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网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www.sciencenet.cn)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这一无人机航线,成功首航!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网

DeepSeek来袭,焦虑的父亲劝读初一的儿子学做拉面

科学网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18 20:14

正文

图片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孙滔


导语

当“10后”已经在用AI一键生成作业答案,当新闻主播被数字分身抢走饭碗,当AI把活着的学术大佬写进“死亡笔记”——这场由DeepSeek掀起的赛博风暴,正在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重塑我们的生活。各界精英纷纷陷入焦虑与迷茫。三位跨界人士用亲身经历告诉你: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前传,而是后浪们正在面对的AI世界。


面对DeepSeek,无论是财经作家崔传刚,还是脱口秀演员张宇识,抑或是新闻学者周睿鸣,他们都有破防时刻,其中最崩溃的当数崔传刚——当看到读初一的儿子用AI分秒之间搞定作业时,这位焦虑的父亲甚至想劝儿子去学拉面手艺。


就像深夜播客里主持人的灵光乍现,就像拉面师傅在料理包时代坚持甩出的面条弧度,那些算法无法复制的生命褶皱,正在成为新时代的“人类防伪水印”。


1
读初一的儿子用AI写作业
我赶快劝他学拉面

崔传刚(财经作家、译者,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媒体奖学金获得者


崔传刚

我之前用免费版ChatGPT比较多,还有豆包。DeepSeek其实刚出来没几个星期,但它的联网功能做得更完善了。


前几天,我专门拿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文章,测试DeepSeek的翻译能力。我开了深度推理和联网选项,结果翻译质量让我非常惊讶——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99%,直接可以用。这水平比我之前用过的免费工具强太多,尤其是在处理专业内容时,差距特别明显。


现在AI写作确实很厉害。我写财经评论时,只要把文章的框架和要点给它,马上就能生成补充内容。那些车轱辘话它写得比我快,我只需要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以前写2000字是硬凑,现在有AI帮忙铺陈,效率提升不是一点半点。不过,所有模型都有个通病——编造信源。我现在的解决办法是用多个大模型交叉验证,比如把豆包的输出丢给DeepSeek做事实核查。


这也导致了朋友圈里的失业焦虑。我导师七十多岁了,最近突然在群里转发DeepSeek的报道(他平时很少发信息),提醒我们:“你们要好好研究这个东西,要保住自己的工作。”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退休教授都感受到冲击,说明这次狼真的来了。


翻译行业首当其冲,我们财经写作也不太妙。现在企业招聘越来越精简,十年前招10个岗位的部门,现在连5个可能都不给。年轻人很惨——论知识储备,他们拼不过AI;论经验积累,他们比不过老一辈人。


说到教育,我更加迷茫。比如5年前或更早的时候,我会告诉儿子,你可能得学点编程,学点计算机知识,那时感觉这还是挺有希望的。但没过几年,编程的市场价值也变小了。如今他们初一就用AI写作业,这代人简直是天生的AI原住民。我跟他说,以后要学一些机器干不了的东西,比如做拉面,卖的就是机器无法复刻的手工温度,能给人提供情绪价值。但我自己说着都没底气——现在连米其林餐厅都用料理包,谁还会在乎是不是现做的面?


媒体行业近年来一直不景气,现在更是加速坠落。以前记者要跑现场挖独家,现在人人有手机随时直播,差不多能替代80%的普通记者工作了。以前觉得观点写作是我们的护城河,结果AI连评论文章都能模仿。我们这一行就像挂面厂的工人,机器一开,手工擀面的那点溢价根本撑不起整个产业。最近见到开工厂的同学,他们用三分之一的员工创造相同的利润,这就是技术革命的残酷。

回到我自己,40多岁转型确实不容易。我曾考虑开小店,但没到绝境,谁舍得放弃老本行呢?只能一边利用AI提升效率,一边继续观望。好在我还能保持手艺人的心态——机器压挂面就压挂面吧,至少我知道什么是好面条的味道。


2
人工智能可以写段子
但每个演员都是独特的

张宇识(科研工作者、影视编剧、脱口秀演员,北京大学理学博士


张宇识

刚开始让我试着用DeepSeek写脱口秀稿子时,我给出的指令是:“写一个5分钟的人工智能主题段子,每分钟设置4个笑点。”它按时按点输出的内容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应该说,比新手编剧稍微好一点,但融合性不够。


它给出的一个有意思的段子是:


“我曾问DeepSeek:‘你觉得人类未来会被AI取代吗?’它回答,‘不会,因为人类有创造力。’我心里还挺感动,觉得它有点人性化,但它马上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你们可以先把重复性的工作交给我们,比如写段子。’”


其实它是在嘲讽段子创作,认为写段子是一项重复性高的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这个段子有点讽刺意味,但它写得不够直白,很多人可能一时理解不了。不过,如果稍微改一下,或许能变成一个不错的段子。


说实话,AI生成的内容,有时候能给我带来一些灵感。但我始终觉得,幽默不仅仅是结构和逻辑,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情感和共鸣,而这些恰恰是机器难以模仿的地方。脱口秀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深刻的个人表达,带着演员的情绪和观点。这是AI很难替代的,因为每个演员的风格和内涵都是独特的。

除了脱口秀,AI在其他领域也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比如智能助教和出题系统,AI能够根据知识点自动生成题目,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出题和阅卷的效率。未来的教育不再单纯依赖笔试和背诵,而是让学生更加注重理解和创新。


我自己在理工科的教学中也意识到,虽然有一定的记忆内容,但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推导和计算方面。单纯地查找答案并不能真正促进创造力,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才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并提出创新的解法。


未来,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更依赖人类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确实很重要,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技能。真正的理解和知识积累,仍然是我们人类无法忽视的能力。就像背诵诗歌,只有熟记诗句,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


在我看来,不久的将来,一些重复性高的工作,像翻译、图书管理等,可能会被AI取代。对于创作类专业,比如编剧,虽然AI可能会减少人力需求,但完全取代仍然困难。至于播音主持,虽然面临AI的挑战,但脱口秀主持人因为其强烈的互动性和现场感,仍然会有需求。


3
给DeepSeek纠错
活人学者被写进“死亡笔记”

周睿鸣(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研究领域为数字新闻学)


周睿鸣

我一直对AI技术持矛盾态度。虽然我的本科是软件工程专业,但前两年ChatGPT流行时,我本能地抗拒使用。深层的原因是反感学界对新技术过热的讨论——仿佛不研究大模型就落伍了。直到今年春节试用DeepSeek后,我的这种心态才被打破。它的便捷性让我吃惊:感冒时咨询用药建议,给出的方案竟与正规医院医生开的处方几乎一致。


我尝试让AI辅助写研究计划初稿和学生习作,发现它快速理解陌生领域的能力很强。比如梳理中国古代制度史学者名录时,它甚至能列出研究范式。但致命问题也随之暴露——把某位活着的知名学者说成已故,这种事实性错误让我瞬间清醒。有意思的是,AI认错态度极好,只要指出错误,立刻调整输出语气和内容。我不禁想,要是它能像人类学者那样会对我反驳质疑,或许更有学术交流的氛围感。


新学期,我要给深度报道课的学生讲AI,这让我感到焦虑。因为传统课程设置已跟不上技术迭代:过去教学生用谷歌查证、用识图工具鉴伪,现在要加入大模型幻觉识别模块。但改动课程绝非易事——学生绩点压力、院系培养方案惯性都是阻力。


我最终选择暂时搁置DeepSeek议题。我还没有想好如何系统地在课上向学生介绍它。一是因为我“上车”比较晚;二是要介绍它,自己就要系统应用,而不是泛泛而谈。教育改革需要系统性重构,不是某个教师单枪匹马能完成的。


我们的事实核查课面临着更大冲击。以前教学生用搜索工具交叉信源验证信息,现在要应对AI制造的“真相反转”。复旦大学一位计算机教授的话让我脊背发凉:未来可能不是鉴别什么是假,而是要在海量AI生成内容中筛选什么是真。这让我想起核查曾任第19任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身世谣言的经历——即便专业如我,也曾误以为她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首脑戴笠的曾孙女。现在AI参与信息生产后,这类认知战只会更复杂。

最近杭州AI主播形象逼真零失误引发新闻主播即将失业的讨论,其实播音主持专业存亡之争折射出职业重构难题。我喜欢在B站“考古”央视老新闻。主持人康辉在突发新闻中即兴控场的专业素养,绝非读稿机器可比。媒介形态决定职业价值。当技术能完美替代工具性岗位,或许正是反思职业本质的契机。这就像很多播客的价值不在于传递消息,而在于传递机器无法复刻的人性温度一样。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换挡期。这个换挡期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暂时看不清楚大学教育会变成什么样。我觉得可能要进入一个授人以渔的阶段,但这个授人以渔又对老师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相信新闻专业不会消失,但其形式和技能会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发生变化。新闻专业,或者说至少这个行当是不会消失的。因为我无法想象这个社会缺乏一个专门的群体来提供靠谱信息。


关于年轻人的未来,我想说的是,不必悲观。从小就泡在AI里的年轻人,会形成一套自如的互动模式。他们会比我们更容易适应和驾驭AI技术,能够更自如地与技术互动,理解如何利用AI来协助自己的工作。他们是主位,AI是客位——工具始终服务于人的需求。


很多人对AI替代职业的担忧,源于缺乏与大语言模型和其他技术的长期互动经验。AI抢走的能力,会催生新的人的价值。我不觉得AI或者大语言模型会抢夺我们大部分工作,这是一个化约的讲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仿佛人被技术完全操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