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视频选播
转载自: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会公众号“媒大媒小”。
3月26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团委主办、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会与学生会联合承办的“‘传·授’教师分享会”暨“薪传者名师讲堂(第二期)”在传媒学院大楼105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杜骏飞教授以
“学以为人”
为题,为同学们作生涯规划指导。
在讲座破题时,杜骏飞教授说:
“《论语·宪问》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读第二声,
读书人的行动逻辑是成长和教育自己,而不是在别人身上下功夫、甚至迎合环境。
”
“学以为人”(“Learning to Be Human”)是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杜老师希望同学们超越知识、技能学习,尽可能早地获得内心的成长,从人性和社会的弱点中挣脱出来,并力求成为最好的“自己”。
以此为出发点,首先,杜老师分析了
人性的四个弱点——
“接受自己所厌恶的;逃避自己所期待的;赞美自己所恐惧的;扮演自己所不是的”
。杜老师指出:接受自己所厌恶的,原因是错把策略视作准则;逃避自己所期待的,原因是陌生语境里的自我怀疑及高信任成本;赞美自己所恐惧的,原因是生存与安全需要压倒了自我尊重;扮演自己所不是的,原因是习惯于为人悦人而忘记为己悦己。
其次,为克服这些普遍而深刻的弱点,他建议大家终生都要注重六种修炼:
1. 读真正历史的修炼;
2. 睁眼看世界的修炼;
3. 培养真正能力(即核心竞争力)的修炼;
4. 关怀他人一如关怀自己的修炼;
5. 良知的修炼;
6. 不惧威权与人群的修炼。
第三,杜老师着重向同学们讲解了人生成长中的四组关系:
1.
学和思的关系。
在这方面,他谈了如何培养两种关键能力:一是“深读”能力,人可以见识很多的书,但深入学习的经典不必太多,且应该是常读常新的;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创新,指在阅读时总能够阐发作者或者一般读者所没有的发现,能够贡献一些新的思想。
2.
群与己的关系。
关于“乐群”,他建议同学们到陌生的地方旅行,认知不同的人,且努力和优秀的人物在一起;关于“为己”,他谈了人如何发现自我、教养自我、坚持自我。
3.
知和行的关系。
杜骏飞老师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长期主义,以及行动力——立刻就去做,且坚持不懈。
4.
道和术的关系。
在道的层面上,老师着重谈了观念、批判性思维、逻辑、复杂性思考、心流的养成。在术的层面上,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除了一般性业务,还应该重视写作、对话和公共演讲。
第四,杜骏飞老师认为,
有两种品质对人生最为重要,一是自由,即内心独立而包容他人;二是坚毅,它由“激情+坚持”构成,只有坚毅的人经历过种种挫折,依然能够乐观地向前。
第五,人的成长,有一些一般性的规律,杜骏飞老师总结为三个定律:
“课外决定论”
,学习和工作是否真爱,决定于它们是否被业余推动;
“通识决定论”
,由通识而技能的成长,才是唯一正确的成长;
“同侪决定论”
,一个人,其所为之事成其人,其所交之人成其一生。
第六,在谈到职业选择时,杜老师为大家分享了
“全脑优势分区图”
,并为大家探索自己的优势和找寻自身职业方向提供了建议:
探索自己的优势,除了理性思考、尊重内心,还需要以“体验-比较”来达成鉴别,为此应从大学时就兴趣广泛,对社会、行业、工作多有体察,争取去不同单位进行实习、向认识的朋友了解业内体验、利用网络资源虚拟练习等
。
他并且提出,找寻自身适切的职业方向,可以通过
“交叉表单”
来进行:一是列举向往的工作;二是列举擅长的工作;三是列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职业。通过三张表单的交叉分析,人才能探索清楚自己的人生可能。
第七,杜老师还为大家解析了顶尖人才的六个成长秘诀,包括:
1. 延迟满足;
2. 激情和好奇心;
3. 刻意练习;
4. 韧性;
5. 效能;
6. 社会联结。
第八,在讲座最后,杜骏飞老师为大家留下
三个课后思考问题
,为讲座留下开放式的启迪:
1. 今天的自己与当初曾经以为的理想自我有什么差距?
2. 在未来你会处在最低值到理想值区间中的哪一部分?
3. 如果想要学以成人——造就最好的自己,你还需要哪些关键努力?
在随后的答疑环节,同学们就大学学习、人格成长、人生选择等问题踊跃提问,杜老师一一解答,与同学们达成了深入交流。
其中,比较有共鸣的五个提问包括:
1. 如何提升新传专业同学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2.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读博士需要具备什么品质?
3. 如何确定自己的兴趣?未来有新爱好的可能怎么应对?
4. 如何看待唯心和唯物的关系?在道路选择上应该作何倾向?
5. 如何应对人和人之间的差别?
讲座的气氛十分热烈,在讲座的回访过程中,参与同学均表示很有收获。
陈同学说:“杜老师从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学术阅历出发,为我们讲述了大学生应该
如何坚守自己、与人相处、追求理想
。讲座过程中杜老师就像一位和蔼亲切又风趣幽默的长辈,给予了大家最真诚有益的建议,让我沐浴了一场‘学以成人’的思想春风。”
叶同学表示:“杜老师从哲学的高度为大家的人生规划进行了解答,令我受益匪浅,受益终身,希望以后学院可以组织更多类似的讲座,为大家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
蒋同学说:“杜老师的讲座着实让人受益匪浅,我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难度,当心中有所想法的时候,或许最重要的就是马上去做。
老师的处事与态度,是我最向往的模样。坐在不是春天的春天里,我看到了模糊的自己。
”
近日,微信修改了文章推送规则。为实时阅读“杜课”新文章,欢迎
读
者
朋
友
们
为文章点【赞】,点亮【在看】,并将“杜课”设为【星标】。
同时,欢
迎
读
者
们
扫
描
下
方
二
维
码
,
添
加
杜
课
小
助
手
(
微
信
号
:
d
u
k
e
x
z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