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逻辑】
:
解读当前经济现象,剖析背后经济本源,寻找宏观与微观的必然逻辑,只做大宗商品衍生品领域内的深度阅读,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宏观研究,产业链调研,产业链基本面深度研投,致力于大宗商品衍生品领域内最具价值研投平台。
创造未来的神一样的男人
Elon Musk,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X的创办者,特斯拉电动汽车公司的合伙运营者,计划在未来15年到20年,以50万美元一张票的价格,将8万名地球人送往火星的男人,今年才45岁,巨蟹男。
在他生日之际,美国旧金山一位自媒体人、创业研究者、信息设计者Anna Vital 为他制作了一张可视化图片,全面解析了他牛逼开挂的人生,并对我等凡人可以学习的部分画了重点。以下为文章编译:
Elon Musk
1971年出生于南美,9岁父母离婚,跟父亲
16岁学编程,卖游戏赚第一桶金,开始思考宇宙
17岁,独自移居加拿大,在锅炉房铲垃圾
24岁,靠2.8万美金开始创业,不断倒腾
33岁,遇到合伙人,运营特斯拉电动汽车公司
35岁,发射第一支火箭,失败
37岁,离婚,第三次火箭发射失败,Space 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和特斯拉面临破产。
37岁之后,他的人生出现转机:火箭发射成功,Space X与NASA(美国宇航局)签订了16亿美元合同,此后成功发射了19次火箭。2012年5月,用自制的“猎鹰9号”火箭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了一艘“龙号”飞船,开启了太空探索商业化和私人订制的时代。
这意味着,一百年后,当阅读这张图和写这篇文章的人都已离去,Musk研发的电动汽车仍将在地球上跑动,火箭仍将在太空里穿梭。请准备好一种膜拜的姿势,下面这些都是从这个神一样的男人那里取到的真经。
Musk是一个异类,即使是从亿万富翁这个角度来看,他也是。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他值得被研究——
因为研究再多普通人也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一开始他是靠借贷起家的。尽管我们不能沿着他的路走一遍,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像他一样学习控制自己的心态。他对待不确定事物的态度,他阅读的书,他履行承诺、弥补错误的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用”的。
从基本原理出发去思考
媒体经常写,Musk是一个天才,没错,他的确是,但是类似的标签使他的成就听起来像预料之中的事,很显然事实并不是这样。举例说,他至今仍需要应对那些“仇恨”特斯拉汽车的大型石油公司。我们也许会想,Musk知道怎样解决这些事,因为他是一个天才。但是,“天才”并不是一种策略。他的成功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他到底是怎样的心态?
Musk可能是第一个提醒我们得像科研人员一样,从基本原理出发去思考每件事物,而不是依靠类推生存的人。但是,基于生命的有限性来说,推理的方法也是有意义的。比如说,为了使我们的错误最小化,我们不必借用Musk的每一个具体决定,而是学习他的思考方法,运用到我们认为对的事情上。
生活=决策+环境+结果
生活由决策(你所做的事)、环境(别人对你做的事,包括你遇到的人)以及结果(决策与环境的产物)三部分组成。从Musk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做了非常多的决定,对他来说,
他更是决定的产物,而非环境。
另外,在做决定的时候,Musk常常显得很果断,但在开始前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们常常抱怨所处的环境,而不去思考自己的决定。的确,“环境”在我们做决定前就存在,甚至在我们出生前就存在。但是“决定”更加有意思,因为“决定”可以让“环境”变得无关紧要,甚至改变“环境”。
Musk出生在南美,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都有。但有趣的是,当他还是小孩时,他就决定要移民到美国。为什么选择美国?他是如何做决定使得这成为事实的?这些都是有趣的点。
你可以做个测试——把你生命所有重要事件放到一条从出生到现在的时间线里来看,给每件事划分属性,看它们是属于“决策”、“环境”还是“结果”。
从中你是否看出了什么套路?“决策”和“环境”频率相等吗?是“环境”不断累积,形成“决策”?还是“决策”的数量多于“环境”?
远离舒适,选择逆境
当传记记者采访Musk有关于他和父亲一起的生活时,他没有多说,只说那是一个“不幸”,在那里他遭受了情感上的折磨。传记里还记载,他决定永不让自己的孩子见他的父亲。
讽刺的是,Musk在父母离婚时有权力选择离开父亲,但他没有这么做。绝大多数9岁的小孩,不会选择双亲中严厉的那一位。
直到后来,Musk常常引用他艰难的童年生活来解释为什么他能度过那么多工作压力爆表的时刻。
所以我认为,为什么他会选择父亲,这一点值得深思。
“永不止息的恐怖”,这是Musk形容那一段遭受情感折磨和学校霸凌的经历时用到的词。Musk相信逆境使他更强大。但是到今天他成了5个孩子的父亲,他又很矛盾,究竟制造逆境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策略?
逆境会一直使人更强吗?还是会毁了一个人?很简单,你可以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图表,填入那些艰难的时刻以及之后的结果,看看是否有相应的联系。
如果你的“逆境”栏不够填,没关系,你可以轻易地去制造一些。只要移民到新的国家,开始创业,许下能力范围外的承诺,你就能拥有足够多的压力,体验专属于你的“永不止息的恐怖”。
自学能力是效率之根本
得到电脑和一本基础编程语言工作书,堪称Musk人生的里程碑事件,这本书本应花6个月看完,他不眠不休花3天啃完了它。3天后,Musk成了一个从1984年的标准来看基本上合格的程序员。他的新技能给他带来了第一份成功,他写了一个叫“Blastar”的视频游戏,赚到了500美元。
学东西比别人快,这常常会引发我们内心情感上的不适。直到今天,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大学,都不鼓励你提早毕业。比如说,学律师和医生相关专业的学生,不管学习效率如何,都必须在学校待足固定的时间。在法律院系,大多数学生在第一年就学了80%的东西,然而他们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加速度过之后的两年。
当然这些制度并不会影响自学的人。
例如Musk就充分利用了自学。
现在有一些已经证实的方法能助你快速学习某项技能,我学现实主义绘画就是一个例子。我曾经觉得画画需要天赋,而现在我认为天赋一个代号,代指那些我们不理解的技能。
移民者的心态
你需要搬到足够远的地方去寻找最有利于你发展的事物吗?当Musk初次接触到有关于美国的信息时,他就策划了“逃离南美”的行动。虽然他关于美国的想法比较老派,但他没有多想。他对批判移民制度不感兴趣,他只是搬到那里,搬到硅谷。
你有没有试过,跑到一个满是自命不凡的人的地方,而你也恰巧是这类人,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弄脏双手,悦纳劳动
当Musk 17岁独自移居加拿大时,他找到一份穿着有害物质制成的工装,在锅炉房里铲垃圾的工作。Musk似乎从没想过他会做体力工作,但他悦纳了劳动。
直到今天,Musk身着名牌服装检阅他的火箭工厂时,还会参与生产活动,做一些体力劳动,他的衣服还是不免被环氧树脂(一种有机化合物)给毁坏。
这也许是所有你能学的中最容易的了——干活,
弄脏你的手,看这样是否能帮助你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分享肆意生长的“野心计划”
和其他人或公司相比,Musk有着不寻常的未来主义的远见。
他声称要在有生之年帮助一百万人以每张50万美元的价格买票坐他的火箭移居火星,在这之后,他将计划在火星上离世。
当然,人们很容易将这样的言行归为一种宣传手段,不理会这样的计划,人们也的确忽视了年轻时的Musk。但是,直到现在很明确的是,Musk是依靠他的野心活着。
广而告之你的计划,给自己制造压力,然后好好感受这种感觉。当然了,有的人喜欢走相反的套路,比如Jeff Bezos(亚马逊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和Steve Jobs(苹果公司前任CEO)。话说回来,对于你来说,还是公布你的计划比较有意义,因为Bezos和 Jobs他们是如此的遥远且不可复制。
不要回头看,前方有更多机会
Musk不是因为对事物或人的执着而出名,而是因为他一直向前看。事实上,他应该有许多东西供他回头看,让他感到遗憾。他的第一个孩子在10个月大的时候就死了,他与第一任妻子离了婚,前三次火箭发射试验均以火箭爆炸失败告终,其中一次试验还摧毁了美国宇航局一件昂贵的卫星设备。
这时他拥有的仅仅是兑现不了的承诺,错过了的截止期限,错误判断的成本以及给客户的巨额额外赔偿。这些都足够让他回头看,让他认为他应该收敛自己的野心,或是立即去修复家庭关系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
他有了这些失败,才足以成为“伟大”
。他选择纠正产品的错误,在44岁的时候,他得到了比曾失去的更多的东西,更多发射成功的火箭、更多的电动汽车、甚至更多的孩子。
你该这样想:如果你相信前方还有更多机会,那么现在为失去机会感到悲伤毫无意义。这里的关键在于,你所相信的要是可能发生的。我们必须假设,上帝给我们打开的窗还没有关闭。
所以回看过去并感到遗憾,这样有没有意义?有。但是,只有当你可以找到决定性的证据,证明在你这个年纪你完不成你想要做的事情时,回望和后悔才有意义。
循序渐进地接近目标
相比于Musk正在做的电动汽车、火箭和太阳能板,他的第一份工作简单得可笑。他的第一份事业是在宿舍销售电脑配件以及在大学经营一个非法酒吧。如果早在大学时期,他就有机会看到一条直通电动汽车产业的路时,他会立刻走过去吗?
我认为他不会。看起来,他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接近目标的路,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完成。
如果你想要开始你的事业,可以从任意一个地方开始。从长远来看,从哪里开始的对你一生影响不大。
准备足够的启动资金
在开始时,Musk和他的哥哥Kimbal有一笔来自父亲的2.8万美元的款项,再加上来自朋友的6千美元,总共是3.4万美元,在今天因为通货膨胀,算起来是5.3万美元,在当时已经足够在Palo Alto(旧金山附近城市)建一个办公室。之后Musk和他的兄弟就睡在办公室创业,洗澡就跑到基督教青年去蹭,吃饭问题则用快餐解决。
如果没有启动资金,Musk很可能就不得不去咖啡厅工作。但也不能说如果没有当初的5.3万美元,他的一生就会停滞不前。这笔钱到底对开始创业有没有起到作用?只能说要根据你对钱的最低需求来看了。
永远保持对知识的饥渴
当Musk决定为宇宙空间做点事情的时,他清醒地意识到,他的钱并不足以开一家火箭公司,甚至给自己买间房也不够。
富人们曾经做过相关的事情,他们投资宇宙空间项目,然后眼睁睁看着项目失败,而Musk不是这样。2001年,Musk公司的一位宇宙工程师Jim Cantrell说Musk在当时简直是“求知若渴”,他请教了身边可以问的每一个人。甚至在首次与Jim 共事时,就借走了他所有关于火箭推动的大学笔记。
知识是免费的,而且不重,易随身携带。书在图书馆也是免费的,永远不要低估你能从书里直接学到的东西。
过度乐观,过度承诺,出色完成
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特斯拉来看,Musk有一个套路:宣告疯狂的野心、数次推迟面世的时间、揭开产品一角、承诺尽早推出产品、推迟面世时间、最终推出超越所有人期待的产品。
在产品设计上我学到了在以下三点中你至少要做到两点:惊艳、快和便宜。Musk坚定地追求了“便宜”,例如电动汽车Model 3款只需2.5万美金,但产品更新远没有到达“快”的标准,例如Model X款直到3年后才面世。
不要对自己太狠,要做值得做的事情。人们往往能在一个周末攻破一个技术模型,但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使它完美。
你可以通过股市来看特斯拉的故事。当特斯拉没有展示盈利数据到时候,股价平平,人们不为Musk的乐观主义买单。然而当2013年4月Musk第一次公布利润时,股价飞涨。
特斯拉的股价走势(截止至2016年2月)
勇于尝试,不轻易言败
直到成功发射火箭,他尝试了4次,这个数字跟他的竞争对手比起来算是低的。这里有个关键点在于,Musk只有发射4次的钱,如果第四次没有成功,那就不会成功了。
很难形容这对Musk来说是一种幸运。而你可能会更幸运或没那么幸运,你弥补错失幸运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多试。
现在,你可以对比一下成功发射和失败的次数,以及随着信心的增长不断增大的火箭体型,你会发现初始时期的三次失败只是一点瑕疵。
spaceX公司的火箭发射记录图
“如果失败我就切腹自杀”Musk向一个投资者解释他为什么应该拿到投资的时候说。
这也是他谈判时常谈的主题。他有可能会推迟兑现承诺,可能会落得太爱出风头多名声,可能被踢出一手创办的公司,但是,他没有让事情走向失败。
除非你放弃,要不然你永远不会失败。想想你为什么要放弃?找到让你放弃的理由,解决事情后修正这些理由。
这世界上,有人能发射火箭移民火星,有人却觉得无力改变现实困境,从这篇文章中也许你能得到一点启发,迈出你的第一步。
Elon Musk 成长历程
首先,Elon Musk 全家都很猛。他的外祖父和母亲做过很多让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也特别富有冒险精神,所以这使得 Elon Musk 在童年就受到各种熏陶。
1971年,Elon Musk 出生在南非;父母都是白人,母亲是加拿大国籍,从小受到典型的西方教育,并不是像大家想的“出生在非洲”。
1981年,他接触到计算机(10岁):Commodore VIC-20
,开始自学编程。12岁的时候,自己做的游戏 Blastar 被一个杂志社以 500刀 购买。
1989年,Elon 移居加拿大,在 Queen's University
in Kingston, Ontario
攻读本科学位。
1992年,转学到美国的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 ,中文名叫 宾夕法尼亚大学;此学校在美国东岸的 Philly 市(费城),与 Brown
布朗, Columbia
哥伦比亚, Cornell
康奈尔, Dartmouth
达特茅斯, Harvard
哈佛, Princeton
普林斯顿, Yale 耶鲁
并称 Ivy League(常春藤“萌”校)。美国大学里的学院都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基本上是以捐钱最多的人命名),比如 CMU 的商学院叫 Tepper business school,MIT 的商学院叫 Sloan 斯隆商学院,而 宾大 的商学院叫 Wharton,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沃顿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