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杭州发布
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热点事件快速回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oodaily每日食品  ·  什么鬼?喜茶限时上新暗黑纤体瓶、茶百道闯入奶 ... ·  5 天前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用它敷眼,眼睛不干涩了, ·  6 天前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莲藕素食菜谱,教你新吃法,下饭还解馋!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杭州发布

一上桌就抢光光!这道“奇葩”美食,不少杭州人闹过笑话!吃客:本土甜点王者

杭州发布  · 公众号  · 美食  · 2024-11-07 22:22

正文

"

临平塘栖有一道美食,名字很奇葩,叫做“细沙羊尾”,乍一看还以为是道肉菜,实际上它竟是道甜品!


逢年过节都占据临平人餐桌C位的点心,只有趁热吃味道最佳,所以刚上桌不一会儿就会被席卷一空。“假羊尾”赛过“真羊尾”,今天就来说说塘栖的“细沙羊尾”。

"


杭州的北面,有一个塘栖古镇,这是一个著名的江南小镇,是江南运河沿线唯一一个大运河穿镇而过的小镇。塘栖,因大运河的原因,交通便利,各业兴旺,商业繁华,使塘栖在明清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作为一个方圆百里闻名的富庶小镇,这里的百姓历来对饮食十分讲究,讲究吃的好、吃的精、吃得细,从而也诞生了众多的美食。


图源 小红书@小覃一一旅行日记


前不久,我曾介绍过塘栖的“刺毛肉圆”(点击查看前文)。今天,就再来说说塘栖的另一道美食,她,就是“细沙羊尾”,既是一道名菜又是一道名点。


“细沙羊尾”,在塘栖的餐桌上已流行了相当久的历史,可以说,她很受塘栖百姓的喜爱。在旧时塘栖的酒席中,这“细沙羊尾”与那“粢毛肉圆”一样,都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名肴。



“细沙羊尾”是采用新鲜猪板油和优质豆沙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先将猪板油外的那层外膜剥除,再将它劈薄,切成一块块的长方条,然后嵌入小手指粗的用赤豆制成的细沙条,卷成长方条形,包实后用手搓圆,搓成橄榄圆形。另外,再用鸡蛋清加若干淀粉,搅拌均匀成泡糊状,这个蛋清的搅拌很重要,一定要搅拌到蛋清起泡为止,再把那已经搓圆的细沙猪油圆球投入蛋糊之中,滚一下后捞起后便成半成品了。



需要食用这道美食时,先开油锅,待油锅中的油四成热时,将浸过蛋糊的包裹着细沙猪油的橄榄形圆球,一只只地投入到油锅中去炸,待炸至那橄榄形圆球色泽呈浅黄、形体开始发胖并有点结壳时立即捞出,放在一边待凉。然后继续加温油锅,待七成热时再将刚才炸过的圆球放入油锅中再炸,直炸至色泽金黄便可。捞起后,在这橄榄形圆球的面在上撒上白糖即可食用。旧时。考究的店家还洒上些红丝绿丝,这红丝绿丝是一种可食用的蜜饯制品。



吃“细沙羊尾”还有个门道,那就是还得趁热吃,热的时候里面的细沙火烫,吃起来细腻甜香听清道极佳。但等到冷了时,吃起来味道就大打折扣了。故酒席上该菜一上,不一会儿就席卷一空,其原因就在于要趁热吃的缘故。



旧时塘栖镇上各家馆子店所卖的“细沙羊尾”均是自做自卖。现时塘栖镇上的酒家,虽然也有自行加工“细沙羊尾”的,但相当一部分店家,因其加工过程太复杂,都已不是自家做的了,反正菜场上有“细沙羊尾”的半成品卖,故这些店中所卖的“细沙羊尾”大都是从菜市场买来的半成品,买回来后在自家店中炸一下而已。当然,这“细沙羊尾”一定要分两次炸味道更佳,如偷工减料一次炸成,其味道要差很多……


“细沙羊尾”,中间有个“羊”字,初次听到,很容易与那些“小肥羊”“大肥羊”联系起来,将它误认为一道用羊尾巴做成的美食。


我也同样如此。记得在五十多年前我刚到塘栖时,一听到 “细沙羊尾”,就立即摇头说:“我不吃”。因为我这人从小就不吃羊肉,一听“细沙羊尾”,便认为是真的烧羊尾巴了。其实,是我误解了,这“细沙羊尾”与真正的“羊尾巴”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丝毫没有一丁点儿关系,它是一道点心,还是一道甜食,搞清楚后,便成了我这个不吃羊肉的人的最爱了。



那么这道甜食为什么会有“细沙羊尾”这么个奇怪的名称呢?


为此,我曾向多个厨师打听,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都说是因其外观形状有点形似羊的尾巴,又加上里面裹上了细沙,故得其名。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说法,还是缺少点说服力,最好这其中再有个什么故事,那就更好了。可是,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这道美食,可一直没搜集到相关的故事。


前年,我突然看到被誉为“中国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先生写的《再谈吃在北平》一文,这篇文章中谈到的美食居然有一道“炸假羊尾”。唐先生在文章中是这样描绘这道美食的:“‘炸假羊尾’也是东来顺的拿手菜。把蛋白打得起泡,裹上细豆沙,薄薄的滚上一层飞罗面,炸起来真像炸羊尾。这是一道比较别致的甜菜。据说这道菜最受热河都统马福祥将军的激赏,每次到北平公干,一定要上东来顺吃一回炸羊尾,因为马都统对炸羊尾是每饭不忘的。”这下没错了,这北京的“炸假羊尾”完全与塘栖的“细沙羊尾”相似,这里肯定有故事呀。难道这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塘栖品尝了这“细沙羊尾”,然后把它带到了北京?还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随身带的厨师会做这“炸假羊尾”,到塘栖后便将这道手艺留在了塘栖?


呵呵,这里都有故事,我们的美食,就是靠着故事,名气才越来越响的呀……


图源 寻味星球


关于这“细沙羊尾”,我总觉得“细沙羊尾”的“细”字错了,应该是“洗”字。为什么?这就牵涉到里面的豆沙了……


我们这一带的“豆沙”都由赤豆制成,制作方式有两种,一种去皮,一种不去皮。在制作过程中,去皮要比不去皮复杂多了,但一分辛苦换来一分欢欣,那去皮后的“豆沙”吃起来更细腻,口感与不去皮的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所以,旧时自家吃的洗沙大都是自行加工,去皮制作。而那些点心店里,为了贪图快和方便,往往是不去皮的……


小时候,姆妈做“豆沙”时,我帮不上忙,就呆在一边看。制作“豆沙”需要上好的赤豆,姆妈先是从粮站里买来赤豆,洗干净后放在锅子里加水煮开,让它滚上几分钟将赤豆煮熟,再在脸盆里放一只竹丝编成的米淘罗,将煮熟后的赤豆倒入米淘罗里,然后用手夹水去搓,把豆皮搓开,豆肉在水中就被搓成了豆沙,和水一起渗落在盆中,用不了多久,米淘罗里就仅剩下一批豆皮,豆沙全都随着水渗到下面的脸盆中了。此时,再将脸盆中的豆沙水装入一只事先准备好的白布袋里,扎好袋口,双手用力去挤那布袋,将里面的水分挤出来,这样反复挤几次,布袋里剩下的就全是豆沙了。也许是由于豆沙的制作要用双手去洗、去挤,故民间把“豆沙”叫成“洗沙”,又把做洗沙的制作称之为“挤洗沙”。



所以,我总觉得这个以“豆沙”为主体的点心当然该叫“洗沙羊尾”。但是,约定俗成,我看各家酒楼书写的都是“细沙羊尾”,故也只得跟从。只是在此说明,“洗沙羊尾”之说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见罢了。


附带说一下,在我们浙江的临海,有道美食叫“蛋清羊尾”。我特地赶去尝过,总觉得与塘栖的“细沙羊尾”不能比,其一是他们少了点猪油,味道大打折扣;其二,他们街上卖的“蛋清羊尾”都不是手工的了,而是半机械化了……



刚出锅时的“细沙羊尾”

外脆里酥,趁热来一口

红豆的甜蜜在嘴里漫开,酥软细腻

是地道的江南风味!


你有没有吃过这道“细沙羊尾”?

杭州本土还有哪些好吃的甜点

欢迎评论区分享





《夜读》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


如果你喜欢夜阑挑灯、落笔添香,如果你恰好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心得想与大家交流,如果你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欢迎你成为“夜读”的分享人。


征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邮箱投稿

文字/丰国需

制图/叶丛

编辑/余紫琦

责编/曹姣娜、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