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舞剧《乐和长歌》服装设计崔晓东:极致浪漫的美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荐书丨国际舞美组织出版《世界年鉴1975-1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李艳:演艺新空间剧目生产的阶段转换及其特征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周倩雯/何渊吟:帷幕消失之后——沉浸式演艺的 ... ·  5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观点丨张利国:数智技术与美术融合出新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剧评丨创意舞台剧《指令》:一场关于人性与技术边界的深刻探讨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4-12-21 10: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2024年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中,刚刚在今年爱丁堡艺穗节上获奖并首次登上中国舞台的英国创意舞台剧《指令》,以其新颖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引人瞩目。这部没有排练、极为考验演技、每个演员一生只能演出一次的作品,12月14日在中间剧场连演两场。参与该剧中国首轮演出的两位优秀演员张本煜和李腾飞都贡献出了不俗的表现。

《指令》演出不允许拍照。图为该剧编剧、导演纳森·埃利斯(右二)和演员李腾飞(左一)在演后谈活动中。王润摄

《指令》的独特之处在于,演员在演出前并不知晓剧本内容,也不需要背台词或者进行任何准备,一切都等到他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时,根据台上提示器中显示的实时指令来进行。观众看不到演员接受的指令,但演员的表演会在他身后的大屏幕中同步直播并配上相关字幕展示给观众。这种即兴表演的方式不仅挑战了传统戏剧的排演模式,对演员的应变能力和表演能力也都提出了极高要求,让观众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观看感受。

这种设定看似疯狂,却巧妙揭示了人性与科技之间复杂的关系。尤其是演员在提示器上看到或者戴着耳机收到的“指令”,其实和观众看到的大屏幕上的字幕有时并不相同。演员和观众了解到的都不是全部真相,但编导通过“指令”和技术制造出的效果,却展现出了一段特别的故事情节。这种不确定性和即时性,正是《指令》的魅力所在和值得深思之处。

多媒体技术被巧妙融入到《指令》的舞台设计中,既增强了视觉效果,也反映了技术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响。大屏幕上的实时特写镜头,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到演员细微的表情变化,增强了演出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叠加镜头处理的大屏幕画面,则让人们分不清现实和虚幻。

这部独特新颖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与控制之间的思考。当演员完全依赖指令进行表演时,他们的自由意志在何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也会不禁反思,在日益数字化的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对自我生活的控制?

《指令》还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包括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演员职业的问题。该剧编剧、导演纳森·埃利斯在演后谈时表示,他对于当前流媒体时代AI参与影视、文学等领域创作的现象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尽管AI可以模仿甚至超越某些形式上的创作能力,但缺乏情感共鸣与深度理解,因此无法真正替代人类的艺术创造。这种观点在《指令》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剧中,演员们面对指令时的反应、情感的处理以及即兴发挥,都展示了人类创造力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很多观众之所以连看两场,正是因为想看到不同演员面对同样指令的不同演绎。

作为一部充满创意和技术元素的作品,《指令》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当下社会中技术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它不仅是一场戏剧演出,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创造力与技术边界的深刻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创造力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也看到了在技术进步的同时,需要更加珍视和守护属于人类独有的情感和体验。因为在一个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的演出中,人本身,仍然是最具有魅力的。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记者:王润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