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一直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一句话,也是指引康石石个人实践的一句话。其实,知识所蕴含的“广度”远远不止于学术体系之内,它还包含有人生经验所积攒的丰厚阅历,与看待世界、分析世界、认知世界的角度与深度。
世界丰富多彩,康石石希望能够为艺术留学生推开更为宽阔的大门,让艺术留学生的知识与经验能够于康石石公众号汇合交织:你能在伦敦租到高性价比的住房,就能帮助经济并不充裕的家庭前往伦敦留学;你了解UCL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了解AA的授课方向,就能够给不知何为A校B校的学生指引方向;自己当年年轻吃过的亏,上过的当,后人如何避免...
所以,康石石将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周三“艺术留学知识共享”栏目,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经验,为艺术留学生&预备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机会。
分享你的留学经验,请联系文末二维码
本期分享人:LeLe
麻省艺术设计学院(MassArt)
3D Fine Art,MFA
受邀参加德国汉堡“China Time”女性陶艺家作品展
受邀日本东京ISCAEE 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年会
作品“不倒的玛尼堆”被东京艺术大学艺术馆馆藏
作品“青花”被宁波博物馆馆藏
汉艺国际教育,资深纯艺讲师
内容摘要:留学江湖有风有雨,我在汉艺陪你风雨兼程
6年的清美修行,是我曾经的一个“巅峰”。留学之后,我却在充满知识大牛的波士顿摸爬滚打了两年,见识了Fenway联盟内MIT和MassArt科技与艺术的高质量合作,跟着老师跑遍了波士顿大大小小美术馆看展。从那时起,我可能才想明白,什么是属于我的艺术创作。
留学前的风起云涌
1. 功夫技能难再突破
陶瓷是一个没有断层的文化,它的历史太长了,工艺也太美了,从任何一个关注点深钻进去,都会很容易迷失在里面。比如研究传统的器型或者研究某种创作工艺,我会告诉自己要很严谨,不能出格,这种无形的压力是不自觉中就会产生的。
一个陶瓷,如果往细致了讲,从采泥一直到我们最后喝水的一个杯子,可能会经历上百道工序。而这其中任何一步出现一点儿问题,都可能导致你的作品成为“残次品”。
如此严谨的工序让我感到了束缚,我期待不一样的中华传统瑰宝,我一定要去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寻求突破。
2. 闯荡江湖的期待
另外,出国这个想法,可能就像很多人少年时期期待闯荡江湖一样,处于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想法也很单纯,就是很想出去看一看。去美国,看一下这个和我们时差有一圈,天天吃麦当劳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那里的人到底在做什么。
后来,在清华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和我们导师关系非常好的东艺大老师,询问过是否有去日本把研究生和博士一起读下来的意愿。
但是我觉得,我更想去到一个想法和我们有着很大不同,行为习惯有着巨大差异感的国家,我更期待这种截然不同的一个国家带给我的激烈文化碰撞,从而激发出我不同的创作思维。所以便拒绝了东艺大导师的邀请,选择了美国。
3. 选校的门派之争
决定出国之后,我跑了几家机构咨询,但是对于他们而言,陶瓷专业出国留学的案例近乎为零,甚至其中一家还让音乐老师来指导我。经此一探,我觉得靠他们还不如靠自己,于是就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在USNews上看排名,然后开始广撒网。
申请之后,我接到了很多offer,其中包括MIT Media Lab,Penn,CCA,MassArt等等,其实MassArt在这些顶级名校面前是最名不见经传的,甚至我主动放弃MIT Media Lab震惊了我所有的朋友。
可对我而言,比起院校名气,我更看重的是学校设备。众所众知,陶瓷是一门对于工艺的要求很高的学科,可以说,好的设备就相当于自己拥有一件上等兵器,对于自己的创作意义非凡。
和RISD等院校相比,MassArt的陶瓷设备是最完备的,十一个大窑,各种独立实验室和工作室,这些对我的吸引力远远高于院校的光环。
两年摸爬滚打
1. 波士顿这座城
波士顿是一个可以步行的城市,可能比北京天通苑大不了多少。这么一个地方,拥有者麻省理工、哈佛大学、波士顿学院、布兰迪斯大学等等400多所院校,可以说,波士顿是美国的高知识分子的集中区。
在波士顿读书,最经常出现的场景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吃饭,我是里面学位最低的那个;要不然就是在街上走着走着,一抬头,脚一软,问朋友这个真的是传说中那个伯克利音乐学院吗;或者沿着查尔斯河随便走走,就到了哈佛医学院。
这些就是我在波士顿的日常。
和三四个小时车程外,嗨点很高的纽约不同,波士顿是一个很稳重的城市。所有人都很追求更为经典的东西,就是可以让你安静下来的地方。
从纽约到波士顿,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浮躁的心会一下子放下来。走在波士顿的街上,无论是建筑,还是街上行走的人,到处都弥漫着安静舒适的氛围。
很多人都说,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性格,组成这个性格的除了历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都是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带来的。比如说,什么样性格的人会来北京,又是什么性格的人会去上海,什么性格的人更适合去广州,其实是这群人的性格,塑造出这个城市。
而波士顿,就是一群愿意吃苦耐劳,愿意去奋斗,愿意学习更多的知识,探讨更多的可能性的人组建成了这个人文气息浓厚的世界名城。
MassArt的同学,便是这群人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有着一股执着,是更为纯粹的一种艺术追求,专业的选择,喜欢比其他都重要,就是这样的一群人聚到一起艺术嗨。
2. Fenway
MassArt所在的Fenway区,集中了麻省理工、哈佛等等一系列高等院校,这些院校组成了一个方便学生学习的联盟——Fenway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学校之间专业,大家可以随意选择,而且会有相应的学分认证。
很多同学对于这些高等院校都会有着向往,但是可能直接考取存在这很大的困难,Fenway联盟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同学们可以选择进入一个该区域内相对好申请的院校,然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很多同学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触那些觉得高不可攀的高等院校,甚至有些表现好的,甚至会直接转学。
3.令人兴奋异常的美术馆课
MassArt有一门课程叫做美术馆课,每一周,都会换一个美术馆上课,比如哈佛的美术馆,波士顿现代美术馆等等,我们都去过。
从我们学校大约走路两分钟,穿过一个小公园就是一座全美数一数二的Museum of Fine Art,里面有巨大馆藏。很多时候,老师上课讲到某艺术家的作品,都会直接带我们去美术馆,然后在现场相关工作人员与我们具体讲解,这个在国内根本没有可能达到的。
或者说,如果波士顿有比较大型的展览,老师会提前与策展人沟通,开展的时候,同学们围一圈坐地上,策展人为我们讲解这个展是怎么策划的,为什么选择这个展,请了哪一些艺术家,然后通过什么方式展览的,有什么问题都直接和策展人沟通。
我们小时候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你在书上看过它很多次,了解了它的很多典故,但是只有你真正站在这个艺术品面前时,这些知识才真正的有意义。也只有你亲自见过之后,和别人谈论起来,你才能有自己的见解,才不会被各种他人评价所左右。
4. 如鱼得水的创作生活
MassArt对我影响最大的便是综合材料应用。
在我之前的认知中,陶瓷多是和漆,金属精工这些材料结合在一起,陶瓷专业更像是一个工艺学科。但是在MassArt,陶瓷变成了3D雕塑下的一种选择,和纤维、玻璃、木头等一样,是一种材料。
在massArt学习雕塑的两年,完全解决了我本科阶段陶瓷材料对我的束缚。如今,对我来说,陶瓷已经变成了一种材料,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媒介,不再是我的唯一技术性的东西,可以说,这让我的思维发生了天翻地覆性的改变。
而学校的设备,现在都让我觉得十分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多做点儿东西。
我们专业有一个专属的四边形大厅,大概有十一个窑,除了大型的气窑之外,各种电窑,都会对学生开放。只要简单登记一下,就可以申请下来个人使用。
比如说,我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温度想去尝试,我就可以先把一个试片放进一个实验用的小窑,如果觉得OK,就可以申请之后去大窑实践。而且工作室是可以通宵使用,这个对我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
后记
经常会听到有同学询问说,出国留学是不是有必要,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你有出国的意愿的话,我建议还是可以出去看一下。
只有你处在一个不一样的环境下,你才能跳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审视你的作品,你的文化,你的过去。
我们现在这个时期其实还是很浮躁的,我们总是被太多的外界因素所左右。到了和中国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在那样一个环境下被折磨,被摔打后,你会变得更加从容。面对纷繁错杂,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你会给自己时间思考和休息,而不是去盲目的追求。
往期“艺术留学知识共享”栏目
第十九期
第十八期
Steven:1年,14个国家,国外的建筑设计究竟好在哪儿
第十七期
Loui:三足鼎立的“时尚坐标”,RCA、LCF、CSM到底什么样?
如果你认同“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
希望展现你的认知边界与设计视野
希望分享你的留学经历与生活经验
仅需1.5小时,你的经历即可在康石石公众号刊登
与康石石小助手联系,了解详情
更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的问题,请将自己的问题梳理好,以方便康石石能够更快捷地为大家解答。
提问方式很简单
希望康石石能帮到每一名艺术生
无论艺术留学,还是艺术设计,或是认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