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潘威 :中国历史地理学数字人文发展报告 ·  昨天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者的2024】韩鼎:寻龙问古赞盛世 ·  16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 ...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朱元璋见一大臣常穿破旧衣服,直夸清官,刘伯温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脱亚入欧」对东亚国家究竟意味着什么?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0-18 11:00

正文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猎户座零战(原:warrior)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7200字,大约需要18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日本海军可说是最奋勇善战的对手,士兵聪明勇敢,很重视尊严,但他们却造出了回天鱼雷这样的怪物。他们为何变成这样?” —“他们身处的小水塘,看不到这种星空。

——电影《盛夏的猎户座》


1945年,已是穷途末路的日本再次令整个西方世界哗然。在太平洋战场上空,飞翔着在数十年后会成为人肉炸弹代名词的神风特攻机;在海面下,则潜伏着一艘艘号为回天的载人鱼雷。


▲日本海军于二战后期的特攻作战中使用的自杀式武器。别称有人间鱼雷、的(てき)、〇六(マルロク)。“回天”的名字来自当时逆转战局的愿望。图源于网络


美国人的讽刺,似乎打了日本知名思想家福泽谕吉的脸: 在这个倡导“文明开化”的近代日本缔造者振臂高呼“脱亚入欧”十余年后,日本在欧美人士眼里,仍然是井底之蛙,依旧是愚昧、野蛮、不可理喻的象征。

▲福沢谕吉(ふくざわゆきち,1835年1月10日—1901年2月3日),男,大和族,日本 大阪 人。 日本 近代著名启蒙 思想家 、明 治时期杰出的 教育家 、日本著名私立大学 庆应义塾大学 的创立者。 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明治时期 教育的伟大功臣”。图源于网络


对东亚社会来说,随着西方欧美国家在近代的崛起,学习文明国家已是大势所趋。但是, 何为“欧”?何为“亚”?旧习要改革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脱亚”,新的文明要吸收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入欧”?日本明治维新,算是成功脱亚入欧了吗?如果不算,那日本什么时候才算是脱亚入欧?


这个话题实在是太大太深,笔者只能算是抛砖引玉,说说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


01
接纳而非趋同


先对脱亚入欧这个词作个定义。原先在一些奉行“决定论”的历史书中,把脱亚入欧或者西化现代化这些词的含义,等同于商业化、工业化; 具体表现为所谓的“资产阶级”打败“封建阶级”,并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比如机器设备、枪炮轮船还有书籍人才等等。


但这种定义似乎难以服众,用抽象的阶级斗争模型来简化风起云涌的历史发展,一到微观的历史要素,就开始犯浑。


▲西乡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图源于网络


比如明治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这个人,他到底是“资产阶级”?还是“封建阶级”?算成“半走资”“半复辟”又像是和稀泥。 拿阶级笼统的对应某些具体的人,实在是机械僵硬的做法。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明治维新》音频专辑 ,更多知识专辑可以 访 微信小 程序 “循迹讲堂 ,或者 各大 应用 商店 循迹讲堂 A PP


宏观上看,古代中国的秦制,怎样往西欧的feudal system(封建制度)这个词上靠,都很牵强。


日本虽然有“东亚的英国”之称,但要严谨点看,像战国时代的织田家、武田家专门译成clan(氏族)可能更为合理,而不应强行与欧洲的骑士体系联系。


正如阿隆在《知识分子中的鸦片》中所表达的, 那些天天把“生产关系”“某某阶级”挂在嘴边的学者,不过是把这两个词当作筐,根据现实需要,啥都往里装


▲所谓“历史五断轮”  图源于网络


笔者很反对拿线性的,诸如“历史五段论”一类的车轱辘话套在各个民族的发展路程上。 这叫搅屎棍、马后炮,不是研究历史。


还有另外一种定义,就是“全盘西化”。这个词听上去很豪迈,笔者曾经也很喜欢,但现在看来,不现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意义。


如果从生活方式定义“脱亚入欧”,那此话题可以终结了。 因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彻彻底底接受另一个国家的文化。


比如现在东亚大部分国家的人还是在用筷子吃饭,稻米仍然是主食,拉丁字母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文字。


但也有例外,我们身边有些人在生活方式上确实算是很像老外。但笔者打死也不觉得这些人算是“脱亚入欧”了。


▲图源于网络


现在有个词叫形容一些人叫“小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的“名媛”,天天在朋友圈晒岁月静好,很欧气:从小就在国外长大,鼻梁整的比老外还挺;喷的是爱马仕珍藏香水;背的是LV;吃的是西餐,不用筷子,刀叉都好几种;一张口,什么摩卡,卡普奇诺咖啡的区别;像笔者这种连现磨咖啡都没喝过几回的 土包子 ,真搞不懂她们说的是些啥。


这些生活方式上“全盘西化”了的人,算是“脱亚入欧”了吗?


你稍微问她几句涉及“形而上”事物的问题,会发现她们几乎除了吃喝玩乐脑海里空无一物,甚至在基本道德上都不过关。


问起国际关系来,就只会一句“日本美国干了很多坏事”的人,就算穿的再洋气,再时髦,但还是沐猴而冠,离“脱亚入欧”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物质生活据说快“赶英超美”的亚洲国家的现代化大超市,买着国外产品的“时髦人士”一边享受着西方文明的好处,一边脱口而出美国是二战的罪魁祸首 图源于网络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脱亚入欧”?


笔者拙见,脱亚入欧不在于在具体的物质方面与欧洲趋同,也不在于发明出什么新阶级。 而在于接受欧美人的思想文明,能够在同一频道上跟他们对话。


听上去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接受以及沟通,实则一直到21世纪,东亚人都不能保证做得到。


02
真正的脱亚入欧


日本在学习西方,创造了很多个第一。


日俄战争中的日军是现代第一支击败白种人的东亚军队;二战中的联合舰队在太平洋上打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母对决;“大和”号是世界上存在过的最大的战列舰;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个东亚国家拥有的航母数量达到二战日军航母数量的零头,在整个二战中,日军共装备了接近三十艘航母。

▲瑞鹤和翔鹤号航空母舰 图源于网络


可以说,论生产方式、科学技术; 明智维新后的日本人青出于蓝胜于蓝,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现代工业完美结合,甚至美国人都在工艺细节上难以望其项背。


但这都不叫“脱亚入欧”,甚至连脱亚入欧的皮毛都算不上。

发轫于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成长于中世纪,成熟于文艺复兴,开枝散叶在近现代的西方文化究竟是上帝给人类的怎样一份礼物?


这份礼物就是欧美文化定义了什么是人。


真正的人,不会像南美的雨林中的居民一样同类相食,或者像非洲原住民部落一样,每天裹个遮羞布提根杆子满世界追狒狒吃。


早在古典时代,希腊罗马人就知道: 美德即知识,人之所以为万物的灵长,便在于使用各种手段技术改善自己的生活,科学与思辨的种子就在那欧洲生根发芽。


真正的人,不会像走到哪都向老爷轻轻一跪的帝国顺民,猪狗这类的畜生都知道要保持繁殖力,而在无数人梦中的天朝上国,无数男人为了五斗米,可以割去自己的男根,争先恐后向皇权献媚。


反观许多人口中“黑暗”的中世纪,却有“除了上帝之外,不要向任何人下跪”的习惯,欧洲没有东方这样的君主威权,因为每个欧洲人都知道,尘世的权威终将烟消云散,只有上帝之城是永恒的, “人,不可不问一己良知,当你面对上帝,你不可推说迫于无奈,不可推说当时只是权宜之计(天国王朝)”。


▲弗朗兹·夏维尔·温特哈特的油画作品《 十日谈 图源于网络


真正的人,不会压迫女性裹小脚,树贞洁牌坊,当《水浒传》的作者变着花样编着黄暴淫妇故事,并把杀人放火求招安的张献忠式匪帮举动歌颂成忠孝节义的典型时;大陆的另一端正经历文艺复兴,《十日谈》的作者却不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把滥杀无辜看作义举,反而以幽默的笔法描述了男女偷情的种种趣事;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也没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变态心理,反倒这样歌颂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如此看来, 日本明治维新后,离所谓的“脱亚入欧”还很远很远 。西方科技成果的扩散带来的并非是“入欧”。


说来也很讽刺,几百年前的切支丹武士们,手持的是“虎彻”一类的本土产打刀,身上穿的是当世具足之类的本土制作的板扎护甲,却不妨碍他们像一个真正的西欧基督徒一样,直面德川政府的暴政,保护传教士,义无反顾地殉教。


▲遭遇日军虐杀的澳洲护士团 图源于网络


然而几百年之后的日军,手里拿着的是洋枪洋炮,身上穿着的是欧式的制服,却可以做出与“文明开化”完全不沾边的事: 在邦加岛, 日军用机枪扫射澳新军团的女护士, 杀老弱妇孺,算哪门子的文明开化?


在中途岛,前方打得你死我活,而后方大和号上,官员们照样有吃有喝,把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当海上宾馆, 官僚主义盛行,算哪门子的文明开化?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二战那些事儿》音频专辑 ,更多知识专辑可以 访 微信小 程序 “循迹讲堂 ,或者 各大 应用 商店 循迹讲堂 A PP


在冲绳岛,无数知识分子,装了一肚子洋墨水,照样开着飞机撞军舰,里头甚至还有几个左翼基督徒,在他们的遗书中,完全认识不到自己作肉弹实际上已经违反了基督教不可自残自杀的教义。


而两百年前的切支丹大名,连切腹都不敢,要请人斩首。 小西行长、高山右近泉下有知,看到这些同道后浪们这么有“精神”,估计会气的棺材板都压不住,开化,哪门子的开化?

▲广泛流传的黑人“牧师”的演讲 图源于网络


笔者曾看过一个黑人牧师(身份存疑)声嘶力竭地呼号:“你可以训练他,你可以把一个黑人训练成一个物理学家,你可以把他训练成一个天体物理学家,你可以把他训练成一个律师,但你再怎么训练他,他就是不理解这个世界,他不理解。我告诉你们,在理解世界的方面,一个连环杀人犯或一个被关在监狱的小毛贼跟一个黑人医生一点区别都没有!”


这话放在其他民族上面也是同理,纵使二战时日本掌握的尖端科技再多,还是谈不上在世界观上接纳真正的文明。


若问日本什么时候真正脱亚入欧了?笔者认为, 是后人喊出“大和必须死,日本才能活”的时候;是平成青年笑嘲,“让人民为它去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的时候;是日本的动漫游戏不再继续沉迷于自己的历史,而是用“日本的语言,讲世界的故事”,制作出世界历史为背景,欧美人为主角的作品的时候。


到这时,日本才算是理解了欧美文化的真谛。


只是这份觉悟来得太晚太晚,所谓的那么多个“第一”,有意义吗?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日俄战争》音频专辑 ,更多知识专辑可以 访 微信小 程序 “循迹讲堂 ,或者 各大 应用 商店 循迹讲堂 A PP


在日俄战争中,争夺203高地是战争史上死伤率最高的阵地之一,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一将成名万骨枯”;大和战列舰,“ 没人说得清战舰厚厚的钢板,有多少是靠着东北老百姓卖儿女的钱凑出来的,也没人说得清战舰上高耸的雷达天线,有多少是来自日本娼妓的卖身钱…… ”;不少日本王牌飞行员死的心不甘情不愿,比如明明不想死,却被逼着做肉弹第一人的关行男,还有技术一流,却因为军部的疏忽,在运输机上被美军击杀的西泽广义。


▲关行男 图源于网络


在白山黑水中,在大洋碧波下长眠的无数日本青年的尸骨,说明了“脱亚入欧”一词是多么得血腥可怕。


这个词绝不是现代的小资静好人士,或者奉行决定论的腐儒所能理解的。对于落后民族来说,跨过语言的障碍后虽可以了解西方,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有时,一个民族为觉悟所付出的学费,是用无数人的鲜血换来的!


03
用自己的语言,讲世界的故事


最近在一些高校的外语学院,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横幅“用世界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笔者对这话很不以为然。


在《圣经》中,有一个著名的巴别塔的故事:最开始人类之间是没有语言的差别的。但神为防止人们修建通天塔,将人们的语言弄乱。从此之后人与人的沟通就不便利了。


尼德兰·布鲁盖尔 《巴 别塔》油画 图源于网


笔者最开始学习翻译时,曾经有过一种想法: 各文明之所以冲突不断,是因为语言的隔阂造成误解。如果能有好的译者能够引进欧美的先进文化,那所谓“入欧”则指日可待。 现在想来,还是太天真了。


难道欧亚之间只是语言不通造成了误会吗?


不是的。二战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是不懂外语,至少从表面上说,他们将欧美吃得很透,了解也不少。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无论是硬的生产方式,还是软的技术文化,都是向西方看齐的。甚至西方思想,不少神风敢死队员都是大学生,会几国语言的人不在少数,黑格尔康德之类的学者的书也没少读。


但, 他们只是“了解”西方,并没有“接纳”西方。


西方讲规则; 日本人知道,但却将其视为迂腐,更青睐的是东方传统的 “兵不厌诈”。 西方讲人道,日本人理解,但绝不接受,认为这是妇人之仁;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日本人听说,嗤之以鼻,皇权下的集体主义更对日本人胃口。


不是交流得少导致冲突。有几句话用在这儿可能很合适: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话不投机半句多。


▲“美国是个人主义国家,一盘散沙,很好打。”——《男人们的大和》图源于网络


对某些人来说, 你说得再信达雅,他照样按他狭隘的世界观去理解,经过一番毒理思考后,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美国是个人主义国家,很好打!

知识买不来觉悟,了解的加深带来的并不是理解。重点不是在“学习”西方器物制度乃至思想,而是“接纳”西方乃至“拥抱”环球。


所谓的“巴别塔难题”,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再好的翻译,也叫不醒装睡的人, 一些人不懂得理解这个世界,当接触西方后,在物质上与西方看齐,精神上却贫瘠不堪,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世界带来浩劫。


我曾经听说过一句比较偏激但又不能算错的话: 全球化的坏处就是让其德行不配拥有西方技术的民族拥有了西方技术。


▲2020年6月18日,美国波特兰市“示威者”把华盛顿雕像拉倒 图源于网络


欧美文化这份厚礼,甚至欧美人群中,不少人都不知道怎样去珍藏,更不配去享受,看今天的欧美“后浪”们,颠倒黑白,将先贤的遗产胡乱糟蹋,征服大洋的哥伦布在他们的嘴里成了种族屠杀者;建立灯塔之国的华盛顿成了奴隶贩子;打败法西斯的丘吉尔成了种族主义者。


反倒是那些扭曲真谛,手上血迹斑斑的刽子手们成了他们眼中的英雄。


而东亚的民族,现在又有多少人真正达到了 “脱亚入欧”的标准呢?


先说积极的吧,真正的脱亚入欧者,不会因语言的隔阂而与欧美人产生冲突。也就是说, 一切尽在不言中,各地域差别造成的文化形式上的不同,不影响对普世的精神的追寻。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部电影——《盛夏的猎户座》。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一艘名为伊-77的日本潜艇前往太平洋猎杀美军船队,伊-77的船长有个做音乐教师的女友。


▲电影《盛夏的猎户座》剧照


在出发前,女友作了一首有关猎户座的曲谱给了船长作护身符,船长发誓不会让这首独一无二的曲子沉入海底。太平洋上,他们与一艘美国驱逐舰相遇了。驱逐舰的舰长对日本海军的暴行十分愤恨。


盛夏时节,太平洋上最亮的星座便是猎户座,在仰望满天星辰时,驱逐舰舰长和手下便有了开头那番对话。


然而美军舰长没想到的是,日本水兵也仰望着同样的一片星云。驱逐舰和潜艇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那曲谱偶然落到了美国舰长的手里,原本势不两立的两队人关系在此有了转折。


电影 《盛夏 的猎户座》剧照


再之后,美国兵监听水下动静时, 听到了日本水兵用口琴吹奏猎户座的曲子,美国舰长对日本人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电影的最后,伊-77被深水炸弹弄得七荤八素不得已浮上水面,美军驱逐舰也吃了一颗鱼雷。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时,传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日本人这边已经杀红眼了,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但美军那边用灯光发来消息:“ 这里看得到仲夏的猎户座,猎户座啊,请指引我所爱的人,让他寻着回家的路。 ”这正是日本潜艇船长的女友写在曲谱下面的话。


原本杀气腾腾的日本水兵此刻也抬头仰望起明亮的猎户座,方才还想挟持船长,驾驶潜艇冲向美军驱逐舰自爆的特攻队员,此刻也放下了手枪,泣不成声。


这个故事表达了哪怕是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也能找到共鸣,也能做出符合人道尊严的事。


对比日美两国在战后制作的一些影视作品,也可以发现两国人已经有默契地达成了共识,会发现他们的思想有时不谋而合。


电影 《永远的0》剧照


比如在日本电影《永远的0》中,日本零式战机飞行员宫部久藏就对妻子这么说:“我一定会回来的,即使断了胳膊,少了腿,也一定会回来的。即使在战争中死去,我也会再投生回来。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


无独有偶,美国电影《珍珠港》主题曲《There You’ll Be》中,歌词也是这么说的“In my dreams I’ll always see you soar above sky. In my heart there’ll always be a plcae for you ,for all my life.(在我的梦里我总是看见你架着飞机直冲云霄,在我的心里,永远都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04
除了文化相融,还有冰释前嫌的民间交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