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视觉志
你陪着我的时候,我没羡慕过任何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家居  ·  简约的新生活美学 ·  4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的新生活美学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视觉志

顶流凉了,青春黄了

视觉志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5-02-05 18:30

正文


还记得,你上次走入KTV是什么时候吗?


曾几何时,KTV是娱乐活动中的“顶流”,伴随着一首首经典旋律在包厢里响起,家人、朋友、同学在这里分享着无数温馨的时光。


然而,当许多人试图回忆那最后一次握住麦克风的情景时,却发现,记忆已变得模糊了。



过去十年,全国KTV门店的数量不断下降,就连曾经的“明星品牌”,也不复往日的熙攘客流。


尤其是今年春节,KTV的人气远不如预期。不得不承认,那个曾经装满青春记忆的“顶流”,如今似乎有了颓势。


一代人的青春悄然流逝,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叹息。


就像你最后一次离开KTV时,那满地的瓜子皮……




歌舞升平、琴棋书画、载歌载舞——音乐,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首屈一指的需求。


对中国人来说,在相对私密的空间,与家人朋友一起尽情高歌,是感情升温的最佳方式之一,能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东北的洗浴文化。


但许多人不知道,火了几十年的KTV,其实是个“舶来品”。



上世纪70年代,彼时的日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街头弥漫着嬉皮士文化氛围,年轻人在酒吧点一杯酒、听驻场歌手在台上演唱,成为当时最为时髦的消遣方式之一。


这样的时代浪潮中,一位名叫井上大佑的日本乐手,在一次为朋友录制伴奏时,有了一个奇妙的念头——


为什么不能有一台机器,能够大声播放伴奏,让所有人都能拿起话筒一起唱歌呢?


很快,他找到专业人员,共同制作了一台机器。自此,“卡拉OK”诞生了。


日本早期卡拉OK


从前,麦克风和舞台还是专业乐队和歌手的专属,但有了卡拉OK,任何人都能拿起话筒,成为全场的焦点。


“卡拉OK”,开始改变无数人的生活。


1988年1月,卡拉OK的潮流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中国内地第一家卡拉OK厅,在广州东方宾馆开业,虽然规模虽然仅能容纳几十人,但舞台上的点唱设备,依然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体验。


早期卡拉OK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


对年轻人来说,社会变化带来了娱乐需求的爆发,而广州这座改革的“前沿阵地”,便成了国内第一个感受到卡拉OK风潮的城市。


从此,卡拉OK在中国如野火般蔓延。


到了90年代,歌厅已经成了中国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北京注册歌厅就高达1000余家。



1995年,全国第一家量贩式KTV出现,这一创新的经营模式,迅速改变了卡拉OK的传统格局。


量贩式KTV,顾名思义,“量”指的是数量,“贩”则是平价贩卖。


在传统商务KTV中,为了彰显档次,包厢往往设置最低消费,加上酒水和精致的食品,一次娱乐活动价格不菲。


而量贩式KTV不设置最低消费,也不配置昂贵的酒水,一切都可以在KTV中自助购买,仅支付包厢的时长费用,体验感得到了极大提升。


KTV,从此一跃成为娱乐活动的“顶流”。


钱柜、麦乐迪、K歌之王等品牌相继崛起,KTV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



从学生到白领,从年轻情侣到公司同事,人们喝着酒、吃着小食、唱着歌,放下生活的疲惫与压力,享受这个集社交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在那个KTV盛行的时代,自然诞生了不少“民间高手“。


沉浸在KTV的氛围里,总有一两个KTV大神,高歌一曲,惊艳全场——


有人把KTV唱成了个人演唱会,有人将视频发布在网络上,获得大量喜爱和支持,成为网络红人。


甚至,许多民间KTV版歌曲,比原唱还要动人。


KTV“顶流“盛行的日子里,每一首歌,都承载着一段故事;


每一个包厢,都见证着无数人的青春。




在KTV的点歌台上,打开排行榜,那些熟悉的名字,依旧闪烁着光芒。


排行榜上一首首歌,熟悉的旋律,总能唤醒无数人的往事。


陈奕迅,从一个不起眼的新人,到成为香港乐坛的传奇,他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


而当他的《K歌之王》响起时,KTV里常常就有内向的 “果盘杀手”,默默拿起麦克风,一展歌喉惊艳全场。


那些现实中徘徊、犹豫不决的灵魂,似乎都能在这首歌中找到共鸣。


点击播放视频:陈奕迅《K歌之王


2002年,新疆的寒冬里,刀郎写下了《2002年的第一场雪》。


刀郎的歌词,字字皆是情感和故事,洗净着无数人的伤痛。


曾经,不乏有质疑他的声音,但都早已被歌声淹没。今时今日,刀郎的每一场演唱会,依然座无虚席。


点击播放视频: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


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是KTV歌单中的必点歌曲。


每一次唱起,都会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


在那段流行爱情歌曲泛滥的年代,林忆莲的这首歌如同一道温柔的光,照进了所有为爱迷茫和困惑的心灵。



1993年,32岁的张学友唱了一首《吻别》,成了失恋者的心声——


“我和你吻别,在无人的街,让风痴笑我不能拒绝……”


KTV,不乏那些被爱伤透的人,每当《吻别》前奏响起,就能知道,演唱者绝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


这首歌不仅在亚洲地区广为流传,张学友 “歌神”的地位,也因此更加稳固了。


点击播放视频:张学友《吻别》


刘德华的《忘情水》,同样是KTV里的永恒经典。


华仔的歌声像是一杯烈酒,醉倒了无数追求爱情的心。


每当《忘情水》响起,仿佛能看见那些在爱情里跌跌撞撞的人,用歌声替代语言,治愈伤痛。



在那个被青春和梦想填满的年代,S.H.E的《Super Star》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S.H.E的歌就像一场属于青春的盛大庆典,热烈、张扬,充满力量。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谁,都可以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超级明星。



梁静茹的歌曲《可惜不是你》,唱着的,是岁月里的错过,无奈的,是心底的那份遗憾。


梁静茹的许多歌曲,都是KTV的必唱曲目之一。


时至今日,许多人仍记得,被梁静茹的歌惊艳的那个“宁夏”,以及从她的歌声中汲取的“勇气”。


点击播放视频:梁静茹《可惜不是你》


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诞生在那个摇滚时代,一个满怀理想的年代。


多少人学会的第一首粤语歌,就是beyond的《光辉岁月》。


可惜的是,随着黄家驹的意外离世,人们对于beyond的记忆,似乎也停留在了那个“光辉岁月”。



来到KTV,怎能不点播一首郑智化的《水手》?


《水手》的精髓,在于激昂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


每次听到这首歌,仿佛自己也成了海上的水手,任凭风浪,坚定前行。


点击播放视频:郑智化《水手》


张信哲的《爱如潮水》响起时,仿佛所有的爱恋都复苏了。


“情歌王子”的歌声,不仅是情感的倾诉,更带来心灵的净化,他总让人不由自主回想起,那些曾经深陷爱恋的岁月。



张雨生的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许多人家里的旧磁带,都刻录着他的名字。


他嗓音温柔,将歌词娓娓道来,有迷茫,有不甘,有困惑,也有希冀。


正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听懂了张雨生,就听懂了人生。


斯人已逝,他歌词中的未来,成为遥不可及的梦……



韩红在《青藏高原》中,用激昂的嗓音,将中国的辽阔与雄伟唱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但对普通人来讲,前奏一响,要么惊艳全场,要么“鬼哭狼嚎”。


在KTV里,敢唱这首歌的人,都是勇者。


点击播放视频:韩红《青藏高原》


许巍的《旅行》,是一首关于人生的歌。


他唱出了对生活的感悟与迷茫,也唱出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在KTV里,许巍的歌旋律简单,却充满力量,就像他自己一样,不张扬,却触动人心。



不同时代的人,总能在朴树的歌中找到共鸣。


无论你曾听过《那些花儿》,还是《平凡之路》,他的歌总能在某个瞬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生活的平凡与伟大,好像都能在他的歌声中找到共鸣。


点击播放视频:朴树《那些花儿》


华语乐坛,不能没有李宗盛。


当李宗盛《山丘》响起,随着歌曲回望过去,看到的都是青春岁月。


他的歌,永远是无需要多言的经典。



孙燕姿作为80、90后心中的音乐女神,她的声音清新、自然。


在那个年代,她的每盘磁带,都能卖出最好的销量。


至今,她的一首《遇见》,仍是无数人心中柔软的回忆。



伍佰的歌曲,从不急功近利,始终如一地追求深刻与真挚。


他的《挪威的森林》,写满了人生的苦与甜,再加上他磁性的嗓音,歌曲深入人心。


这大概也是伍佰跨越时代,重新俘获一代人的原因。


点击播放视频:伍佰《挪威的森林》


《红豆》是王菲的经典之作,她用空灵的嗓音,把爱情的细腻与复杂,唱得恰到好处。


每次演唱,心中那份深情,在歌声中悄悄落地,化作心底最深的思念。


今年春晚,王菲在春晚的一首《世界赠予我的》,成了最具记忆点的精彩表演之一。


可惜,如今KTV不再流行,如果在KTV最为盛行的年代,想必这首歌也会成为今年被点播最多的金曲之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国际家居  ·  简约的新生活美学
4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的新生活美学
4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