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青年电影手册
关注!
电影《摆渡人》片尾,王家卫的编剧监制头衔赫然在列,虽然在很多电影资料平台,编剧栏不知为何删除了王家卫这三个字。乃至于《摆渡人》的整个镜头调度、画面美学都是典型的王家卫风格,更不论台词上典型的王家卫式的“不说一句正常人话”的风格。摄影师、美术师,无疑不是跟王家卫老师更和睦的。与其说这是一部张嘉佳导演的电影,不如说,张嘉佳只是贡献了一个故事模板,王家卫用自己的风格呈现出了一个现代版的《东邪西毒》。
然而,这个现代版的《东邪西毒》并不好看,也并不深刻,甚至流于闹剧恶俗。很多评论直接不客气地指出,这是梁朝伟的滑铁卢之作,老男神也照样拍烂片。《东邪西毒》以一家江湖客栈为基点,讲各路英雄的儿女情长,喝酒对话,洒脱或者纠结的人生,历历在目。《摆渡人》也是这个路数,以一个酒吧为基点,讲性情中人的现代爱情,也是喝酒,也是聊天,也是度化人生。但是,味道却变得如此腐臭不可闻。何以如此呢?
原因很简单。王家卫喜欢玩一些非常小资的文化概念,这些概念包裹上简单人生哲学的糖衣,就能作为炮弹打给所谓的文艺小青年了。而王家卫这种技法的展现,就必须建立在一个虚空的故事概念当中,不能触碰现实,要一直在“彼岸”做文章。比如,《东邪西毒》其实就是在武侠的世界中做王家卫的小资人生的文章。而《一代宗师》则是在民国武术的虚空概念中依旧做王家卫的小资人生的文章。无论是武侠,还是民国,都必须是彼岸的概念才行,这样才能保障故事不接触现实,不接触现实,才能让影迷不至于对“假”产生怀疑。
这种创作风格,很像郭敬明老师。王家卫和郭敬明有两点一致的地方。第一点,做出文艺的姿态来而断然不接触硬朗的现实。第二点,笔下镜头下之人物,必须都是非常态的人,都必须在情感上并非普通百姓。《摆渡人》里边,每一个痴情怨女都有自己的故事,都非常态思维可以理解,这就是王家卫的风格,不做正常人。而这种痴情的展现方式,又是文艺的,比如那些让影迷很吐槽的台词对白等等。
这种方法,在《东邪西毒》和《一代宗师》里边可以装出小资的文艺范来。因为这类剧情,没有现实的“真”作为对照,影迷先入为主地认为创作者展现的就是真。郭敬明老师的《爵迹》小说面世的时候,他的最真诚的读者们也觉得“气壮山河”,因为这是彼岸的东西,没法确定真假,主人公们那对白的小词儿有华丽非常。
但是,这类玩意儿就好比是妹子化妆,一旦遭遇现实主义的雨水,就破了相。王家卫做《摆渡人》,拿一个现代的故事当下的酒吧做故事基点,一下子便面对影迷的至少两点质疑。第一点,有没有这样的地方,够不够真实。第二点,有没有这样的人物,够不够真实。王家卫、郭敬明式的小资文艺范,是建立在假的基础上的,若有真去对比,就立马完蛋。
所以,我们在《摆渡人》中,会觉得人物虚假,台词恶心,行为动作都透露着胡扯蛋的心思。这便是现实作为阳光,照进了王家卫式的创作世界。用假装的文艺范儿去包装一个阴沟里的爱情概念从而试图制造一种彼岸的人生哲学关系,最怕的,就是此岸的现实主义的阳光的照射。王家卫和郭敬明的最大硬伤,就是没有现实主义的干货,都是不见光的湿漉漉的东西。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问题了。是在一个不见光的概念中理解这个世界,通过王家卫、郭敬明的非现实主义的作品去玩弄概念,还是在睁眼看现实最具现实主义甚至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升起对世界的认识,从而要求自己有对世界更高度的哲学观照呢?我认为,正常的略有修为的人生,都是从现实才能到达彼岸。硬朗的干货,纯然的现实主义,才是电影应有的基本态度。
当我们觉得《东邪西毒》、《一代宗师》真有哲学内涵的时候,殊不知,不过是没有现实参照,造成几个手捏的概念看不出水来罢了。一旦酒吧进入当下,喝酒成为现代人的常态,《摆渡人》的矫情造作与胡编乱造,就一览无余了。
倒是可怜了我女神贾玲,那大胖脸,为《摆渡人》贡献了唯一的真实。凭胸而论,贾玲妹妹不输柳岩姐姐。她们都是活在真实世界的人,为我们带来欢笑。《摆渡人》给我们带来的,却是王家卫成功将自己和梁朝伟摆渡成了郭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