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an Paulsson对抗生素的研究兴趣始于2021年8月,当时他出现了身体疼痛和恶心等症状。他的病情很快进展为全身性血液感染,于是他被送进了急诊室。“事情出得很急。”Paulsson 回忆道。他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期间他的多个器官开始衰竭。虽然他对当时的记忆很模糊,但他记得医生接连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抗生素,才找到最终能让他病情好转的药物。
Paulsson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家。即使在神志不清的时候,他对医生确定不了引发这些神秘感染的微生物仍感到颇为震惊。医生们当时做了一些猜测,并检测了其血液中可能的致病菌的基因。但是任何一种检测都无法查出全部的细菌感染。一些检测甚至直到Paulsson病情好转几周后才出结果。即便如此,这些检测均未能证实他此次严重的感染到底是何种病原体所致。
Paulsson认为他正在研发的一些用于微生物研究的检测工具可能对此有所帮助。于是他在离开医院的那天就联系了同事想办法。最后他们推动了一个价值1.04亿美元的研究项目,目标高屋建瓴:进一步了解细菌如何逃避药物杀伤,开发新的候选抗生素,并以有效且经济的方式对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诊断。这个项目名为“通过变革性解决方法战胜抗生素耐药性
(DARTS)
”,于2023年启动,是美国卫生高级研究计划署
(ARPA-H)
的首批重大研究举措之一。
近一个世纪以前青霉素被发现,随后涌现了一批源自土壤微生物
(特别是放线菌)
的抗生素。这些药物曾一度帮助人类与细菌感染作战。
但这个宝库很快开始枯竭,后来能从微生物中发现的抗菌化合物种类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细菌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抗菌药物也产生了耐药性。现如今,大多数新型抗生素仅仅是某一已知抗生素的变体,在细菌对其耐药出现之前只能使用几年——这不仅限制了药物的疗效,而且使得制药公司研发抗生素得不偿失。“
我们必须不停奔跑,只为留在原地。
”美国东北大学的微生物学家Kim Lewis说。
香港大学的化学生物学家孙红哲认为在他所在的地区,“预计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很可能是抗生素耐药性危机”。事实上,一场全球性危机已然发生。根据《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2019年全球约有127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使得耐药菌感染成为一大主要死亡原因
[1]
。根据英国政府2014年委派的一个专家组的数据,到2050年,这样的感染每年可能造成多达1000万人死亡
[2]
。
Paulsson、Lewis和Sun等人试图让人类在对抗致病菌的军备竞赛中重获优势。一些科学家旨在利用人工智能
(AI)
和其他方法加快研发新型抗生素,或帮助抗生素更好发挥作用的辅助分子。其他一些科学家则希望减缓抗生素耐药性在微生物中的出现和传播速度。
研究人员目前持乐观态度,认为多措并举可以帮助扭转局势
(见“创新差距”)
。《自然》在本文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目前采用的五种策略。“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发现新型抗生素的速度能快过细菌耐药性的进化。”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Jonathan Stokes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