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中铁
中国中铁官方账号。践行“三个转变”,勇于跨越、追求卓越。股票代码601390.SH,00390.HK。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交建  ·  破解保坍保强双难题 ·  21 小时前  
中国城市规划  ·  “爱在乡土・情系三农”联合行动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中铁

向“新”而行,实干争先!

中国中铁  · 公众号  · 基建  · 2025-01-05 15:46

正文

站在新年起点,回眸2024

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这一年

我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我们的身影翻越万水千山

那些挑灯攻坚的夜晚

那些贯通山河的瞬间

那些负重前行的坚守

共同汇聚成不平凡的2024

激励着我们在新的一年

不惧险阻、直面挑战

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踔厉奋发、永不止步



发展新质生产力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这一年

中国中铁胸怀“国之大者”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

这个首要任务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传统基建行业转型升级

一台台大国重器大显身手

一套套智能设备赋能添彩

一个个新型版块迸发活力

……

共同在2024年里

奏响向“新”而行的豪迈乐章


大国重器 大显身手


中国中铁立足基建主业

聚焦行业卡脖子难题

发挥工业制造优势

在大国重器研制方面

突破难关、挑战极限

取得了一批亮眼的成果


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掘进突破1000环

10月20日,由中铁隧道局、中铁工业旗下中铁装备联合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盾构机在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顺利掘进至第1000环。崇太长江隧道连接上海市崇明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隧道全长14.25千米,其中盾构段长13.2千米,采取单洞双线设计,是目前世界高铁隧道独头掘进距离最长(11325.5米)、盾构直径最大(15.4米)、过江设计时速最高(350公里/小时)、长江水下最深(89米)的工程。项目建成运营后,将实现高铁穿越长江不减速的壮举。



我国新一代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交付

拥有131米长、相当于45层楼高的“大长腿”;主吊机吊重2000吨,可将1000辆小轿车提升至55层楼高;副钩吊重800吨,可以将海上风电叶片吊高达甲板以上180米……这便是由中铁大桥局和招商工业共同研制的2000吨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大桥海风”号。5月18日,“大桥海风”号在江苏南通交付。目前已建成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中,“大桥海风”拥有最长的桩腿和综合起重能力最强的起重机,多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出口韩国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下线

12月10日,中铁工业旗下中铁装备研制的“中铁1448号”泥水平衡盾构机顺利通过韩国承包商的验收并下线。这台盾构机将用于韩国江陵—猪津铁路1标段项目的建设,它是中国自主研发并出口至韩国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技术团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配备了全新的泥水平衡系统,能够在软硬交错的地质条件下实现稳定、高效的掘进。该设备开挖直径达8.98米,机身长约76米,总重量约为1250吨。同时,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使得盾构机能够自动化操作并精准控制,从而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全球首台!千吨级新能源架桥机“应龙号”成功运用

11月28日,“应龙号”架桥机在中铁二局珠肇高铁江机段JJZQ-8标完成首架,标志着由中铁二局和中铁工业旗下中铁科工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台千吨级新能源架桥机研制成功。该台新设备在千吨级架桥机基础上,配置“增程器+动力电池”动力源系统及其控制策略,首次将新能源技术应用在架桥机上,应用后设备燃油消耗可节省40%。



智慧赋能 提质增效


中国中铁积极加强新技术

在建筑、矿业等传统领域的

推广应用

大力推动传统行业

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

用科技赋能践行

“效益提升 价值创造”理念


“未来工厂”长啥样?在西成高铁遇见新质生产力

中铁一局西成高铁智能预制构件厂是全国建厂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兼容生产产品种类最多、产能最大的智能化预制厂,实现了预制生产、温控蒸养、自动脱模、机器人码垛、成品养护等全过程智能化生产功能。此外,中铁一局西成高铁制枕厂承担西成高铁甘肃段183.2公里的全部轨枕生产任务,由于广泛应用了智能化系统设备,7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仅需10名作业人员,一天就能生产1600根标准的高铁双块式轨枕,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打造智能化矿山“新样板”

“4台环境监测电子显示屏幕设备装置,能够实时监测矿山生产、生活湿度、温度、PM2.5等信息数据” “‘钼宝1号’巡检机器人成为‘新同事’,可在夜间及暴雨等极端天气下,代替工作人员对坝面进行快速巡检”……走进中铁资源旗下鹿鸣矿业,智能装备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融入矿产高质量发展全领域、全过程。近年来,鹿鸣矿业坚持科技赋能,先后完成爆破优化与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数字化矿山技术研究等78项科研项目和178项技术改造;研发尾矿库多功能两栖平台、尾矿库坝面巡检机器人“钼宝1号”、皮带巡检机器人,建成矿山数据中心、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数字采矿软件平台,实现矿区5G网络全覆盖;拥有专利116项,发表科技论文197篇。鹿鸣矿业也被黑龙江省评定为省级技术中心,并成功入选为自然资源部智能化矿山贯标试点单位,跑出了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加速度”。



智能装备助力“千年大计”

中铁建工集团在雄忻高铁雄安城际站的建设过程中,运用了站房智能建造机、模板工厂、钢结构维护机器人、钢结构焊接机器人、钢结构激光除锈仪、室内抹灰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室内打磨挖空机器人、整平机器人、抹光机器人、站台智能建造台车等大量的智能化设备,让施工更加高效安全,成为全线的亮点,吸引了行业主管部门、业主单位、科研单位等200余人赴现场集中观摩学习。



数字地勘系统开启工程地质勘察“数智”时代

中铁二院作为国内特大型工程综合勘察设计企业,始终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利用地理信息、三维建模、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自主研发,建立了集中式采集、存储、处理和发送服务的地质数据中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含勘察、设计、施工、运维、抢险、管理等应用场景的功能平台,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全生命周期地质勘察数据“一体化”运用和管理,打开了地质数据应用更加宽广的天地。



第二曲线 “新兴”向荣


中国中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不断拓展新兴领域

打造了“中铁高速”

“中铁文保”“中铁水务”等靓丽名片

“第二曲线”发展澎湃向前


走中铁高速 看城乡发展 品美丽中国

作为中国中铁高速公路板块投资、建设、运营的专业化公司,中铁交通规划建设运营高速公路近8000公里,通过科技赋能、交旅融合等创新模式,着力打造最具特色的“中铁高速”品牌,持续为交通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赋能添彩。



立足“专精特新”,擦亮“中铁文保”特色品牌

在中国中铁的大家庭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深耕岩土地质工程专业,“跨界”进入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域,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乐山大佛、楼兰古城……从文物核心本体保护到文化遗产的综合性保护,他们攻克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殊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协调匹配等诸多难题,为民族文化自信贡献着来自中铁文保的科技力量。40年来,中铁文保在钻研探索中完成了600余项工程案例、10余项以科技部课题为代表的重点文物保护课题,获得科技奖励10余项、授权专利40项,建立了“五位一体”科技创新平台。



中铁水务按下智慧加速键

作为业务范围涵盖城乡供水、城镇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污泥处置、水务环保、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的企业,中国铁工投资在宁夏银川投资建设了供水智慧水务运行平台,涉及35套管理系统,包括智慧生产、智慧管网、智慧客服、智慧管控四大业务体系,形成了“取水—输水—制水—供水—客服”全业务链智慧管理系统。同时还开发了一套组合管理系统,由11个功能模块、1个手机APP端以及1个微信公众号端组成,为客户提供生产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全方位监管。



向“新”而行,砥砺奋进

中国中铁将

继续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努力拓展新兴业务领域

坚持不懈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力推动传统基建行业转型升级

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贡献中铁智慧和中铁力量



END


执行主编丨李元、沈苏
责任编辑丨邵军体、赵倩(八局)
内容来源丨股份公司党建工作部

中国中铁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