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明
| 本文作者 :跨境金融监管研究 外汇部 研究员 ,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或网站未经授权转载。
9月25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涨破7.0关口,为2023年5月份来首次。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升至6.9942,从7月触及的低点反弹了约4%。由于市场预期美联储在降息50个基点后将进一步放松政策,美元维持在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附近,人民币本季度则一直在上涨。
人民币维持如此强势的表现,主要得益两点:
在岸人民币今日现报7.0173,最高至7.0160。
此外,人民币中间价报7.0202,上调308点,上一交易日中间价报7.0510。
在国新办9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多项重磅金融政策,力度超出市场预期,传递出提振市场信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强烈信号。
相关政策主要包括:
一、货币政策
1、降准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同时预告年内二次降准0.25-0.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
2、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20bp,从1.7%下调到1.5%,MLF利率下调30bp至2.0%,LPR和存款利率下调20-25bp。
二、地产政策
1、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至新发放贷款利率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大约0.5个百分点;
2、降低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至15%(此前为25%),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
3、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此前创设的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的央行资金支持比例将由60%提高至100%,增强对银行和收购主体的市场化激励;
4、房企存量融资展期、经营性物业贷款和“金融16条”等阶段性政策延期至2026年底。
三、支持股票市场政策
1、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首期互换便利操作规模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
2、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首期规模3000亿元;
3、研究设立平准基金;
4、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包括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持续改善资本市场生态等;
5、支持并购;五是指引上市公司依法做好市值管理。
四、商业银行与股权政策
1、对6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
2、扩大股权投资试点城市的范围和适当放宽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由原来的上海扩大至北京等18个科技创新活跃的大中型城市,将表内投资占比由原来的4%提高到10%,投资单只私募基金的占比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
在汇率问题上,潘功胜表示:
在汇率上,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之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强化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在回答记者提问汇率问题上,潘功胜认为:
近期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大家也看到,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明显缓解,而且转向了升值。9月18日,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这也是过去几年美联储始终处于加息周期中的首次降息。同时,国际上其他一些中央银行,像欧央行6月以来已经两次降息共50个基点,英格兰银行8月降息25个基点,加拿大、瑞典等央行也转向了降息。除了日本央行之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都进入了降息周期,美元升值的动能减弱。美元指数整体回落,8月以来美元指数下跌了3%,目前在101左右徘徊。随着国内外货币政策周期差的收敛,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外部压力明显减轻,9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大概在7.05元左右,8月以来升值了2.4%。
汇率是货币之间的一种比价关系,它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多元的,比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地缘政治、突发风险事件等,这些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从外部的情况看,受各国经济走势分化、美国大选等地缘政治变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影响,外部环境和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从中国国内的形势看,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还是有比较稳定的坚实基础。
一是从宏观层面来说,经济回稳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这次人民银行出台比较强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居民消费和提振市场信心。
二是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稳。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是1.1%,应该说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
三是人民银行、外汇局非常重视外汇市场建设。市场的参与者更加成熟,交易行为也更加理性,市场的韧性显著增强。今年上半年,进出口企业套期保值比例已经达到27%,货物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比例占30%,这两个数是不重复的,如果把这两个数加在一起,相当于有50%的企业在外贸出口上,受到汇率风险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正如人民银行多次向市场所阐明的,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背景下,参与者也要理性看待汇率波动,增强风险中性理念,不要“赌汇率方向”“赌单边走势”,企业要聚焦主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服务好实体经济。
人民银行在汇率政策上的立场是清晰的,也是透明的。有这么几个要点:第一,我们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第二,要强化预期引导,防止外汇市场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实现,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未来一段时间,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会是央行操作重要的方面,那么,央行在历史上有哪些防范汇率超调的措施呢?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银发2004〔252〕号文),外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将其吸收外汇存款的一定比例交存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其中,美元、港币存款按原币种计算缴存存款准备金,其他币种的外汇存款折算成美元缴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交存央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与其吸收外汇存款的比率。
1.2004年10月29日,央行发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银发(2004)252号),明确外汇存款准备金的主要内涵:
① 外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将其吸收外汇存款的一定比例交存央行的存款。
② 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存款准备金/吸收外汇存款
③ 央行对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按月考核。金融机构应在每月15日前将准备金存款划至央行指定的账户。当月15日至下月14日,未经央行批准,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其上月末外汇存款余额之比,不得低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④ 当月外汇准备金存款余额=上月末外汇存款余额×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⑤ 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不计付利息。
①金融机构吸收的个人外汇储蓄存款、单位外汇存款、发行外币信用卡的备用金存款及其他中国人民银行核定的外汇存款或负债。
②金融机构的委托、代理外汇业务负债项目与资产项目轧减后的贷方余额。凡轧减后为借方余额的,视同该应交存的负债项目余额为零。不得以某项借方余额抵减其他应交存的外汇负债项目余额。
2015年8月31日,就在811汇改开始后的20天,人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银发〔2015〕273号),从2015年10月15日起,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含财务公司)应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外汇风险准备金利率暂定为零,即无息交存。该政策将银行结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征收对象为金融机构,但最终体现在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报价上。
2017年9月8日,人行发布公告,自2017年9月11日起,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短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1.境内金融机构开展的代客远期售汇业务。具体包括:客户远期售汇业务;客户买入或卖出期权业务,以及包含多个期权的期权组合业务;客户在近端不交换本金、远端换入外汇的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业务;客户远期购入外汇的其他业务。
2.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外与其客户开展的前述同类业务产生的在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的头寸。
2020年10月10日,人行宣布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历经4次动态调整,一般规律是,汇率贬值幅度或贬值预期较大时将风险将风险准备金率提高到20%,在汇率稳定后将风险准备金度降低至0。
公式:逆周期因子 = 市场供求因素 / 逆周期系数 =(上日收盘价 - 上日中间价 - 一篮子货币日间汇率变化 * 调整系数)/ 逆周期系数
计算的方式是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一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这个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的对冲因素就是逆周期系数,通过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
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中间价机制就变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率+逆周期因子”。
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是当汇率走势与经济基本面明显不符时进行纠偏,稳定人民币汇率,二是对冲顺周期的市场情绪,防止追涨杀跌心理,引导市场行为更加理性。
2020年以后市场相对稳定,人民币持续升值,所以2020年10月27日,“逆周期因子”渐渐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