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分享丨威廉·阿契尔:剧作家为什么要在意他的观众?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学术丨陈稳:剧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沉浸式演艺,一台戏如何代言一座城?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聚焦丨中国演艺行业正面临新形态、新景观、新趋势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新时代 · 新面貌 · 新空间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延保全/陈枫:新见元院本演出壁画及其戏曲史料价值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4-10-19 11:39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内容摘要:阳泉市南杨家庄村M15墓葬新发现的元大德十年(1306)院本壁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幅有明确纪年的元代院本演出壁画。壁画中五人依次为副净、装孤、副末、末泥、引戏。元院本与元杂剧相比,演出规模较小,演出形式自由灵活,因此对演出场所要求较低,但更加注重幽默诙谐的喜剧效果;与金院本相比,元院本继承了金院本的演出规模和涂面化妆的方式。该壁画对研究元院本的演出形制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学界注意。


关键词:元院本;戏曲壁画;戏曲史料


2022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阳泉市高新区南杨家庄村西台地,当地人称老坟圪梁(坐标:北纬37°53′52″;东经113°37′54″),清理发掘了29座墓葬,其中M15保存最为完整。笔者于2023年2月24日对该墓进行实地考察:墓葬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呈长方形,底部南高北低,南侧为七级台阶,北侧为砖砌封门及拱券式甬道;墓室保存完好,为八角形穹隆顶仿木结构砖室墓,南北长2.46米,东西宽2.48米,高3.00米,分布有五个耳室。墓室底部为砖砌“凹”字形棺床,转角砖砌立柱,之上砖雕普柏枋、斗拱、椽、瓦等仿木建筑构件。侧壁及墓顶均绘制壁画及彩画:西南壁和东南壁分别绘制院本演出图、饲养图等,其余侧壁墨书九宫八卦、九星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等短语。耳室上方分别墨书“次况堂”“序祖堂”“无忧堂”“兴祭堂”“聚孙堂”等堂号。拱眼壁彩绘折枝花卉,穹窿顶东西各彩绘“三足金乌”和“兔子捣药”,其余部位满布彩云及星辰等彩画。东南壁墨书题记:“大德十年八月廿三日泥匠王起宗计小卜士王元马郭觅”;西南壁亦墨书题记:“大德十年岁次丙午月建丁酉八月己亥朔末殉有三日下弦又丁酉”。该墓为我们研究元代的葬制、葬俗及戏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M15西南壁的院本演出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幅有明确纪年的元代院本演出墓葬壁画图(图1)。壁画高1.05米,宽0.89米,上端中部墨书“聚贤堂”,左书“   卦”,右书“天禽坤位”,“天禽”为九星之一,“天禽宜祭祀求福”[1](P236),说明院本壁画在墓葬中具有祭祀功能。而“坤位”则指西南方向,则表明院本演出壁画在墓葬中的位置。左侧墨书题记“大德十年岁次丙午月建丁酉八月己亥朔末殉有三日下弦又丁酉”,可见该院本演出壁画绘于元大德十年(1306)。壁画中五人为院本脚色,分列两排,前三后二。


▲图1  南杨家庄M15院本演出图


前排左起第一人,头戴黑色软巾诨裹,裹头用细线向斜上方缠绕扎作独角式,眉间以黑色粗墨线贯穿,鼻间画八字髯口,身着黑色网布短衫,袒胸露乳,腰系土黄色布带,下穿白色及膝束腿短裤,小腿跣露,足乘白色薄履,两腿分立,右臂垂下藏于袖中,左手腕系白色腕带,拇指和食指置于口中作打唿哨状,此为副净色。面涂墨线、口打唿哨是副净色常见的装扮和动作,《宦门子弟错立身》言“趋抢嘴脸天生会,偏宜抹土搽灰。打一声哨子响半日,一会道牙牙小来来胡为”。[2](P244)《新建勾栏教坊求赞》载:“付净色腆嚣庞,张怪脸,发乔科,掂冷诨,立木形骸与世违。”[3](P1496)副净以夸张的表情动作出乖弄丑,故而其服化方面也表现出滑稽怪诞的特征。


前排中间一人头戴展脚幞头,圆润清秀,眉间点朱砂痣,为女性所扮,身着圆领宽袖白袍,内衣左衽,腰束黄带,足蹬薄底乌靴,藏于袖中的双手执笏板拱于胸前,为装孤色。《太和正音谱》曰:“孤,当场装官者。”[4](P53)装孤从宋代“或添一人装孤”的应场脚色发展至金元时已变为常设脚色,其装扮已趋于统一,多头戴展脚幞头,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革带,手持笏板,因其是装扮官员的“正”色,所以面貌庄严肃穆,《新建勾栏教坊求赞》描述其为“妆孤的貌堂堂雄赳赳口吐虹霓气”[3](P1495)。


前排左起第三人所戴幞头较为特殊,共出六脚,前二为翘脚,中二为朝天牛耳,后二为交脚。其面部为八字眉,蓄三绺髭髯,身着镶黄边圆领墨绿窄袖长袍,肩部缀以黄色补子,腰系白色布带,下着白色长裤,足乘白履,右臂内收,左手执磕瓜举于胸前,此为副末色。在宋金杂剧中,“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宋元戏曲史》言:“发乔者,盖乔作愚谬之态,以供嘲讽;而打诨,则益发挥之以成一笑柄也。”[5](P77)该人物手持磕瓜欲敲击副净之态是副末色打诨的典型动作,也是判定其身份的主要依据。元人李伯瑜《小桃红•磕瓜》言:“木胎毡观要柔和,用最软的皮儿裹。手内无他煞难过,得来呵,普天下好净也应难躲。兀的般砌末,守着个粉脸儿色末,诨广笑声多。”[3](P1222)副末色所扮演的多是社会下层的乡村贫民、市井佃民等,显示出别具特色的舞台形象—动作夸张、衣冠别样、面目丑陋。


后排左起第一人头戴垂脚幞头,身着土黄色圆领窄袖长袍,腰束棕带,足蹬薄底乌靴,左臂下垂,右手执细木杖举于胸前,此为末泥色。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言:“杂剧中末泥为长。”[6](P96)可见末泥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负责戏班的组织和管理,而“细木杖”便是其指挥的道具。王国维先生认为:“末泥色以主张为职,……不亲在搬演之列。”[5](P76)此说值得商榷。作为宋金杂剧五人脚色之首的末泥,不可能脱离实际的“搬演之列”而存在,特别是在小型的戏班中,多一个只负责组织和管理而不参加实际的演出的“悠闲”之人亦不切实际。汤舜民《新建勾栏教坊求赞》言:“末泥色歌喉撒一串珍珠”[3](P1496),可见末泥色以优美的歌喉见长。杨家庄村M15院本壁画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元代末泥色依然活跃于舞台之上,并占有重要地位。


后排左起第二人头戴翘脚幞头,面貌圆润,眉间点朱砂痣,为女性所扮,身着白色圆领窄袖长袍,腰束棕带,足蹬乌靴,双手执黄绢舞于胸前,此为引戏色。“引戏色分付”[6](P96),“分付”在宋元市语里有交付、委托之意,这里大概主要有引导、介绍之意。在演出时,引戏首先出场,通过一定的程序把其它脚色引上来,如元人杜善夫《庄家不识勾栏》中“一个女孩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7](P31),描述的便是引戏色演出的场面,且点明“引戏色”多为女性装扮。王国维先生指出:“然戏头、引戏,实出古舞中之舞头、引舞。”[5](P75)引舞通常是舞蹈演出中舞队的率领者和指挥者,具有高超的舞蹈技艺。从现存元代戏曲文物来看,引戏色多头戴幞头,着圆领窄袖长袍,手执团扇,或直立或扭动腰肢作舞蹈状。但在这里,引戏色则是双手执黄绢形象,而“黄绢”亦见于山西运城市西里庄元墓杂剧壁画引戏色手中,证明此砌末并非孤例,再结合其挥舞的动作来看,亦是引戏色善舞的体现。


阳泉M15元代院本演出壁画,对研究金、元时期院本的演出结构、脚色行当、服饰道具等均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同时,将该壁画与元杂剧演出壁画两相对比,可以勾稽元代“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的不同艺术特征,对还原中国早期戏曲形态的真实样貌具有重要意义。





宋金时期是戏曲形成的重要时期,源远流长的歌舞和滑稽表演以及百戏杂陈的各项伎艺,经过长足的发展之后,在这个时期完成了最后的“合成”。宋杂剧和金院本对元代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界目前对元杂剧的关注较多,但对元院本的研究则稍显不够。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装,又谓之‘五花爨弄’。”[8](P306)元人夏庭芝《青楼集•志》载:“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9](P7)从文献记载来看,有金一代,杂剧、院本“其实一也”,入元后二者开始分化,成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许多元代戏曲演员以会演杂剧和院本为荣。如王实甫《四丞相高宴丽春堂》杂剧中官员李圭就说:“幼年习兵器,都夸咱武艺。也会做院本,也会唱杂剧。”[10](PP326-327)《汉钟离度脱蓝采和》杂剧中蓝采和唱道:“你待着我做杂剧,扮兴亡贪是非……旧么麽院本我须知,论同场本事我般般会。”[11](PP128-129)无名氏《立功勋庆赏端阳》杂剧中李道宗也说:“我幼习弓马兵书,颇会做的院本,攻的杂剧。”[12](P266)由此看出,有元一代,杂剧和院本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因元代戏曲“托体稍卑”,文献史料相对较少,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不便,因此王国维先生感叹“元人院本,今无存者,故其体例如何,全不可考”[5](P137)。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戏曲文物考察工作的推进,许多关于元院本演出的图像资料呈现在我们面前,为进一步探索元院本与元杂剧两种演出形式提供了真实可观的实物资料。


除前文论述的杨家村M15元院本演出壁画外,山西省运城市西里庄元墓壁画也展现了院本演出的场景(图2)。该墓东西两壁壁画应作为整体考量:西壁壁画以演出为主,高0.70米,宽2.10米,上绘五人,左起一人戴黑色无脚幞头,穿橙红色圆领窄袖长衫,束红色板带,手执戏折,似在介绍剧情。戏折右一页楷书“风雪奇”三字,当为所演院本名称,其余各页随意点画;此人身后藏一男童,正探头窥视;第二人戴介帻,三绺胡须,着镶黑边红色圆领窄袖长衫,肩部缀以黑方块,束白布带,着黑筒靴,右手置腹部,左手执磕瓜置胸前,为副末色;第三人居中,戴黑色展脚幞头,穿红色圆领宽袖长袍,红色板带,黑靴,双手持笏,拱于胸前,是为装扮官员的装孤色,从其面目清秀,袍下微露瘦小靴尖看,似为女性装扮;第四人头戴软巾诨裹,穿黑色方格花布衫,系红色布带,蓄八字须,左眼用墨自上而下斜抹一道,袒胸露腹,胸、脐部刺双龙及火焰,身略右倾,右足前迈,左手指向居中一人。从其装扮和表情看,类似专事滑稽逗哏的副净色;第五人梳双髻,穿茶色圆领窄袖衫,束红腰带,衣襟掖起,内系红裙,下露纤细尖足,右手拿一黄绢作表演状,当为引戏色。演员右侧绘一长条桌,上置切开的西瓜等物。东壁壁画以乐队演奏为主,高0.76米,宽2.02米,左边另绘一男童,肩扛一圆头木杖,面对乐队,左手作指点状。左起第二人头戴介帻,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手持细木棒作指挥状,为末泥色。其余四人为乐队伴奏演员,二男二女,所持乐器为琵琶、笛、平圆鼓、拍板等。


▲图2  西里庄元墓院本演出图


西里庄元墓院本演出壁画一经问世,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将其当作“元杂剧”加以研究,认为壁画再现了散佚剧目《风雪奇》演出情况,对此,徐扶明先生提出不同看法:


我又觉得“风雪奇”壁画并不似明应王殿元剧壁画过得硬。细看此图,图中确有一人弹琵琶(虽为背影,但亦可断定),但全图是否画的演出北杂剧,我仍有怀疑。[13]


现在看来,徐先生的考虑很有见地。综合文物图像和文献资料记载来看,西里庄元墓中的演出壁画,应为元院本演出壁画,并非元杂剧演出图像。


此外,山西省芮城永乐宫潘德冲墓石棺元院本线刻,也值得我们注意。该线刻一直被学界当做“元杂剧”演出场景,实际上,线刻中所描绘的内容也为元院本演出的场景(图3)。廖奔先生指出:“其演出形态不类以唱为主的元杂剧演出,而应为滑稽科诨戏,形象仍接近于宋金杂剧文物。故而这一图像表现的是元代院本的演出场景。”[14](P191)潘德冲墓建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石棺成型具体时间不详,但在中统元年前后无疑。该石棺前档绘刻一座二层门楼,下层中间空白,两侧回廊刻女婢与男仆;上层三间,明间较大,次间较小,明间前部设矮栏杆,左右有雕花立柱,后部立屏风,上书文字,部分似为工尺谱,屏风前艺人四人正在演出。左起第一人软巾诨裹,穿窄袖长衫,束带,左手撩掖衣角,小腿跣露,右手拇指与食指置口中作打哨状,眼部斜涂八字形黑线,为夸张滑稽化妆,为副净色;第二人戴展脚幞头,着圆领宽袖长袍,双手执笏拱于胸前,为装孤色;第三人戴露顶尖帽,长衫束带,敞怀露腹,眼部也有滑稽化妆痕迹,左手上举握拳,露出大拇指,肘部悬一筒状物,右手曲置胸前右指,似让人注意其肘上之物,腰间置磕瓜,为副末色;第四人戴卷脚幞头,穿窄袖长衫,系领带,束腰,双手叉于胸前作参拜状,或为引戏色。



▲图3  潘德冲石棺院本线刻图


之所以将杨家庄村M15戏曲壁画、西里庄村元墓戏曲壁画和潘德冲石棺线刻判定为元院本演出图像,是因为以上三种图像所展现的人员配置、脚色形象、演出场景等,均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元人夏庭芝《青楼集•志》载:“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古谓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以末可扑净,如鹘能击禽鸟也;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又谓之‘五花爨弄’。”[9](P7)可以看出,院本的演出主要由五位脚色,即副净、副末、装孤、末泥、引戏。在前文论述的三幅院本图像中,杨家庄村M15元院本演出壁画中的脚色依次为副净、装孤、副末、末泥、引戏;西里庄元墓院本壁画中的脚色依次为末泥、副末、装孤、副净、引戏;潘德冲石棺院本线刻中的脚色依次为副净、装孤、副末、引戏。这些脚色与院本演出所需脚色基本一致。


不仅如此,三种图像所展现的脚色形象也颇有相似之处。图像中的副净色均头戴软巾诨裹,眉间斜抹一道墨色,或作打呼哨状,或作舞蹈状。除潘德冲石棺因线刻无法判定服饰外,杨家庄村M15和西里庄村元墓中的副净色服饰类型和装扮上高度相似,两者均身着黑色方格花布衫,腰系布带,蓄八字须,袒胸露腹;引戏色则均为女性装扮,手执黄绢作表演状,黄绢形状完全一致;副末色均有磕瓜,且身着圆领窄袖长衫,肩部缀以方块,腰束布带,着黑筒靴;装孤色则均头戴展脚幞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袍,双手持笏;末泥色或戴介帻,或戴展脚幞头,均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手持细木棒作指挥状。由此可见,三种图像中脚色形象装扮与元杂剧演员的脚色装扮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在演出场景方面,三种壁画所展现的场景与院本演出特征基本一致。在《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十二出中,末云:“不争你要来我家,我孩儿要招个做杂剧的。”生唱:“……敢一个小哨儿喉咽韵美,我说散嗽咳呵如瓶贮水。”又说:“不嫁做杂剧的,只嫁个做院本的。”生唱:“……趋抢嘴脸天生会,偏宜抹土搽灰。打一声哨子响半日,一会道牙牙小来来胡为。”[2](PP243-244)如前文所言,元代戏曲演员在标榜自身技艺时会说“也会做院本,也会唱杂剧”“颇会做的院本,攻的杂剧”等,综合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院本”和“杂剧”表演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院本”以“做”为主,重在通过滑稽诙谐的肢体动作引人发笑;“杂剧”以“唱”为主,重在妙曼的歌喉和演唱技巧。因此夏庭芝说:“‘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皆可以厚人伦,美风化。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语矣。”[9](P7)以上三种壁画所展现的演出场景,明显是以滑稽调笑为主,与院本演出特征一致。


此外,在三幅元院本演出壁画中,脚色所处位置也彰显了院本演出“滑稽调笑”的内涵。杨家庄村M15院本壁画中,前排位于装孤两侧的脚色分别为副净、副末;西里庄村元墓院本壁画中,位于装孤两侧的脚色分别为副末、副净;潘德冲石棺元院本线刻中,位于装孤两侧的脚色依次为副净、副末。由此可以看出,在元院本演出中,副末与副净往往相伴出现,并位于舞台上显耀位置,在表演过程中副末与副净凭借乖张的动作、诙谐的语言,以及唐代参军戏中苍鹘击参军的动作,制造出滑稽调笑的场面。正如《宋元戏曲史》言:“副净、副末二色,为古剧中最重之脚色,无不可也。”[5](P77)而装孤居于两脚色中间,或是为了方便调节两位脚色之间的矛盾。





在目前所发现的元代戏曲壁画中,山西洪洞县水神庙明应王殿“忠都秀”杂剧壁画,则展现了元杂剧演出的场景(图4)。此画位于殿内南壁东侧,绘于元泰定元年(1324),高4.11米,宽3.11米,上部横额正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上款直书“尧都见爱”,下款直书“泰定元年四月日”。画上绘一戏台,后部设绣花帐额,帐额左方一人掀帐外窥,露出头部,面容姣好,似为女役。前台用方砖铺砌,分站十人,前排五人为演员,后排五人为奏乐艺人,所持乐器有大鼓、笛、拍板等,乐奏艺人中一人有化妆,当亦参加演出。之所以判定该壁画为元杂剧演出壁画,一是壁画中展现的演员阵容符合元杂剧演员数量的要求;二是“忠都秀”艺名的取法与元杂剧中的演员颇为相似,元时演艺高超的演员喜好以“秀”命名,如《青楼集》中即记载的朱帘秀、顺时秀、梁园秀、西夏秀等;三是演员手持的乐器“杖鼓”是元代中期杂剧演出中新增的乐器。此外,忠都秀壁画展现的是在酬谢水神仪式中的演出活动,画工精美,布局严谨,在“土戏亵神”[16]观念的影响下,其展现的应是成熟的元杂剧。启功先生指出:“赵城在元代也不是什么南北交通繁盛的都会,演员的家乡是‘太行’,那么所演的是北剧应该没有疑问。”[15]张勇风认为:“水神庙壁画是元杂剧演出阵容的艺术表现图,该壁画所绘内容与所题文字又与元杂剧‘一人独唱’名角挑班的经营模式紧密吻合。”[16]将杨家庄村M15、西里庄村元墓、潘德冲石棺中元院本演出图像与洪洞县水神庙明应王殿“忠都秀”杂剧壁画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元院本和元杂剧两种艺术形式的异同之处。



▲图4 明应王水神殿元杂剧演出图


在演出阵容方面,元杂剧的演出人数较元院本更多。“忠都秀”元杂剧壁画中展现的杂剧演员共8人(含俫儿),另有3名奏乐艺人。车文明先生据《元刊杂剧三十种》统计,“剧中人物一般在3-8人,最少者2人,最多者12人。而同时在台上表演的人数一般在2-8人,最多者9人,最少者1人”[17];而院本壁画中展现的演员则为4至5人,除西里庄元墓壁画中有4名奏乐艺人外,其余仅有院本演员而无奏乐者。由此可见,音乐在元杂剧中占有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但在以“滑稽调笑”为主旨的元院本中或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在演出形式方面,元杂剧因有众多文人雅士参与剧本创作和杂剧演出,“曲”的地位尤为重要,且以“一人主唱”为显著特征。王国维先生指出:“元剧每折唱者,止限一人,若末,若旦;他色则有白无唱,若唱,则限于楔子中;至四折中之唱者,则非末若旦不可。”[5](P124)“忠都秀”杂剧壁画所绘内容及墨书题记,与元杂剧“一人独唱”的演出形式十分契合;而元院本则以“迻抢嘴脸”“抹土搽灰”“打呼哨”等动作,营造出幽默诙谐的效果,其演出形式重在“演”。


此外,三幅院本壁画虽展现了元院本的演出形式和演员阵容,但未展现其演出场所,大抵是因为元院本因脚色较少,所演内容多为短小精悍、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对演出场所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可以撂地为场,随时搬演。元杂剧则不然,元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本四折”的固定结构,演出中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不同阶段,对演出场所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忠都秀”杂剧壁画中,画上绘有专供演出的戏台,并在戏台后部设绣花帐额区分前后台,这种戏台形制与现存元代戏台十分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元院本的演出与元杂剧相比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但元院本在演出中则基本继承了金院本的艺术特征。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毗邻南杨家庄村的平定县城关镇姜家沟村发掘了一批宋、金墓葬,在M1金墓东壁发现了一幅金代院本演出壁画(图5)。该壁画高0.78米,宽1.12米,画面绘五人,左起第一人软巾混裹,扎带前翘,眉眼间斜抹一道墨痕,身着圆领窄袖长襦,内着红色交领内衣,腰系带,下着长袴、白鞋,右手持细木杖,左手弯曲上指,为末泥色;左起第二人头裹周巾,系黑色额带,两侧翘起,上唇画两撇浓黑胡须,身着圆领窄袖短袍,腰系带,下着长袴、白鞋,右手持皮棒槌,左手向上弯曲,为副末色;左起第三人侧身向前,头戴软禁混裹,眉眼间斜抹一道墨痕,乌嘴,身着窄袖长襦,腰系带,开襟处露出红色内衫,下着长袴,扎绑腿,穿白鞋,为副净色;第四人头展脚幞头,身着红色圆领宽袖长袍,露白色内衣领,腰系黑带,足蹬黑靴,双手持笏于胸前,为装孤色;左起第五人头戴介帻,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露黑色内领,腰系黑带,着黑靴,双手持鼓槌,立于大鼓之后,壁画真实、生动地展现了金院本演出时的场景。[18]


▲图5 平定西关金墓院本演出图


两相比对可以发现,金、元院本的演出人数基本保持在4-5人之间,规模较小,但演出阵容相对固定。在登台演出的脚色中,装孤、副净、副末始终位于演出中心。《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指出:“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6](P96)说明在宋杂剧演出中,装孤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但从目前发现的院本壁画内容来看,在金、元院本演出中,装孤色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脚色。


在化妆方面,金、元院本的化妆均采取涂面化妆的方式。涂面化妆又称“抹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有一击小铜锣,引百余人,或巾裹,或双髻,各着杂色半臂,围肚看带,以黄白粉涂其面,谓之抹跄。”[19](P43)既然“抹跄”是以“黄白粉涂其面”,黄者土也,白者灰也,那么“抹跄”正是当时习称的“搽灰抹土“或“抹土搽灰”,在此基础上再脸上涂以黑道,则是副净或副末的特有化妆。如《庄家不识勾栏》中,副净“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7](P31)在金、元院本演出壁画中,副净、副末均以墨涂面,其余脚色脸部也存在涂面化妆的痕迹,由此可以判断金、元院本脚色的化妆方式具有一脉相传的关系。但在元杂剧演出中,脚色的化妆则有“素面”“花面”之分,所用假髯也有涂饰、粘贴、悬挂等类,又有满髯、露口、三绺等不同样式,与之相比,院本脚色的化妆方式则略显单一。





阳泉地区金、元院本演出壁画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戏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阳泉地区在金代称平定州,属河东北路[20](P56),毗邻河北西路,是金人北上的重要通道。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破汴京,将汴京的大量艺人、工匠等北掳金国。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七“金人求索诸色人”条载:


金人来索御前祗候:方脉医人、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人;露台祗候妓女千人,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等家歌舞宫女数百人。先是权贵家舞伎内人自上即位后皆散出民间,令开封府勒牙婆媒人追寻之。……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瑟、吹笙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21](P583)


金朝对于汴京杂剧艺人的掳掠几乎是毁灭性的,而北掳的这些伎艺人,使得金代院本在宫廷和民间迅速发展起来,在金世宗、章宗时期进入了非常繁荣的时期。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金人押解艺人北上,正是沿着河东路行进。金人李天民《南征录汇》即载:“四月一日,国相退师,分作五起:宝山大王押朱后一起,固新押贡女三千人二起,达贲押工役三千家三起,高庆裔押少主四起,从河东路进发。”[22](P173)在这些押解的人群中,必然有许多汴京的伎艺人,他们在被押解的途中不断逃亡,“逮至燕、云,男十存四,女十存七”。这些逃亡的艺人,广泛流落于河东地区,成为河东地区戏曲艺术传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元代北方戏剧圈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都、河北真定、山东东平、山西平阳等地。阳泉地区南近山西平阳,东与河北真定毗邻,就地缘文化而言,受两大戏剧圈戏剧活动的影响较多,尤其是河北真定地区。据《河朔访古记》载:“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倡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23](P5)可见金元之际,真定人口稠密,商业繁荣,戏剧文化创作活动也十分活跃。《录鬼簿》中记载的真定剧作家就有白朴、尚仲贤、戴善甫等七人,这些剧作家的创作活动以及真定的戏剧演出活动,必然会对与之毗邻的阳泉地区产生较大影响。


阳泉地区现存金元戏曲碑刻,也记载了这一时期民间演剧活动的盛况。如盂县赵氏孤儿藏山祠金大定十二年(1172)《神泉里藏山神庙记》载:“笙镛杂沓,旌旗闪烁,徜徉百舞。”[24](P22)反映了金代阳泉地区民间雩祭时戏剧演出的情景,冯俊杰先生认为“百舞”中包含了队舞、队戏的演出。[25](P360)又如平定县蒲台山元至正十三年(1353)《灵赡王庙碑》载:


四月四日□享庙上,前期一日迎神,六村之众具仪仗,引导幢幡宝盖、旌旗金鼓与散乐社火,层见叠出,名曰“起神”。明日,牲牢、酒醴、香纸,既丰且腆,则吹萧击鼓,优伶奏技。而各社各有社火,或骑或步,或为仙佛,或为鬼神,鱼龙虎豹,喧呼歌叫,如蜡祭之狂。日哺复起,名曰“下神”。神至之处,日夕供祀惟谨,岁以为常。[26](PP127-128)


碑记展现了元代灵赡王庙迎神赛会的盛况,不仅“吹萧击鼓,优伶奏技”,且有散乐、社火等形式的演出,内容丰富,民众趋之若鹜,“喧呼歌叫,如蜡祭之狂”。值得注意的是,碑记所载“散乐”即为院本或杂剧,如《都城纪胜》载:“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6](P95)又如山西洪洞县水神庙明应王殿元泰定元年(1324)杂剧壁画上,即题有“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再如山西万荣县风伯雨师庙八角形元代舞厅顶部题字“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由此可见,金元时期阳泉地区演剧活动在民间极为兴盛,已融入到百姓的民俗生活当中,在民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事死如生”观念的影响下,民众将死者生前追捧的伎乐、戏曲艺术,以砖雕、壁画、线刻等方式转移到坟墓之中,供其死后享用,这也解释了南杨家庄M15元院本演出壁画为何出现于主祭祀的“天禽坤位”之上。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1]邹博,主编. 国学经典文库(册十一 民俗经典)[M]. 北京:线装书局,2011.

[2]钱南扬.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3]隋树森,编. 全元散曲(册下)[M]. 北京:中华书局,1964.

[4]中国戏曲研究院,编.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三)[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6]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M]//孟元老,等. 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隋树森,编. 全元散曲(册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64.

[8]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9]中国戏曲研究院,编.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二)[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0]王季思,主编. 全元戏曲(卷二)[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1]王季思,主编. 全元戏曲(卷七)[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2]王季思,主编. 全元戏曲(卷八)[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3]徐扶明. 关于运城西里庄元墓壁画的一封信[J]. 中华戏曲,1990(总第9辑).

[14]廖奔. 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

[15]启功. 论元代杂剧的装扮问题[J]. 文学遗产增刊,1955(第1辑).

[16]张勇风. 元杂剧“一人独唱”与水神庙元代戏剧壁画新解[J]. 戏剧艺术,2015(3).

[17]车文明. 中国古代戏台规制与传统戏曲演出规模[J]. 戏剧艺术,2011(1).

[18]商彤流,袁盛慧. 山西平定宋、金壁画墓简报[J]. 文物,1996(05).

[19]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卷七)[M]//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0]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册六 宋•辽•金时期)[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21]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李天民. 南征录汇[M]//确庵,耐庵,编. 靖康稗史笺证. 北京:中华书局,2010.

[23]纳新. 河朔访古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91.

[24]刘泽民,总主编. 三晋石刻大全(阳泉市盂县卷)[M]. 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25]冯俊杰. 戏剧与考古[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6]冯俊杰,编著. 山西戏曲碑刻辑考[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作者:延保全(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授)

陈枫(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