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上直接以“傻”闻名的皇帝,恐怕晋惠帝司马衷是其中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了。
一个“
百姓没饭吃怎么不吃肉粥
”的故事,就已经让人耻笑了千年。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晋书·惠帝纪》)
然后,再摊上个矮挫丑的彪悍老婆,更觉得窝囊废物,简直窝囊废物透顶!
大概,也就那个三寸丁武大郎能跟他有得一拼了吧。(点开
金瓶梅专栏
看武大郎潘金莲)
问题是,这个傻子的爸爸可不傻啊!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了晋王朝,灭掉了东吴,开创了“太康盛世”。史书评价他“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晋书》)。
那怎么在立嗣的问题上,他就糊涂了呢?
不但如此,还给他娶了个悍妇做老婆,这又是什么操作?
贾南风,开始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太子妃,后成为皇后。此人忘恩负义,善妒而且异常凶悍,争权杀了外戚杨骏,还废掉了曾有恩于她的杨太后。宗室司马亮、司马玮,连太子司马遹,都遭到了她的毒手,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
而太子的无辜被废被杀,则是整个西晋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失去了合法继承人的西晋王朝,
一下子撩起了藩王们角逐至尊的野心。
“八王之乱”由此扩大到全国混战的地步,西晋王朝迅速衰亡......
英明爸爸,傻儿子,凶蛮儿媳
,这种组合是不是很让人匪夷所思?
显然,这个主要责任归爸爸。
比如,写了《历代通俗演义》的蔡东藩就直接怼了:明个屁!晋武帝就是瞎了。
“武帝既知太子不聪,复恨贾妃之奇悍,废之锢之,何必多疑,乃被欺于狡吏而不之知,牵情于皇孙而不之断,受朦于宫帟而不之觉,卒至一误再误,身死而天下乱,名为开国,实是覆宗,王之不明,宁足福哉?”(蔡东藩《两晋演义》)
这是典型的上帝视角。
前文我们提到晋武帝因为改革失败,后期
走上了奢侈享乐的道路
(
参看前文
)。
早年的雄心壮志耗没了,剩下的就只是想安逸过日子。
那就怎么愉悦怎么来吧,那些糟心的事情不去想也罢。
这种心态,颇有些像北宋末期的徽宗皇帝和明朝晚期的万历皇帝。
都是聪明绝顶的人,都不想好好干皇帝了,最后都把王朝给桶了个大窟窿。
而要废太子,贬太子妃,这些都是需要贯彻
巨大的心志和手段
去推动
的。
可不像后世明清那样。事实上,就算是在明清,这都是不是很容易的事。
先说废太子吧。你说这个太子是个傻子,可是当时也没有智商鉴定不是吗?
何况太子也只是“不聪”,可能智商是低了点,性格是软了点。
但要说他是个傻子、智障,可能当时的满朝文武,大都也不会赞同。
有一件事能充分证明他是能分得清忠臣奸臣的。
八王之乱时,朝廷军队被打败,战场上晋惠帝也受了伤。
这时候大臣嵇绍挡在了他前面,结果被乱兵拉去杀掉了。
晋惠帝求情不成,但也很固执的不让人洗掉衣服上血渍。
他说:这上面有忠臣之血,不要洗掉它。
“乘舆败绩于荡阴,帝伤颊,中三矢,百官侍御皆散。嵇绍朝服,下马登辇,以身卫帝,兵人引绍于辕中斫之。帝曰:‘忠臣也,勿杀!’对曰:‘奉太弟令,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杀绍。血溅帝衣......右欲浣帝衣。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
再回顾他那个“
何不食肉糜
”的典故。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只能说明他不谙世俗而已。
性质和现代人不认识水稻一样,属于生活常识的匮乏,并不能证明是智商方面的痴傻。
一个皇帝,不知五谷杂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何况这句话出口的时候,当时谁知道是不是一句玩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