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姐说】
艾玛,又有好戏看了。
还记得
7
月份杨姐写的《你以为豌豆荚为什么会得到阿里的垂青?》那篇文章么?文章中的一切正在成为现实……
是的,就在豌豆荚宣布被阿里收购后的
5
个月后的今天——
12
月
20
日,豌豆荚宣布了一件大事:豌豆荚要成为“流量
+
内容”的双入口,兼具工具
+
内容属性。
在流量上,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透露,豌豆荚已经完成并购后的业务整合。7月至今,实现了与阿里大数据等实力融合,得到良好成效,通过大数据的APP分发能提升约60%到200%的转化率,为豌豆荚优质流量提升更大的势能,同时,豌豆荚帮助阿里移动在应用分发领域更加快速地扩张市场占有率。
在内容上,说穿了,就是今后在豌豆荚里不仅能搜应用,还能搜内容。比如你要搜甄嬛传,此前要先搜“乐视网”,然后下载,再搜甄嬛,以后不用了,直接在豌豆荚里搜甄嬛,甚至可以在豌豆荚里直接看宫斗——这样对长尾应用当然是个福音:用户可以通过内容搜到你,而不会被头部应用排挤到多少名之后。
当然,豌豆荚还有一个更拼的举措:
据说要投入10亿流量来扶持优质内容型APP
。从
2017
年起,“阿里应用分发”要每月评选出一款优质
app
,至少获得一次豌豆荚或
PP
助手客户端闪屏推荐、一次
500
万次级的单品推荐活动的推广资源曝光,以及多品牌联合营销的机会。
如果杨姐没猜错,这恐怕是要抢在微信小程序之前收获一部分开发者吧?
抢在微信之前?
微信小程序是将出现在“发现”里的一个“商店”,通过
H5
来实现,用户只要点击,得到的永远都是最新的版本
APP
,将不会再出现满屏红点,让你不停升级的烦人景象——姐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前期先搞三个品类的小应用:资讯、电商和教育,
APP
需要按照腾讯独特的架构重新开发。
其
优势是微信流量大、开发成本低,用户随用即用,不用下载,不用升级,没有红点和烦人的升级提醒了;缺点也很明显:开发者流量停留在微信平台上;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微信进行强行捆绑,
众多开发者将成为微信的服务提供商,用户再也不用下载第三方
APP
(唉,以后
APP
们还怎么跟
VC
谈估值啊)。
而且,我很担心的是,这会不会成为一个高度中心化的入口,用户能够搜的其实是他能记住名字的应用,那些新的
APP
在这里会不会失去了很多露出的机会,而导致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显然与微信去中心化的方针向左。当然,在微信小程序正式推出之前,这一切都是我个人的瞎猜。
额,又扯远了,回来回来。
豌豆荚所谓布局「内容分发」的核心竞争力,据他们自己的解释:“一方面是在内容前置上,有阿里文化娱乐集团的赋能,一方面是在内容聚合上,豌豆荚多年累积的对
app
内容挖掘、聚合能力,并通过阿里大数据精准推荐给用户。”
这段其实就是说,内容上吧,我大阿里有文娱集团提供内容,还有全网的大数据,知道你想看啥,就推给你啥。
哼哼,如果姐猜得没错,豌豆荚目标应该是抢在即将横空出世的微信小程序之前,
其产品模式却很像应用宝——即不再单单搜索应用,而是以搜索内容为核心。
不过,豌豆荚内部人士强调说,“移动内容搜索”这个模式本是
2013
年豌豆荚提出来的,比应用宝还早呢……好吧,其实这个不重要了,因为外界现在的舆论都是
:
微信小程序一出,连应用宝都要被替代
!
而接下来在应用分发领域或许又会掀起一场大战,因为应用分发这个领域还是挺“馋人”的——因为应用商店可以算是一个“小刚需”吧,甚至比新闻资讯类渗透率更高,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
阿里的玩法
微信现在有很庞大的用户数,但人们是否会习惯去微信里找一个应用,我不确定,毕竟,这离微信的主业“沟通”和
SNS
距离有点远,且微信入口也是一个二三级入口:用户要先点开“发现”,再点“搜索”,才能输入要找的功能或者内容——这个步骤,跟我退出微信,在点
APP
进入也差不多。
而且是不是每次使用都要重新搜索呢?目前不知道。但据姐所知,微信的二三级入口导流功能那绝对不是一个非常非常值得乐观的数字。
在这种情况下,豌豆荚会怎么打这场仗呢?如果我猜得没错,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阿里系团结起来“打群架”。
豌豆荚是在阿里移动旗下的,也就是永福管啦,那如果我是俞永福,我怎么做,那肯定把手上能有的流量和内容都“咣当”一下集中起来给豌豆荚啊,要多少给多少,还有神马搜索和
UC
浏览器内容……
但是光有流量是不够的,没有内容哪来的需求?
所以,是不是可以把我大阿里文化娱乐集团的内容再咣当一下,通过阿里大数据和智能分发,
比如,阿里云
ODPS
平台是必须接入的吧?
全景式
分析用户的购买行为、阅读行为、下载行为、路线行为等是必须的吧?再加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用户进行个性化
app
推荐,应该问题不大。
好吧,刚才说的全景,就是“打群架”,那都谁一起参与打呢——
豌豆荚、
PP
助手、阿里游戏、
YunOS
应用商店、
UC
应用商店、神马搜索肯定都是“小伙伴”吧?从内容上看,阿里音乐、阿里鱼、优酷、阿里影业、阿里文学……再加上我大阿里投了那么多媒体,什么第一财经日报、华西都市报、虎嗅……
具体玩法上,阿里应该是“一点接入,多场景分发”策略,即全面打通豌豆荚开发者中心、
PP
助手移动开放平台、阿里游戏开放平台以及
YunOS
开发者中心,搞一站式服务,这样开发者才会觉得很爽,不是吗?
好吧,这意味着明年要有一次“分发世纪大战”——艾玛,微信的小应用即将横空出世,那玩家可不止是我大阿里的豌豆荚,肯定还有我大腾讯的应用宝和我大百度手机助手吧。
2017
年,分发大混战
这场大战在
2016
年就有苗头。
1
月到
9
月,百度搞了“周六
9
点档”,在国内玩首个“手机应用特权节”,首次利用红包广泛激发品牌参与;百度手机助手城市联盟也在国内很多城市开展线下活动,对国内开发者进行区域化管理,以保证第一时间与开发者达成品牌及产品战略合作。
应用宝也没闲着:
9
月
22
日,推了“星游计划”,阶梯式分成,据说手游研发商能拿到的流水分成将从
60%
增加到
70%
甚至
80%
——艾玛,也够拼的,相当于直接撒钱。
10
月
21
日,应用宝又开放机器人能力拓展全新轻量级分发模式。
还有
360
,今年也有渠道合作新政策:直播分发帮助推广,福利专区升级。
10
月
12
日,
360
手机助手搞场景分发,要给用户智能推荐“最想要”的应用。
有意思吧?
接下来就看抱了阿里大腿的豌豆荚表现了,此前也就算了——看看
7
月之后的表现似乎还可以:
2017
年,咱们就搬个小板凳,准备看大戏吧!
杨姐点评:
豌豆荚这个战略升级的本质是什么呢,在竞争背景下看——如果将来应用的入口都变成了微信小程序,那么毫无疑问,阿里系的众多应用程序会很有危机感。
没错,连淘宝链接都被封杀的微信帝国内部,能否很
nice
地允许支付宝、淘宝、天猫等应用进入微信小程序的城墙?
而从用户角度看,我很高兴看到阿里系扶植新的应用商店入口——这对广大开发者和用户来说都是福音!
因为如果有垄断就一定会产生高额垄断利润,输的最终还是用户:比如
XX
音乐,年费要
88
元。唉,如果有更多强大的音乐客户端在,断断不会让姐为了听个小曲儿付这么高的费用吧,甚至连单首付费的机会都没有。
不求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