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猜猜他是哪个戏精?线索就在标题里哦。
——从标题判断,本文就是一则广告——
“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
上周五是我开学第一天上课。走进教室,电脑上打开点名表,座中居然只有 4 个人是选了课的。我知道肯定会少,只是没想到这么少……
其余几位多数是来旁听,也就是吃瓜的。有一位说是想见见活的
过气网红
长啥样。还有一位课到一半,突然举手,满脸绯红站起来:“老师,我发现走错教室了。”
这课就是听着高大上的《人文传统》,分上、下,副课题分别是《史前至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至现代》。
追根溯源,这课是货真价实的
无中生有
:上学年搞所谓本科教改,革了精读、泛读几十年的老命,但课不能不上吧,于是
雨后春笋
了很多名称悦耳的新课。
《人文传统》第一学期还有三四十人报,第二学期立刻缩水至 7 人,教务处设定的开课人数下限是 5 人。
我反躬自省,八成是口碑太差,牌子做坍:每周两节课,要读完 1100 页,教员朱某除了刁钻古怪地
督促
和尖酸刻薄地
督促
之外,啥都不会……
好吧,最终是一整年勉勉强强读了 500 页不到。教室里往往大眼瞪小眼,几位学生——我真的很感激是她们而不是梁静茹
陪我到最后
——在我无可奈何的眼光里,打开似曾相识的在线词典网页(天呐,我瞥见还有用“有道”的!请问,这跟在 Morton's 吃开封菜有啥区别?),
当堂
开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
式的预习。
◎ 看来是中央决定了!
我很早就撰文指出
,高等教育的
主要矛盾
是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同缓慢的学分获取之间的矛盾。大学
生选课莫不以“四好”为导向:老师
好
人、上课
好
混、考试
好
过、一学期
好
嗨森。
提高姿势水平沦落为获取学分的手段,这是本末倒置吗?
这,至少,是现实,残
酷地横亘在每一位对知识传递抱有哪怕一丝
幻想
的教师和学生面前,已然不知道几多春秋矣。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把握历史行程,谈何容易?那复杂程度,比股票 K 线图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所以,
看到某大学敦请了一位名动江湖的教师代表在今秋新生开学典礼上振振有辞,我真的是为他们
捉急
啊:
不久前,我去湖南长沙做一个讲座,讲座结束后,一位朋友开车送我去机场,我们很远就看到了漂亮的长沙机场,我随口说了一句:这个机场比纽约的机场好多了。
这位朋友不相信,他问:真的? 我说真的。他问:是不是我们的机场外面比人家好,里面不如人家。我说,里面也比纽约机场好。他还是不信,问我:是不是我们的硬件比人家好,软件不如人家,我说不,软件也比人家好。
对于了解美国的人,中国在基础设施等许多方面超越美国
是一个常识判断,不需要论证的
,但我们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不敢相信中国可以比美国做得更好,甚至好很多。
我一句话不说也不好。
但你一定要问我:
资瓷不资瓷?
我就要很明确地反问你:纽约空港一年客货吞吐量多少?长沙又是多少?这好坏岂是潦潦草草就能比得的?贸然下这种不加论证的判断,还美其名曰“常识”、“不需要论证”,
造个大新闻
,先把人家
批判一番
!说好的
基本法
呢?
教育的基本法并不需要
几百个教授一致通过
,简简单单就四个字:实事求是。非经论证之考验无以称常识,非经质疑之逼问无以称论证。
连德云社都不敢像上边这位光荣的代表那样想当然,张口就来。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恰恰因为缺乏常识,放弃论证,盲从威权,互相戕害,付出了
罄竹难书
其惨重的代价,而且未来貌似也无法完全保证不再付出这种代价。
既失望于所谓大学,我如今更坚信,
真材实料
的英语人文教育,应在大学之外、大学之后,面向那些超脱“绩点”、“考级”等功利趣味而对外面的世界、曩昔的岁月有
知性
追求的学习者。他们会在夜阑人静时,翻开厚重的《人文传统》,只为自己躁动的
灵魂
有个安稳处。
大概,凡生而为人者,一旦满足食色的基本需求,总难免对身处的这个世界有几分好奇。用著名的北大门卫小哥哲学三问来概括,就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能回答这三个问题(当然,答案是开放的),我们内心不断
畏缩
的安全感就能稍增几分,因为答案是对急剧变化的生存环境加以确定,
确定性
带来
安全感
。答案也并不遥远,就在作为生存环境的社会之中,虽说逼着我们思考这三个问题的也还是这个“社会”。
那概论性质的《人文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从时间维度上,对社会作一遍勾勒。社会是人之一切创造——无论善恶良劣、有益无用——的汇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文修出的正果。
至于概论的必要性,朱熹在《总论为学之方》里就说过:
为学须先立得个大
腔当
了,却旋去里面修治
壁落
教绵密。
今人多是未曾知得个大规模,先去修治得一间半房,所以不济事。
具体到“修治壁落教绵密”,可选牛津大学出版社那数百本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中深感兴趣的当抓手。重光会此前课程已深入其中 The Roman Empire 和 The Bible 两册。
《人文传统》则是“先立得个大腔当了”,搭框架,划范围,建纲立目,赋予我们的知识视野以确定性,不至于在
信息泛滥
的大时代感到身似飘萍,无所适从,更让我们的常识有
血肉
,论证有
基础
。打个比方,就是助我们活成一部 walking mini-encyclopaedia——不是要在建国以后成精,
完全没有任何这个意思
。
《人文传统》固不是无懈可击地完美,有模棱两可含混处,有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处,但在英语专业的视野里,国内确实很难找出更好的替代品。所以,这套书刚引进时,我就写了公号推而广之
(详见
《新年荐书:给你一副世界文明的骨架》
)
,据说很多读者都买了,有的还是亚马逊抄底购入的——
这是缀好滴!
引进此书的外研社也邀请我去北京讲过一两次,还录了像
(详见
《文冤阁大学士谈阅读(内附视频资源)》
)
,谈谈怎么学习这套书。很惭愧,我虽然想学好、用好、教好《人文传统》,但无论在自己本职单位的课堂里,还是兼职单位的会议室里,至少在“教”这方面,
挫败感
都很强烈。
会议室那次,还是
义务工
,教一位老学长读高中的儿子,顺便邀请了他那时的女友,外带几位靡不有初的网友。结果,一位称太难,心理承受不了我给的压力(看来,我
宗风刚劲
,洵非虚传也!),早早打了退堂鼓,余者慢慢也沦入大眼瞪小眼,当堂作预习的惨淡境地。这倒让我明白了《西游记》结尾处佛祖讲的那个道理:
不多时,到于山门之外,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换经来的?”三藏点头称谢。众金刚也不阻挡,让他进去,直至大雄殿前。
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
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得来轻易,谁会珍惜?这是人性。教育也无例外,无非遭受的
道德绑架
比宗教略少些罢了。
所以,重光会博学笃志的青年同仁
发愿
要把《人文传统》打造成一门优秀的高级英语人文课程时,我对他们只有一个祝福:
惟愿善教者得遇乐学者。
◎ 关注“重光会”微信公号这个“空空如也”的大宝藏,找到什么就看你本事啦!
希望他们崛起于我一败涂地、不了了之的那两副烂摊子上。
也希望每一位认真研读《人文传统》的学友们,最终掌握的不止是当半个海外(主要是欧美)导游的知识储备,更要深思如何让自己融入传统,让传统把自己带向 high level 。
譬如去伦敦旅游,别光想着买 Burberry 和 The Body Shop 刷哪家银行的信用卡好(好吧,这种 low 事只有我干)。
站在泰晤士河边远眺当年并没给炸上天的国会大厦时,要记得这个西半球北部的蕞尔岛国曾经并且依然多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中国人
的生活方式与
一部分中国人
的阅读方式与
一小部分中国人
的思考方式。
进了大英博物馆,也毫不感到
excited
,“
我见得太多啦
”,只想跟馆长
谈笑风扔
!
至于我个人,下一步计划是在《人文传统》这三册书里多摘取一些例句,为词典做一些
微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课程报名】
如果你碰巧对重光会旷日持久的《人文传统》课程有兴趣,欢迎点击文末左下角
“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