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舞剧《乐和长歌》服装设计崔晓东:极致浪漫的美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剧评丨创意舞台剧《指令》:一场关于人性与技术 ...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湖南“工业+旅游”:​场景新 体验佳 融合深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剧场场务服务指南》发布:2025年3 ...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分享丨将太阳光搬上演唱会舞台,看伦敦设计公司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四维时空赋予英雄穿越永恒的爱力——观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4-10-09 10: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导演如何运用电影手法展现舞剧的艺术魅力,以及如何通过电影镜头展现英雄精神与情感。文章涵盖了导演对舞剧的理解和诠释,如何通过电影视角引领观众深入舞台艺术的核心,以及如何通过电影特写放大舞剧的细节和情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展现舞剧的艺术魅力

导演通过电影手法展现舞剧的艺术魅力,包括通过电影视角引领观众深入舞台艺术的核心,运用电影特写放大舞剧的细节和情感,以及将舞台表演的肌理一层层松开,让观众品味舞剧的韵味。

关键观点2: 导演如何通过电影镜头展现英雄精神与情感

导演通过电影镜头展现了英雄的精神与情感,包括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情感升华的处理。通过特写镜头刻画英雄的形象,让观众感受到英雄的信仰和热血;同时调整舞剧的阴柔之感,将女性的柔软还给她们,更细微地展现英雄的形象和情感。

关键观点3: 导演如何运用电影手法重塑舞台艺术电影的观看之道

导演运用电影手法重塑了舞台艺术电影的观看之道。通过电影视角展开舞台空间,让观众从多个角度观看舞台艺术;同时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在画中画的空间里加入更多的图像内涵,产生视觉的贯穿、延续、迂回、呼应,让观众在一个韵脚上你来我往,洞悉回味。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改编自同名电影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自2018年上演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年轻的主创团队将对英雄、对上海、对历史的理解和热爱,倾洒在精致的编舞、简洁的戏剧结构和华丽的舞美中,不仅致敬了1958年的电影作品,也重新召唤了观众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美的热爱。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作品图式,在背景里已有经典电影如高峰秀美长青,在前景里有新颖舞剧如山泉活泼清冽,尤其是舞剧重新开启了舞台上的中国传统美学,肆意运用抽象空间,在虚实之间自由来去。因此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令人充满好奇,如何置身这已趋近完整的作品图谱中,和前景和背景招呼?电影、舞蹈和舞台的时空将如何相处?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真实生动的实景和多媒体画面

建立四维时空赋予英雄穿越永恒的爱力

经典作品令人难忘,是因为美和爱的感染力,这种力量可以发生在任何人物和故事中,无论是平民还是英雄,无论是浪漫爱情还是红色传奇。“电波”原型身处的背景,距今已有七十余年,又是中国和世界巨变的一个时代,假如今天的观众无法深刻理解当时的壮举,心有壁垒或鸿沟,是很正常的。
无论是舞剧编导还是电影导演,都充分理解了这一点。舞剧编导曾带领每一个演员深入编写角色小传,让他们的动作语言有“简历”、有来由。韩真、周莉亚的编舞风格让舞蹈动作密集且迅速,意象丰富且复杂,配合高度抽象的舞美,对观众的视觉审美提出了很高的挑战。电影导演郑大圣、崔轶观察到这段缺少桥梁的道路,增加了大量的实景镜头,包括石库门里弄、繁华街头、教堂、码头等,这些具象的画面填补了舞剧的抽象空间,注解了那些由黑衣人、雨伞、黑幕暗喻的危险压抑的环境、气氛和情绪,编织成全剧的明暗线索网。

有趣的是,这些填补的画面有实景拍摄,有黑白历史影像,还有多媒体合成的视频。猛然出现,很像毕加索的拼贴作品,用有限的报纸、广告、包装纸的边角,拼贴出想表达的目标。但导演更小心一些,不要显得太呆板像纪录片,也不要显得太满而堆砌浮躁,显然并不想和抽象的舞台空间形成太过鲜明的对比,而是彼此珍重地维护着白纸和黑字之间的边界线。有意从毕加索向着马蒂斯出发,晚年的马蒂斯躺在床上剪纸,剪下五颜六色的纸块,只是色彩和形状,拼贴出来,又自由,又松弛。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这种注解方式委婉地勘误了观众的一些错觉。比如,最为观众所乐道的《渔光曲》舞段。众人欣赏它的奢光华影,但鲜有人感到兰芬的内心在流泪,它不仅仅是要表达夏日消暑的惬意,而是这样随意的歇息对于当时的大众来说,是奢望!足见当时的生活和生命所承受的苦难有多沉重。导演读懂了舞剧的深意,在这一舞段的背景里插入黑白色的历史影像和当时的风俗画—流离失所饥不果腹的民众,让今天的观众直观地面对这些无望之苦。

这种注解方式也深刻地拓宽了观众理解生命的尺度。比如,舞剧中多次出现的黑衣人和雨伞等,不难理解为渲染危险高压的环境。导演加入了动画制作的蓝色光点交叠在街景之上,像雨点、雨丝、雨网……连绵不断的雨,愈发糟糕的状况……当这个画面反复在执行任务时出现,它已经开始强烈地暗示,李侠工作的真正难度还不是出生入死拿到消息,而是在复杂的无线电时空里避开干扰找到真正的频率而不被敌人觉察。
具象的街道叠合抽象的光点,在更深处暗喻着不同的世界和精神层次——李侠和同事们凭借英勇和智慧,在生活空间里腾挪跌宕,在电波的时空中进退自如,最终舍生取义进入了更高的境界。进入有形世界背后的无形世界需要的密码,是才华、勇气、信仰等汇聚而成的人生修为。在一个层次里的人应是相识相通的,同事顺利接头,电波找到频率,英雄被英雄认可,编导被导演理解。如此,李侠在最后一次任务遇到困难时,开始脑海里带入裁缝的行为思路,试图还原没有看到的动作,最终找到暗标于皮尺上的密码——这一电影改编顺理成章,沿着前文继续铺就:密码只对心有灵犀的人发出振动频率。也因此,意识到必将永别的男女主角,在告别之前就相拥着打出了通往未来的密电,确认了共同的人生使命,而不是儿女情长。至此,导演架桥铺路完成,电影人物形象和情感升华所需要能量和通道已准备就绪。只有这样,最后的决然行动才不会迟疑,而是朝着有光的方向出发。所有的大义,都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一次次的心灵洗刷和沉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终以纯粹而升华。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当这种注解方式贯穿全片时,它赋予了舞台连续的时间向量,从三维空间向四维时空延伸,令英雄在片尾穿越时空,而并非平地起高楼。英雄面对着今日之外滩,看到了曾为之奋斗的未来,昔日遍地愁容的码头焕发着和煦光芒。同时,也在提醒着观众,英雄精神不只是勇,还有美和爱,是每一次太阳升起时的温暖和能量,滋养着我们。所以,英雄精神至今未过有效期,对英雄们的诚挚敬意,会激发源源不断的新生能量,继往开来。

导演填补插入的大量图像,也让电影产生了一种纪实的风味,不只是对舞剧的原生态记录,更像是两位导演对舞剧的一部阅读笔记,批注了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对舞台艺术的研习,用密电的形式与舞剧编导交流揣摩如何建立中国文化传统下的视觉审美图式。

解读和演绎舞台空间致敬

台下十年功的辛劳所带来的角色形象升华

据介绍,电影创作之初接到的任务是完整地保留精美的舞剧作品。显然,导演既要“珠”也要“椟”,不仅全方位地保留了舞台上的一切,还把剧场囊括进来,将这里发生的一切做成了“电波”纪念礼盒,完成了从舞台空间到电影空间的转变。

在舞台的正面视角里充满了导演致敬舞剧的心意,不仅认真解读了舞剧的虚实空间,走出舞台走进现实生活,进入时空隧道走向未来,让英雄穿越时空获得永恒,让爱的信仰生生不息,击节“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高洁诗意。

三次观众席视角,都出现在男主角面对地下情报工作者被捕杀时之际,形成了双重“观看”视角。第一次,地下工作者暴露、被捕、公开处决,男主角撕心裂肺,导演突然翻转镜头,面向黑压压的观众席—观众因为观看而成为“群众演员”,与舞台背景里出现的报纸背后的“读者”形成互文:你站在惨白的高光之下,被众目睽睽,但是你看不清任何面孔,看到的只有灰暗茫茫,一群围观处决的看客,或许还藏着未知的敌人,无端的生死对他们早已平常,你无法痛斥一个没吃过饱饭的人的麻木和沉默。为同事感痛惜,为大众感痛惜,两种不同的痛苦形成巨大张力,而令人失语,只剩下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在无声中爆裂。第二次,目睹并肩合作的小裁缝为掩护自己被错杀,痛惜由外入内,隐秘而剧烈,可你只能面无表情地融入路人中离开,长歌当哭的心知道了痛没有终点,也只有且必须联结起大众继续战斗,让战斗的速度超过痛苦发生的频率。第三次,男女主角告别后,男主角带着向死的勇毅走上阁楼去完成最后一次发报并向同事们告别,老电影的原声出现了,这是观众所熟悉的经典声音,像一股股暖流冲刷着人心的良知,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英雄义举终于召唤民众奋起,让上海解放势如破竹,也是当时的历史状况。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男主角看着当时的民众,今日的观众看着舞台,屏幕后的观众看着剧场,每个观看者都肩负新的历史使命。男主角在观看和被观看之中,逐渐放下“自我”并且缩小到更小,将物质生活和生死的分量一再降低,以包容进来更多的大众,无论是痛苦的还是麻木的,都唤醒他们的觉知,带着他们的未来去战斗。今日的观众在观看和被观看之中,凝聚了向心的合力,重塑精神信仰的力量。屏幕后的观众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参与进了这“观看”的进程,成为开启和重写“观看之道”的一条线索。

侧幕的视角较为微妙。当敌人计划包围封锁时,镜头扫过侧幕待场的特务舞者,台下观众看到暗藏危机的街头,电影观众因此获知男主角心里已清楚形势,告别将随时到来,必须尽快行动。这个观察者的视角,再一次补笔男主角心智非凡。它同时也是导演的电影视角,时刻观察着编导的舞台。

导演没忘了舞蹈排练厅,一个原初、纯粹、包容的舞蹈空间,没有高度差的平视角空间。当小裁缝遇害时,男主角的脑海里浮现出教他读书写字的快乐时光。承载着这些回忆排练厅,纯白无瑕,近乎无物,只有隐约可见的把杆。当脱离了身体的躯壳,灵魂的高下不因学识、财富、职务而区分,小裁缝读书不多,却毫不犹豫地走向了正义,融入纯净之境,这或许恰是博学多闻之人难以跨越的心灵门槛。男主角在回忆的同时再一次完成了对自我的灵魂拷问。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影镜头在舞台上开辟了多重空间,带来了多重视角的“观看”,让舞剧走进了电影,成为精致的“电波”纪念礼盒,其中蕴含了导演对舞台艺术工作者珍重之情。只有了解台下十年功的辛劳,才懂得台上一分钟的可贵。镜头中的舞者以时光之刀打磨肢体语言,到最小的关节,到最极致的空间,甘愿融入时空,接受一切,等待未知。这样的理解和爱惜恰如德加,那些台前幕后的芭蕾舞者正经历着艰辛,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让她们发光。所有的美与爱都要经历时光的考验进入光明,舞者如此,英雄也如此。

从电影里看舞蹈回归情感焦点

重建百年舞台电影观看之道

一百多年前,电影艺术进入中国,随之诞生的第一部中国电影是戏曲电影《定军山》;从此以后用电影拍戏曲、舞蹈,从电影里看舞台艺术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保留节目。但中国传统舞台艺术表演程式和舞台空间的特点,也经常让电影拍摄的难度大大增加。

再次把舞台坚定地推到摄影机面前的契机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已有十余年积累的英国国家话剧院NTlive影像系列迅速风靡全球,“隐藏”的镜头以中国传统建筑绘画的“飞鸟”视角带领观众深入戏剧和舞台的核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舞台艺术“此时此刻”的氛围和“面对面”的力量。他山之石让我们看到了突破的关键,是复制还是创作,是舞台还是电影,必须先勇敢地划清。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意打破了镜头隐身感,直接以电影视角引领观众。特别是大量的特写镜头,疏通了戏剧结构上的每一个穴位,一路连过去,灯就亮了。比如,李侠从楼上发报后回到卧室,捡起落在地上的红色毛线球,给熟睡的兰芬盖上毛衣,然后坐在沙发上休息。在舞台下,我们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获得一种印象:情报工作很辛苦,二人之间相互支持和爱护。电影特写放大了李侠蹑手蹑脚下来的小心、长期熬夜气血不足的脸色、紧张工作后的气机上浮……顺着毛线摇过去的镜头定格在一团红色毛球上—伏笔和隐喻—从毛球到围巾,在红线封锁的城市里,小裁缝用红色引开了敌人,能量与危险并存,信仰和热血同在。比如,女特务戾气地甩开大衣,“打开”了兰芬在阳台上晾晒衣服的画面,两个女人都在悄然观察周围—牵动了后来在旗袍店里的紧张试探,寻找破局之机。再如,诀别前李侠要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兰芬,白色的电波,白色的衣裤,如浪花激起回忆,从假扮夫妻到党旗下的牵手,从无到有,从丰至简,白色呼应着排练厅的纯粹,暗示着失去,也包括精神和信仰上的杂质剥离。此时的李侠已经放下了生死的二元对立,所以他抱着电台走向阁楼时带着乐观的微笑。兰芬仍有不舍,也带着悲愤果断离开,她需要兼顾生命的天秤。

导演有意将舞台表演的肌理一层层松开,像醒过的鲜花,吸饱了水,次第绽放。舞台表演的连续性也因此被有意打破,产生了新的舞台时间、节奏和情感焦点,虽减少了舞剧原作编织紧密、阅后即焚的刺激,但也留下了回味的余韵。电影还委婉地调整了舞剧的阴柔之感。克制地使用特写镜头刻画兰芬,而以一声痛哭打破“无声”,把女性的柔软还给了她。而对李侠的描写很丰富也更细微,乐观、勇敢、坚定、智慧……如果不是这样优秀,何以经历不同战争时期从事情报工作20年,为何在被捕半年后才被处决,牺牲二十天后上海就迎来解放。李侠的形象可与历史对证,他绝不是因为一次牺牲而成为英雄。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如果说NTlive的拍摄手法很像中国传统绘画的里手卷,带着邀约的意图,徐徐展开,在线性的时间里共同观赏;那么这部舞剧电影更接近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小众主题—屏风画,以及画有屏风图案的绘画和演变作品,比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比如明代的插图版剧本《西厢记》等。在“屏风”—这个画中画的空间里,加入更多的图像内涵,比如人文和自然,比如对某张名画的呼应,对某个插图的翻转……产生视觉的贯穿、延续、迂回、呼应,虽不言语,处处留情,在一个韵脚上你来我往,洞悉回味。

舞剧原作像以线代面的人物白描,悬空于现实之上存在着,舞剧电影在人物之间嵌入屏风,让画中人物有了时空,有了身份,有了心意,让其中的人和人、人和空间产生了剧情,也产生了间离—屏风承载着画中人的林泉之心,画作承载着被屏风保护的灵魂,在这之外,还有一个“我”在看着这同时发生的一切。

一览无余里潜藏曲径通幽,只有一步步走过去的人才知道经历了什么。英雄和艺术皆如此。本雅明曾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里忧心道:从影像复制中孕育出的电影最终会消融戏剧的“灵光”;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里进一步阐释复制技术引起的灵光消逝是不可逆转的,希望有更好的形式运用于复制发挥新的力量。自摄影技术诞生以来,对复制艺术的担忧与探索持续不断。当我们从NTlive影像里看到了复制的忠诚之后,我们在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看到了复制的觉醒,它勇敢地走出了西方电影艺术的范式,重新回到了中国电影的起点,用中国的传统视角去看舞台,重建虚实之境,重建观赏之道,开拓了一个宽阔的讨论空间,以向与爱和美有关的一切致敬。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作者:王曦(青年文艺评论家)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