医院,其中包括和睦家医院、岳阳广济医院、安徽济民肿瘤医院等;2002年~2003年,复星医药通过控股型并购,拿下重庆药友和桂林制药;2017年,复星医药甚至以72亿元买下印度制药公司Gland Pharma,创下公司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案,紧接着又收购瑞士呼吸治理公司Breas80%股权,2019年又出资7.36亿元买下力思特制药97.82%股权...
由于多年来投资并购频繁,复星医药更像一家投资公司,因此又被业内称之为医药界的“PE”。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也曾在公开场合提及,“不同于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对标国际药企巨头强生,走的是多元并购的发展路线。”
另外,近十年来的持续并购,复星医药也成为商誉高企的上市公司。复星医药在2019年年报披露,其商誉由19笔资产构成,其中仅印度资产Gland Pharma、奥鸿药业两者商誉分别为39.76亿元、9.46亿元,合计49.22亿元,占商誉总额的比例为54.60%。截至2020年三季度,复星医药的商誉为88.95亿元,2009年仅为0.51亿元,11年间增长了约173倍。然后复星的业绩却并没有大幅增长,这侧面反映出其巨额投资并未给公司业绩带来显著增量。
2017年至2019年,复星医药营收增速分别为26.69%、34.45%、14.72%;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1.36%、-13.33%、22.66%。整体来看,虽然营收连续高增长,但是增速是在逐步放缓。2020年10月29日,复星医药发布2020年三季报业绩,今年前三季度复星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21.03亿元人民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79亿元,同比增长20.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60亿元,同比增长19.57%。
一向热衷于“买买买”的复星医药,也开始“卖卖卖”。从2018年开始,复星就不断减持上市公司股票,涉及股票包括汉森制药、迪安诊断、DOVA等;去年,又将一直亏损的和睦家卖给了新风天域......
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辞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后,由现CEO吴以芳接任,全面负责复星医药的战略制定和经营管理。针对外部行业环境变化,复星医药也在积极推进创新转型,强化药品全球研发体系和能力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复星医药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为18.78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45.55%。研发投入的加大也是形势所迫。随着奥德金、前列地尔、非布司他和匹伐他汀等存量仿制药品种在集采后收入和利润占比持续走低,复星医药创新药增量的贡献也将愈发明显,产品结构逐步从仿制药向创新药切换。
浙商证券预测,2021年伴随创新药放量,复星医药有望进入业绩释放期,主要是其创新大品种利妥昔和曲妥珠单抗正式进入放量期,再叠加公司其他创新药增量也逐步进入业绩兑现期:第一个引进的小分子创新药阿伐曲泊帕片开始销售,第一个报产的CAR-T药物预计最早将于2020Q4获批上市,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有望于2020Q4上市,并在2021年贡献收入。
另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复星医药也在主攻新冠疫苗。3月13日,复星医药成为德国BioNTech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商业化基于BioNTech专有的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产品;11月26日,复星医药还曾拟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28亿股,计划募集49.83亿元,其中3.25亿元用于新冠病毒mRNA疫苗;12月16日,复星医药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根据供货协议,在新冠疫苗产品获得中国大陆上市批准且复星医药产业根据供应协议下达相应订单的情况下,BioNTech Manufacturing承诺于2021年向中国大陆供应不少于1亿剂新冠疫苗产品;12月19日,复星医药宣布mRNA新冠核酸疫苗BNT162b2国内II期临床试验已提前完成960位受试者入组。
不过,目前国产新冠疫苗已有5条技术路线的14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5个疫苗正在按程序按标准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复星医药投资的mRNA新冠疫苗顺利上市,后续产销过程也将遇到不少挑战。
如今国内医药创新浪潮已掀起,复星医药能否依靠创新达到巅峰,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