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廉政模范的故事,说的就是当时有一个叫做张昶的大官,他的官位非常高,并且还担任着朝廷参与政事的这种职务。绝对是官位最高的一个文官了。并且朱元璋非常的信任,这个叫做张昶的大官。在明朝刚刚建立国家的时候,很多国家的制度的起草,大部分都是这个人制定的。
张昶是如何加入到朱元璋集团的?
张昶原本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可是却被皇帝赋予了一个神圣的使命,那就是采取怀柔政策,招降各地的起义军,而张昶则是被元顺帝十分欣赏的人才,派到了此时最强大的起义军吴国(史称西吴,朱元璋建立)。
兵荒马乱的元朝,一路上带着东西十分不安全,于是张昶想到用棺材一路护着自己来到金陵,而朱元璋见到张昶来的方法,十分欣赏他的智慧,此时朱元璋刚刚建立自己的政权,想要巩固自己的政权,于是考虑制定为自己所用的法律,朱元璋知道张昶的来意,与他交谈,在交谈过程中,朱元璋知道张昶的能力,认为张昶“智识明敏,熟于前代典故”,很适合自己心目中急需的人才,所以强迫张昶留下来,张昶招降不成反被招降。
在朱元璋营帐下不缺猛将、谋士等人,但是熟知法典的人才根本没有,张昶被朱元璋授予参知政事,帮助朱元璋创建国家制度。
张昶被留了下来,没有办法只好为朱元璋办事,张昶表现得十分抢眼,他“凡国家制度,多出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这样的办事能力,让朱元璋很器重他。
不仅如此,表面上的张昶十分真诚,但内心却十分有心计,为此他费尽心思与朱元璋的大臣们交好,尤其是大臣杨宪、胡惟庸等人,关系十分要好。表面上张昶已经融入朱元璋的阵营中,可实际上,张昶却始终惦记元朝,而两件事也让他暴露出破绽,从而被朱元璋怀疑。
这个深受老朱信任又官居高位的人,却有着一个非常特别的爱好,那就是这个人从来都不穿新的衣服,如果衣服破了补补再穿,从来都没有穿过新的衣服。并且他从来都没有接受过,皇帝赏他的钱财。这种人放在现在的话,那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清正廉明的清官了,而当时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对于这个人肯定也是这种想法,朱元璋甚至还当着很多人的面说,张昶可以说是清官的领头人,从那以后对于他就更加的重用和信任了。
张昶在朱元璋手下时,仍认为元朝实力尚在,并且元大都还没有被攻破,总是窃窃私语到:“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在明朝军事上一定的成功之后,张昶想出一个办法腐蚀朱元璋集团内部,他让人上书朱元璋,劝朱元璋应该及时享乐,而朱元璋心中很是不爽,于是与刘伯温交谈时,将此事说与刘伯温,并对刘伯温说到:“是欲为赵高也。”刘伯温思考过后说到:“诚如圣见,必有使之者亡。”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话,其实有一定程度上认为刘伯温是嫉妒张昶,非常看重张昶的朱元璋选择将奏折烧掉,也并没有采纳张昶的建议。
之后,朱元璋在制定自己国家制度的时候,结合历史上的朝代特点,考虑是用轻刑法还是重刑法,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心中十分偏向于轻刑,但此时的张昶却劝朱元璋用重刑法。史书对此事是这样记载的:
劝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欲上失人心,阴为元计。
张昶表面上是在给朱元璋效力,实际上却是在暗地里坑害老朱,让他用严峻的刑罚失去百姓的心,让他贪图享乐,不要去想什么一统天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