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高管会
一群浪漫的IT高管 宗旨:真诚互信 创新求实 分享互助 融合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逛观山湖灯会庙市有“门”道,快来瞧~ ·  9 小时前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逛观山湖灯会庙市有“门”道,快来瞧~ ·  9 小时前  
望京博格投基  ·  但凡手里有点AI就能跑赢大盘 ·  14 小时前  
望京博格投基  ·  但凡手里有点AI就能跑赢大盘 ·  14 小时前  
昆明警方发布  ·  假期余额不足?昆明公安免费赠送“大礼包”! ·  昨天  
昆明警方发布  ·  假期余额不足?昆明公安免费赠送“大礼包”! ·  昨天  
低维 昂维  ·  南京大学Adv. Mater.: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高管会

【北大最“狂”教授】“瞎”编教材,得罪六国使馆,却带出一个班的牛人

IT高管会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9-12-03 06:05

正文

IT高管会(ITGGH13----与一群浪漫而有思想的IT高管同行,一同分享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观点和事!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事业,咱们的IT高管社区。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授权转载自:一日一度


 
1
2007年,北京301特护病房。
 
96岁高龄的季羡林长住在此。
 
身体已十分虚弱的季老,每日只会见少数客人。
 
这天一行人来访,向他索一幅墨宝。
 
为国学大师陈汉章故居题字。
 
陈汉章,是北大的元老级人物之一。
 
季老听闻,精神大振。
 
“照说汉章先生也是我的老师!
 
立即让助手调墨、铺纸。
 
一张宣纸铺开,季老挥笔写下:
 
陈汉章故居 季羡林 敬题
 

当时的季羡林双腿难支、眼神模糊。
 
已有数年未提笔写字。
 
还坚持为陈汉章写下这幅字。
 
两代国学大师的精神交融时刻,感人至深。
 
2

陈氏一族,在宁波象山,德高望重。
 
陈汉章其名,取自《诗经》: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他自幼聪颖,4岁开始识字。
 
10岁时,便已赋诗一百余首。
 
这孩子生性勤奋,又过目难忘。
 
少年时,便考得本地童生第一名。
 
到了25岁,远赴杭州参加乡试,一举中举。
 
当时朝廷先后多次聘他出仕,都被陈汉章一一婉拒。
 
从捧起书卷那一天起,他便将治学读书作为人生追求。
 

升官谋职,皆过眼云烟。
 
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这位陈家公子读起书来,简直发痴。
 
每日天不亮,便捧起书诵读。
 
全村的鸡还没打鸣,陈家大院上空就响起他的琅琅书声。
 
且每篇都要诵读十遍以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陈汉章可不仅仅是读书,他要边读边校。
 
“考其优劣,校其佚漏,辨其真伪,评其得失。”
 
被他读过的书卷,旁人很难再插手。
 
因为陈汉章记笔记有个习惯,要用6种色笔勾画。
 
每读一遍,便勾描一次。
 
从藤黄、浅蓝,直到银朱,一本书密密麻麻布满心得。
 
在他书桌上常年摆放的数十支毛笔,无不磨得笔头发平,毫毛渐少。
 
就这样,陈汉章以最扎实的笨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他的昔日同窗章太炎,一生倨傲,好出狂言。
 

唯独对陈汉章心服口服。
 
曾说:浙中朋辈,博学精思,无出阁下右者。
陈汉章能担此盛名,究其原因,不过这八个字:
多买书,不如多读书。 
3

一本本书卷,藏于腹中。
 
量变引发质变。
 
陈汉章在北京时,教育部招待外国汉学家,必请他出席。
 
无论对面的人问出什么刁钻、晦涩的问题,陈汉章都能对答如流。
 
一次,来访的日本汉学家提出了困扰许久的迷思。
 
在场的儒生皆不能答。
 
唯陈汉章一字一句,引经据典地完美阐释。
 
这位日本汉学家激动万分。
 
直称他为“两脚书库”。
 
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是行走的国学宝库。
 
另有外国汉学家盛赞:
 
学问渊博,文章湛深,实中国之大师也。
 
但这位大师不为名、不谋官,一心求取知识。
 
等到军阀混战时,孙传芳、吴佩孚多次亲自邀请他做官。
 
陈汉章照辞不误。
 
驻北京的六国使馆,专门邀请他去讲中国历史。
 
每周只用讲2小时,每月报酬600银元。
 
要知道当时,一个人每月花4银元,也绰绰有余了。
 
使馆还附加了专车接送服务。
 
陈汉章还是拒绝了。
 
这回,就连他儿子都坐不住了。
 
跑去问父亲,为何不接受如此优越的职务。
 
陈汉章义正言辞:
 
你们只知道酬金多,条件好,你们可知道,中国历史岂能被外国所洞悉。
 
当时中华大地,洋人遍地横走。
 
很多国人崇洋媚外,巴不得与洋人共事。
 
陈汉章这样的学者,却一派风骨,不为斗米折腰。
 
正中国人颜色。
 
4

不当官,却愿意做学生。
 
陈汉章一生最遗憾的是,未点翰林。
 
清末时,京师大学堂聘请他当教授,陈汉章偏要做学生。
 
彼时,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已废除。
 
翰林无门。
 
若在京师大学堂毕业,时人也称“洋翰林”。
 
为了做翰林,1909年,陈汉章竟然报名入学。
 
4年后,以中国史学第一名毕业。
 
时年49岁。
 
这个怪老头上学堂的故事,在北京一时传为笑谈。
 
可陈汉章学富五车,满不在乎。
 
毕业,他就被聘为北大国文、哲学、史学教授。
 

据说,他在教授中国哲学史时,侃侃而谈。
 
从伏羲、皇帝讲起,行云流水,如痴如醉。
 
结果,两年下来,这门课才讲到商朝。
 
中华文化在陈汉章胸中,已幻化成一座无穷无尽的瑰宝。
 
他探囊取物,用之不竭。
 
而台下坐着的冯友兰、顾颉刚、傅斯年等。
日后,撑起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史学的半边天。
 

切莫忘了,最初的启蒙,是源自陈汉章恢弘而瑰丽的教学。
 
胡适留洋归来,被北大聘任为教授。
 
首先接任的,就是陈汉章的中国哲学史。
 
为了能照进度讲完课,胡适不得不大刀阔斧地整改教义。
 
年轻的胡适这一整改,还在北大掀起了一阵反对狂潮。
 
顾颉刚说:这一改把我们一般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
 
好在胡适以讲课新意,最终博得了众人认可。
 
陈汉章国学魁儒的名号,不胫而走。
 
5

陈汉章在北大前后20余年,桃李满园。
 
从不避讳给学生灌溉爱国情怀。
 
在上中国历史一课时,他亲自编写讲义。
 
当时国家时局外忧内患,西方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
 

陈汉章却跟学生说,欧洲发展的声光化电,我国自古有之。
 
而证据就在先秦诸子的著作里。
 
他还特意搜罗了一批证据,给学生展示。
 
譬如先秦时代,便有飞车一词。
 
这也被他解读为,中国在那时就有了飞机构想。
 
不料,一位学生起身提出反对:
 
“陈先生,你考证出现代欧洲科学,在中国古已有之,为什么后来失传了呢?”
 
陈汉章正色解答:“这要在先秦时代以后的历史讲到。”
 
在场另一位17岁少年,打断了两人的对话。
 
“陈先生是发思古之幽情,光大汉之天声。
 
陈汉章什么也没说,当晚却给了少年一张字条,邀他共谈。
 
少年忐忑前往,不知迎面而来的是斥责还是安抚。
 
哪知陈汉章一见他,便说: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畏洋人如虎。
 
士林中养成一种崇拜外国的风气,牢不可破。
 
中国人见洋人奴颜婢膝,实在可耻。
 
忘记我国是文明古国,比洋人强得多。
 
我要打破这个风气,所以编了那样的讲义,聊当针砭。
 
中华民族同白种人并肩而无愧色。
 
这番话打动了少年。
 
而后少年奋发图强,成为我国一代文学大家。
 
少年正是茅盾
 
这次意味深长的谈话,让茅盾了解到陈汉章一颗拳拳爱国心。
 
只是这爱国的方式,与其他老师似乎不一样。
 
也因此,他称陈汉章“爱国怪人”。
 
6

陈汉章虽然怪,却治学认真。
 
在北大,白天任教,晚上回家编写讲义。
 
空闲时,给子女讲解四书五经。
 
哪怕生病发烧,学生跟到家里,他也从不回避。
 
无论学生请教到多晚,他都会耐心解答。
 
反复强调,直到说通了,教会了。
 
所以其门下冯友兰、顾颉刚等高徒,多年后提起陈汉章,无不肃然起敬。
 
1931年,68岁的陈汉章告老回乡。
 
在老家象山县东陈村,继续耕读。
 
每日晨起诵读,从不间断。
 
这位在外游历多年,当过北大教授的学者,回乡也从不摆架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