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RT一点
从杭州出发,艺术在等你(ART一点是国内最资深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平台之一,在京沪杭等核心都市拥有广泛关注度,创建于2013年,粉丝100000+,领先分享国内外重磅艺术信息,独享杭州艺术地图菜单、浙博杭博掌上艺术馆、中国美院南山书屋八折优惠)
51好读  ›  专栏  ›  ART一点

「古代墨竹名迹展」落幕,如何看懂竹子的雅与俗?要看真迹,还要多读书

ART一点  · 公众号  · 艺术  · 2018-11-27 21:13

正文


©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优质艺术活动信息,欢迎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浙江省博物馆

纪念文同诞生一千周年

千载清风

古代墨竹名 迹展

图片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今年是文同诞生一千周年,为了纪念这位画竹高人, 浙江省博物馆 特别举办 “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 ,聚文同之后 元明清三代墨竹名迹38件(组) 于一堂,展品来自 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 等多家重要文博机构,件件皆是 墨竹史上的代表之作


因为皆是重要的古代名迹,展期不到一个月。 上周日,展览正式闭幕。


中国美术学院 张捷 教授把这个专题展形容为 “千载难逢” ——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墨竹名迹,无论对画家还是观众,都太难得了。


那么,看完这样一场展, 除了和名迹相视片刻的“眼福”,和收获点赞的朋友圈,我们还能有什么收获


展览期间,浙博陆续举行了多次 学术活动 ,有些研讨很专业,但有一些谈论,对普通人也是有启发的。




展览现场


关于墨竹,你还能知道这些


文同被视为画墨竹的鼻祖,但中国人画竹要比文同早得多。


本次系列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卢勇 ,出生于兰竹世家——他的父亲是 著名的兰竹画家卢坤峰先生 ,对于这些问题,他研究了很多年。


卢勇说,中国人最早画竹,目前能够考证的应该是在 敦煌第254窟


而画墨竹,有很多种说法,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唐明皇李隆基。卢勇说,无论如何, 唐五代之间应该已经有了墨竹


至于墨竹起源的灵感,听来很是浪漫: “墨竹绘画的产生和月影、光影分不开,我们的判断,有可能是出于一种偶然,也许就是窗纸上看到的影子,完全是出于一种偶然的启发。”


竹影与墨竹 图片来自浙博副馆长许洪流


此后,墨竹绘画就成为中国文人画极为重要的一脉,直至今日。


在墨竹史上,北宋的 文同 苏轼 最有分量。文同和苏东坡是亲戚,也是好友。不过,在画墨竹这件事上,苏东坡认为文同是他的老师——和文同的墨竹比较写实相比, 苏东坡笔下的墨竹更偏向于“文人墨戏” ,他说过,自己画不到文同那样。


文同有个别号叫 “文湖州” ,就是我们浙江湖州的湖州。但其实,文同是四川人。故宫博物院 王连起 先生说,他读过文同的文集,也知道《宋史》里他的小传, 他在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去世,并没有到湖州


文同开创的墨竹画派被称为 “湖州竹派” ,声名远播,影响深远, 多半还是因为苏东坡的大力“宣传”


湖州这个地方,对这二位影响都不小。 苏东坡一生多次来到湖州 ,43岁在湖州作知州时,倒霉发生了“乌台诗案”,被逮捕进京。


故宫博物院 王连起先生


宋 文同 墨竹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拓《西楼苏帖》选页 与可画竹赞

天津博物馆 藏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文同并不是墨竹的原创人,那为什么历史上一致推崇他为“墨竹”鼻祖?


卢勇说,一是 文同墨竹中的 “文化精神” 。文同一生颇不如意,他曾说: “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 ——墨竹对他而言,并不是只是画画而已,他是有寄托的。另外一点,则是 文同高超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水平


所以,在卢勇看来,文同的“湖州竹派”就是 文人的竹派 其至高境界正如 陈师曾先生定义文人画之要素那样 ,拥有“ 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同时,又要具备高超的绘画表现能力。


卢勇说, “湖州竹派”最后的高峰出现在明代夏昶 ,此后的画家水平相去甚远,“湖州竹派”在中国墨竹画史上的巅峰时代也就远去了。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捷、卢勇

浙博副馆长许洪流等在观展


要看真迹,要“附庸风雅”,更要读书


展览期间,趁着闭馆日, 浙江省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 联合邀请全国的专家学者 在展厅里开了一个 研讨会


去过浙博武林馆区的观众都知道,这里的书画展厅面积并不算大,将研讨会开在展厅里,博物馆的安保压力是有一点的,但展览组坚持要这么做,为此准备工作也复杂了许多。


研讨会现场


为什么?为了 面对真迹


受家学影响,卢勇很早就通过画册熟悉文同的《墨竹图轴》,但2011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次见到真迹时,眼前所见和过去熟悉的,还是很不一样。


“当时第一眼看到,第一觉得有一点点新,第二感觉墨色略有点灰,第三是和苏东坡的描述不一样——比如说,他说文同画竹子是不做竹节的,但其实文同的竹子还是一节一节一叶一叶这么画出来的。”


卢勇说,这提醒我们 不要都尽信纸上的文献,要直接去面对真迹


柯九思 《清閟阁墨竹图轴》 ,颇得到 张捷 教授的赞许,作为画家,他对作品细致入微的体会,能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竹叶的画法。柯九思继承了文同的画法,浓墨为面、淡墨为背。


张捷教授说,在柯九思的作品里,依然能看到文人精神,但到了清代如郑板桥等,绘画更多作为商品,这样的内在就逐渐缺失了。


张捷 教授


元 柯九思 清閟阁墨竹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精神” ,是本次展览除了“墨竹”之外,听到最频繁的一个词。


关于此,故宫博物院的王连起先生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先生,都在研讨会上提到了一件重要的事: 读书和学习


故宫博物院王连起先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先生等观展中


很多人都读过范景中先生的 《中华竹韵》 ,写作历时七载,涉及到中华竹精神的诸多问题,且文辞优美雅逊。


范先生说,当年他在写竹,体会到西方人读画有三种方式,而中国人还有另一种—— 品味 。而中国人谈的品味跟西方人不一样,讲究 神、妙、逸、能 。而这种看画方式,西方人是很难学会的。


那么, 竹子的雅和俗在哪里?范先生说,它不是简简单单地看了画就行,要靠不断学习——不仅要在画中熏陶,要在诗文中熏陶,还要跟着优秀的学者来熏陶,懂得怎么一回事之后,慢慢品味为什么这个竹子跟另外一个竹子不一样,才能体会到“神、妙、逸、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范先生以前就说过,要 “附庸风雅”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


研讨会上,有一位观众问 王连起 先生。


“我们古代的竹子,传统的墨竹,他们这种文人高洁性格雅致对我们当代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他说,城市中、小区中也有种竹子,但是现代社会,真正有人关注到这种植物甚至爱上这种植物,甚至将它的绘画挂在家里走进千家万户还是不多见的。


王连起先生说: “在古代也不是千家万户,文人画不是想象中的写意,一挥而就,赵孟坚是文人,他画双钩的水仙,心境要非常平和,所以,浮躁的心气,不光是美育能够解决的。”


那么所谓竹子的精神品质,在当代又该如何推广呢?——观众又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