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时代
巴西的蝴蝶扇一下翅膀
未必会引发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
但我们的肉蛋奶消费
却可以实实在在——
影响巴西森林的存亡
本文的开篇(话语),来源于一位知名up主的“科普”视频。
但凡看过这段话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罪孽深重——非人哉,我们的“食欲”破坏了巴西森林的安宁
。但是,现实果真如此吗?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笔者也胡诌了几篇文字,让我们来一同验证其真假是非。
在中国“肉蛋奶”的“肉”多为猪肉,“蛋”为鸡鸭蛋,“奶”则是牛奶。其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生产)
国和猪肉消费国,即世界近一半的猪都在中国生产与消费。当然,
在我国某些省份人士看来,我们可是吃不起茶叶蛋,吃不起猪肉的“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即使是“有点搬不上台面”的榨菜,也不是我们可以拥有的
。
(2019年)台湾节目:
吃不起茶叶蛋的大陆人,这次榨菜也吃不起了(视频)
巴西森林,概念涵盖广泛,包括热带稀树草原(萨瓦纳)区的少量树木
、热带雨林区的森林植被等,其中根据某科普up主的指意,应当说“
我们的肉蛋奶消费……影响巴西(亚马孙)雨林及萨瓦纳稀树的存亡。
”
当今世界,最大的环境问题莫过于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温室效应(地球变暖),我
们一般都将矛头指向了工业革命(18世纪后半期)以来化石燃料的使用及人类活动方式的改变(大量破坏原生生态环境)等。但是
实验表明,生物体
的碳排放,也是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其中,包括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分解者分解动植物排泄物及生物遗体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也包括牛羊
等反刍(或食草)生物在消化系统中产生的废气(打嗝、放屁),即甲烷等。
由此可知,
肉蛋奶的消费,本身并不会有多大的环境危害,但是肉蛋奶生
产者(动植物)及消费者却会在生产生活(含畜牧的生产和腐烂食品的废弃处理,以及稻米生产、农耕、肥料使用、土地转换和森林砍伐等行为)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
其中,人们对于
红肉(指红颜色的猪肉、牛肉、羊肉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
及乳制品(生产
、消费
过程中)消耗,导致每年数以亿计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不容诋毁的是,
各种肉类的消费,西方国家一直是主流
,而我国虽然是猪肉的产销大国,但是
普罗大众
真正能够吃上肉或放开心吃肉,不过近几十年(或十数年)而已
。
事实而言,二氧化碳本身无色无味无毒,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动植物新陈代谢产生的气体,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
需的原料。但是,
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就会导致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环境问题
(详见明后天推文)。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或紫色,有根瘤,豆荚有毛。种子一般为黄色(也有青色或黑色的),
供食用
,也可以榨油(豆油)或制成饲料豆粕(一是蛋白来源;二是饲料来源——家禽家畜养殖场饲料)
。
古代中国,对于大豆类农作
物,统称为“菽”,属于五谷(古书中说法不一,通常指稻、黍、稷、麦、菽等粮食作物)之一
。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而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大豆种植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诗经》有言“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曾经,中国是
大豆的净出口国,中国大豆及其制品(大豆、豆油及豆粕等)的主要出口对象遍及全球(涵盖欧亚美各洲)。
二战以后,大量的(生物品种改良及免耕直播种植)技术投入、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农场及农场联合
体)和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优势(地广人稀),使得美洲大豆快速增长
。1954年,美国完全赶超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1996年起,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国民膳食变化较大(肉、蛋、奶等食物比例增加),由此导致对食用油及
植物蛋白饲料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但是国内的耕地、技术等(
国产大豆多
用于食用
)却难以满足这种增长需求。
因此
,
通过进口满足(大豆)需求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现实的必然,也是
理性选择的必然。
如今,世界大豆产地多为南北美洲,
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分
天下(三国大豆产量已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80%以上)
。北半球的美国,大豆出口期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南半
球的巴西和阿根廷,产销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大豆出口期为5月至9月。
肉蛋奶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饲料来源,而蛋白饲料则多来自大豆。
中国(国产)大豆的供需矛盾较大,故需要大量进口外国大豆。巴西就是中国大豆进口的最大来源国。
数据显示,2019年巴西
出口7400万吨大豆,其中5800万吨销往中国,占比高达78%
。
(注:
2019年,中
国向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大豆比例分别为65%、19%、10%。
)
此外,美国和阿根廷是中国大豆进口的其他两大来源国。
因此,巴西森林的毁伤,不少西方
国家就认为,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在于中国人旺盛的肉蛋奶需求。
如果将巴西森林的毁坏,甩锅到中国人民的肉蛋奶消费,这一点有点像西方
国家及其媒体机器的宣传话术
。西方人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生物,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是蛮荒未开发的非文明国
家。
他们在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在天人和谐搞农业生产;他们在
营造“雾都孤儿”、遍地狼烟的时候,我们在追求民族新
生(解决温饱);
他们在打造环保事业,为自己加冕为地球保卫者的时候,我们刚刚起步进行(高速度)生产……
这个时候,好戏开场。
西方几百年的污染与破坏,让我们不要再提,但是中国(人)消费了一点肉蛋奶,就成
为了引诱始祖偷吃善恶果的“蛇”
。这样的言论,归根结底,还是在讨论——“中国人是不是人?”的问题!
最后的最后,我们
看一段十年前丁仲礼院士面对央视记者采访的视频。看了院士的
清晰思路,也许就能理解某些所谓真理
宣传
者的真面目
。
丁仲礼院士当年关于减排的对话(视频)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我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因国产大豆质量下降,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
的大豆进口国,85%以上依赖国际市场。中美贸易摩擦造成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明显减少,但国内大豆市场未受明显冲击,运行基本平稳。右图为我国2017年、
2018年(1—10)月大豆进口占比图。完成1、2题。
1、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国内大豆市场仍保持平稳运行的主要原因是
A.大豆市
场需求减少
B.国内大豆产量增加
C.大豆战略储备充足
D.大豆进口地
多元化
2.为了减少贸易风险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我国应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A.开辟大
豆进口多元渠道
B.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品质
C.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
D.减少国内消
费市场需求
答案及解析:
1、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国内大豆市场仍保持平稳运行的主要原因是
A.大豆市
场需求减少
B.国内大豆产量增加
C.大豆战略储备充足
D.大豆进口地多元化
答案:
D
分析:
根据图文材料,我们可知,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从美进口大豆数量及比重都有所下降,而对巴西大豆的
进口量有着大幅攀升,可见主要是因为大豆进口地多元化,保证了国内大豆市场仍保持平稳运行。故D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膳食变化较大(肉、蛋、奶等
食物比例增加),大豆市场需求只会增而不会减。故A项错误。
国内的耕地却难以满足市场增长需求,且我国在相关技术层面较落后,大幅提高大豆产量,弥补中美贸易摩擦“损失”的大豆,不符合实际。
【继续滑动查看】
其次,大豆生长周期达一百多天,短时间内调整土地(生产)结构,种植大豆并出售也不太可能。故B项错误。
中国的大豆战略储备充足,可以在短时间(或中短时期)维持市场平稳运行,但并非长远之计。
只有“开源”一条路子,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大豆市场的“长治久安”
。故C项错误。
2.为了减少贸易风险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我国应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A.开辟大豆进
口多元渠道
B.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品质
C.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
D.减少国内消费市场需求
答案:
B
分析:
注意题目
中的限制
条件——
“为了减少贸易风险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
,所以“开辟大豆进口多元渠道”就不太可行了。
因为多元化的进口渠道,仍然难以避免各种各样的风险,且会对国外市场造成过度依赖,对国内市场发展不利(
陷于被动,听其摆布
)。故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国内耕地奇缺,而且仅有的耕地还要保证口粮(水稻、小麦等)自给
,所以耕种大豆的面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只能从科技角度出发,提高单产,研制培育高产和高质量的大豆品种,科学生产等。故B项正确,C项错误。
由上题可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膳食变化较大,大豆市场需求只会增而不会减,所以
“减少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是不
可能完成的,也是政府不可能予以实行的
。故D项错误。
农作
物异地引种能否成功,取决于引种地区与原产地之间的环境差异。大豆性喜暖,开花结英期适温为20—28℃,土壤含水量为70%—80%。经过实验,贵州六枝(26°14’N
,海拔约1359米)的“六月黄”大豆在新疆乌兰乌苏地区(44°18’N,海拔约468米)成功引种。乌兰乌苏地区除种植“六月黄”等春播大豆外,还从其他地区引种夏播大豆,用于小麦收割后种植。据此完成第1—3题。
1、乌兰乌苏地区种“六月黄”的优势条件有
A.纬度
较高
B.降水丰富
C.病虫害少
D.热量充
足
2、导致乌兰乌苏地区夏播大豆选用早熟品种的主要因素是
A.热
量
B.水分
C.市场
D.技术
答案及解析:
1、乌兰乌苏地区种“六月黄”的优势条件有
A.
纬度较高
B.降水丰富
C.病虫害少
D.热量充
足
答案:
B
分析:
根据材料,
“大豆性喜暖,开花结英期适温为20—28℃,土壤含水量为70%—80%”,我们可知乌兰乌苏地区种“六月黄”的优势条件是海拔低,气温高。
【继
续滑动查看】
但是,乌兰乌苏地区相对贵州(六枝)纬度较高。
纬度高,意味
着光热(太阳高度小,夏日白昼时间虽然较长,但是冬半年严寒时间更长)不足
,对于大豆生产无优势可言。故A、D二项错误。
乌兰乌苏地处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气候干燥,降水稀少,不利于病
虫害繁殖
。故C项正确,B项错误。
2、导致乌兰乌苏地区夏播大豆选用早熟品种的主要因素是
A.
热量
B.水分
C.市场
D.技术
答案:
A
分析:
大豆的播种期,多
为春季和夏季。
乌兰乌苏地区种植大豆的特点,一方面是选用夏播大豆,另一方面是选用(夏播)早熟品种
。与春季相比,夏季气温高,热量足;与中晚熟大豆相比,早熟大豆较早收获,可以避开严寒(地区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故A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水分条件而言,新疆地区,基本全年缺水,选择夏季播种,
与之无关。其次,内陆地区种植业,除了山地降水,主要依靠春夏季的冰雪融水,
如果选择春季播种,那
么夏季还有种植一茬,何乐而不为
。由此可知,播种时间选在夏季,与水分无关。故B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夏播大豆,
与春播大豆的收获季有所不同,且时间较为滞后,并无市场优势可言。其次,夏播只能种一茬(一熟),产量方面也无优势可言。故C项错误。
新疆地区没有这样的技术,可以向国内外先进地区“取经”,就像乌兰乌
苏地区种植的大豆选的是贵州品种一样。因此,如果只是技术层面问题,该地的大豆不会仅仅选择夏播早熟品种。故D项错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大豆是喜温、需水较多的作物,一般是春末播种,秋末收获,其生产需占用相对较多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是大豆高产条件之一。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大豆产区,近年来巴西大豆向中国出口量增加,主要依靠东部大西洋沿岸港口出口到中国。下图为巴西大豆产区及甲地气候资料。
(1)从气候与土地角度,说明巴西成为世界重要大豆产区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甲地5-9月易发旱灾的原因。(4分)
(3)简述近年来巴西大豆向中国出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4分)
(4)巴西大豆出口到中国主要从线路较远的大西洋港口出海而不是线路较短的太平洋港口出海,试分析其原因。(3分)
答案及解析:
(1)
解析:
巴西成为世界重要大豆产区的有利自然条件,即农业区位因素。气候角度:热量(低纬)、降水、生长期等;土地: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地力(土壤肥沃)等。
答案:
低纬高原,热量适中;生长期降水充足;后备土地资源较多;土壤肥沃。(4分)
(2)
解析:
水循环包括蒸发(蒸腾)、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下渗等环节。
5—9月旱灾易发的原因,可能是降水少,蒸发旺盛,地表径流来水量少,以及地下水位低(补给少)等。
【继续滑动查看】
答案:
降水少;5—9月气温也高,蒸发旺盛;地表径流补给少;地下水位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