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铁建
中国铁建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始终致力于引领全球建设的发展,缔造人类梦想的奇迹。大时代、真情意、诚品行,中国铁建在此与您“微”沟通! 关注中国铁建,感知善建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工国际  ·  保持战略定力 ... ·  13 小时前  
中国城市规划  ·  行业动态 | ... ·  3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规划年会征文 | 2025开工大吉,论文写起来! ·  4 天前  
中国交建  ·  “端对端”保供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铁建

改革微观察丨中铁十一局:智能建造赋能 向新向智向优

中国铁建  · 公众号  · 基建  · 2025-01-04 17:22

正文

开栏的话

2024年以来,中国铁建全系统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聚焦改革重点难点,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中国铁建微信公众号推出《改革微观察》专题栏目,深度挖掘相关单位改革发展、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鲜活经验和典型做法,供全系统学习借鉴。今天,一起来看中铁十一局如何坚持智能建造赋能,积极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铁十一局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大力推动智能建造发展,从关键装备、生产管控、科技创新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含智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澎湃动能 高端装备向新而变



从我国首座跨海高铁矮塔斜拉桥——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到目前国内“分体始发+暗挖空推”掘进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再到世界最长、直径最大的海底高铁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高铁隧道,一座座超级工程顺利推进的背后是一个个“超级装备”。

“昆仑号”在福厦高铁投入使用

全球首台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昆仑号”是中铁十一局研制的超级装备的典型代表。其具备环境自动感知、场景虚拟构建和隧道自动驾驶及防撞、防倾覆、运行及施工安全监控等功能,落梁精度高,可适应多种高铁箱梁的运输和架设,获评“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入围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首批优秀成果,模型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全国首创的本临两线机组在渝厦高铁重庆东至潜江段完成全线铺轨

“BLCP500型本邻两线智能长轨铺设机组在完成左线铺设后,通过导向装置转到右线作业,将500米长轨铺设在右线股道上,从而实现‘走单线铺双线’。”中铁十一局在国内首创智能双线长钢轨铺设机组,自动计算横向拨轨量、竖向伸缩量,实现本线和邻线长钢轨同步铺设,工效提升40%,填补了我国高铁智能化跨线铺轨技术的空白。

“定海号”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

“定海号”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长约135米、重4350吨、直径14.57米,面临下穿公路、海堤、码头和航道等多项风险源,目前正在金塘海底进行穿海施工。该隧道盾构施工有“四高、三大、两复杂”特点,即“高强度、高水压、高精度、高风险”“开挖直径大、对接难度大、岩土差异大”“不良地层复杂、水下地貌复杂”。为应对复杂海底工况,该盾构机搭载了国际先进且自主研发的第六代智慧盾构系统,并集成引入超前地质预报、盾体双层壳体、管片浮动监测和壁后注浆扫描等12项尖端科技,为世界级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昆仑号、本临两线智能机组、定海号是中铁十一局推进关键装备智能化的一个缩影。中铁十一局还成功研发智能悬灌造桥机、多种型号节段拼装造桥机、36米大跨度伸缩式移动栈桥、钢构件自动化生产线等系列装备,极大提升了智能建造水平。
提升质效 生产管控向智而行



根据建筑行业特点,成功建设智能指挥管理系统,覆盖视频监控、生产进度、策划施组、监控量测、应急管理等功能模块,将各大重难点工程连点成线、聚线成网。

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管理平台

针对在建的多个大盾构项目,研发应用具备八大功能模块的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管理平台,集成具有同步推拼、超前地质预报、刀盘刀具磨损监测等功能,让盾构装备发挥更大效能。

“成渝号”组装调试
在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技术加持下,中铁十一局仅用时41天就完成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成渝号”大盾构装机始发,创造了行业新纪录;“成渝号”大盾构搭载的“水平连续皮带机+垂直皮带机组合”出渣系统,创造国内最大带宽垂直皮带机纪录,具备每小时1700吨的渣土输送能力。

渝昆高铁缙云山隧道全工序智能化施工

在铁路建设领域,为攻克长大隧道建设难题,持续开展隧道智能建造模式、全工序智能化施工、全过程信息化管控的研究和应用,在西渝高铁铁峰山隧道、西成铁路甘青隧道、渝昆高铁缙云山隧道等重点工程得到成功应用。

成渝中线高铁青白江管片厂能预制生产管理平台

管片预制领域,也是中铁十一局推进智能化管控的一个经典范例。成渝中线高铁青白江管片厂是集“系统化集成、数字化升级、穿透式落实”于一体的智能预制厂,是目前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管片厂。该管片厂自主研发智能预制生产管理平台,包含6个管理模块和38个子系统,具备数据互通、流转、采集、指令下达等功能,获国铁集团高度评价。

激发活力 企业发展向优而进



如何使智能装备与核心系统的集成功能最大化,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升体系化科研能力。
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总要求,持续优化内部科技创新体制,围绕自身技术优势,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战略为核心,涵盖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技奖励等一套行之有效的“1+N”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共建城市更新产业创新中心

用好各类平台。“我们构建了集团公司、工程公司、重点项目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集团公司成功建设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实验室,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共建城市更新产业创新中心。各子公司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组建智慧建造研究院、盾构工程研究院等17个平台;还在西十高铁、甬舟铁路等重大项目建立技术分中心,侧重小改小革、验证和应用。”该集团技术负责人介绍。

承办中国铁建首次智慧建造经验交流会

激活专家资源。在企业内部,畅通资深首席、首席、一级和二级四个层级的专家人才发展通道,形成了以53名省部级以上专家,41名博士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同时,与钱七虎、卢春房、丁烈云等院士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走向“实战”。

中铁十一局智能建造现场会

突出现场导向。以重大项目和关键工序为依托,集中精力攻克高铁建造、工程装备、工业化制品、新材料和大盾构等方向行业难题,不断解决现场难题,助力项目提效率、提效益、提品质。5家公司获评国家级、省部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公司获评中国铁建智慧建造试点示范单位,承办中国铁建首次智慧建造经验交流会,获批国务院国资委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

部分创新成果

智能建造是国家战略所向、市场竞争所趋,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所需。中铁十一局将锚定“提质、提效、控风险”目标,继续开展智能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企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