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历史回顾——以消烟除尘工作为中心
徐轶杰
【摘 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启动阶段。从70年代初起,北京市以消烟除尘工作为中心,由空气污染调查入手,将空气污染治理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根源治理推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综合治理,北京市空气污染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回顾总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理解中国空气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群众性消烟除尘会战是空气污染的末端治理、运动式治理,而从源头上综合治理空气污染才是根本之策。【关 键 词】北京市;空气污染;消烟除尘;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作者简介】徐轶杰,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09)。【原文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京),2019.3.98~112
“丝绸之路”名称概念传播的历史考察
邬国义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译著的介绍,在汉文文献中已谈到丝绸之路。自20年代起,在中文相关译作中采用了“古丝商之路”“蚕丝贸易通路”“运丝通路”等不同的称呼;至迟于20年代末,已开始使用“丝路”“丝道”等译名。从30年代初起,由于斯坦因、斯文赫定等在西北新疆等地探险活动的直接推动,以及中西交通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又与这一时期“开发西北”的呼声与思潮相联系,缘此诸因,经学人的译介引进和报刊传媒的作用,“丝路”的名称和概念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为国内学界接纳和采用。最初称谓尚不统一,呈现出命名多样化的状态,之后渐而趋向集中于“丝路”“丝道”的名称。一些学人陆续采用了这一外来的新概念和新名称,并成为学术表述的一种概念工具。1940年代之后,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运用,流行于学术界和一般的报刊传媒中。最具标志性的是“丝路”“丝道”的名称及具体介绍还直接写入了中学的史地教科书中,成为一种官方定型化的标准话语,其概念和内涵也得以基本定型。这一时期已约定俗成地称为“丝路”或“丝道”,其概念业已进入大众视野,传播普及到了广大的学生和普通民众层面。不少论著并进而展望丝路的未来,论述其在经济、文化方面重要的战略意义。虽说此后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其名称和基本概念仍保留并传承下来。【关 键 词】丝绸之路;名称;概念;传播;历史考察【作者简介】邬国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 200241)。【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19.5.145~167,184
“革命”的文化运动:“五四”后张东荪的新
文化方案
周月峰
【摘 要】张东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曾提出过一个相对独特而有统系的文化运动方案,影响甚大。“五四”学生运动之后,他将文化运动视为解决中国问题即“总解决”的第一步,作为其言论、事业之核心。张东荪的文化运动方案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主张面向中下层平民,唤醒各界,“然后大家抟成一体,方才回头,对于军阀官僚施行总攻击”;其二,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的西方文化一并“解放”,在“解放”基础上进行改造,以推陈出新、“走捷径”的方式创造新文化;其三,主张文化运动应以社会主义为方针,“专从第三种文明去下培养工夫”,但他并未认定一种具体的社会主义,乃是“浑朴的趋向”。总体而言,张东荪的新文化方案具有革命的倾向却又只是“浑朴的趋向”,与《新青年》派、梁启超等人及革命党人的新文化主张均有不同。【关 键 词】张东荪;五四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改造【作者简介】周月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原文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19.3.139~149【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前后梁启超诸人再造新文明的努力”(项目号:17FZS026)的阶段性成果。
中共东京支部考论
徐志民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顺应国际共运洪流和开展海外活动的需要,在日本秘密设立了党组织——中共东京支部。由于日本政府的严密监控和镇压,中共东京支部的革命活动和人员往来虽然极其隐秘,但仍数度被毁、几经重建。面对重重困境,中共东京支部共产党人并没有放弃革命理想与信念,一方面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秘密发展党员和扩大组织;另一方面,通过策划反日游行、搜集日军情报来支持祖国的革命与抗日战争,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顽强奋斗。更为特殊的是,中共东京支部作为中共与日共联络的秘密渠道,在两党之间传递信息、联合游行、合作反战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关 键 词】中共东京支部;留日学生;党组织;日本【作者简介】徐志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06)。【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京),2019.5.186~203【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日本政府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研究”(14BZS086)阶段性成果。
五四:现代中国的新起点
耿云志
【作者简介】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19.2.4~10
中国现代国家改造中的“战略退却”——对五四运动和联省自治运动关系的一种考察
王续添
【摘 要】从五四运动到联省自治运动所体现的中国现代国家改造走向地方的总体过程可以视为一种“战略退却”,实际上是“五四”知识精英和地方政治精英在国家改造问题上不约而同地退而求其次和顺“势”而为。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现代国家改造成效和局限并存,成为联省自治运动兴起的一个基本背景和条件。通过主体参与、思潮和舆论传播、制度平台等途径,中国现代国家改造实现了从“五四”到“联省”即从“国家”走向“地方”的变化。五四运动与联省自治运动的历史连接,彰显了从1919年甚至是1912年直至1949年中国政治演化从分散走向集中的关键转换。【关 键 词】五四运动;联省自治运动;中国现代国家;改造;“战略退却”【作者简介】王续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北京 100872)。【原文出处】《中共党史研究》(京),2019.5.26~42【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国家史研究”(19XNL002)的阶段性成果。
全面抗战初期“财政无政府”状态下的赋税征收和农民负担——以1938年涉县甘泉村为中心的考察
冯小红
【摘 要】“甘泉账本”是太行山文书所藏晚清民国年间涉县甘泉村的村账。1938年的“甘泉账本”记录了涉县甘泉村“财政无政府”状态下的赋税征收实况。与战前的田赋征收相比,全面抗战初期“财政无政府”状态下的农村赋税征收在征收方法、科则、征收时间、赋税形式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特征。甘泉村1938年的亩均负担高达5.115元,比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5年至少高出7.56倍。在“财政无政府”状态下,农民负担骤然大幅度增加,使本来就普遍贫困的甘泉村民不堪重负,农户纷纷以输出青少年人口来应对压力。【关 键 词】“甘泉账本”;“财政无政府”;赋税征收;农民负担;涉县;太行山文书【作者简介】冯小红,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教授。【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19.3.116~133【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太行山文书所见抗战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16BZS017)的阶段性成果。
在政党与国家之间——《义勇军进行曲》接受史
夏静
【摘 要】1935年5月24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问世,抗战期间在国民政府的推动下,逐渐成为“最流行的抗战歌曲”。抗战结束后,随着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对立,二者对此曲的态度也日渐分殊,国民党从利用转为禁播,共产党则逐步重视,建政后将其定为代国歌。国共两党制定国歌的过程,也显示出平衡“党”与“国”之间诉求的困难。此曲的传唱和接受过程,呈现了歌曲和政治力量的复杂互动。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关于歌曲的记忆也会产生差异,这也反映着人群的当下认同。【关 键 词】义勇军进行曲;国族;政党;记忆;认同【作者简介】夏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原文出处】《史林》(沪),2019.3.170~183
寻找“新的政治”——“五四”前后陈独秀对于国家问题的思考
王锐
【摘 要】“五四”期间,在舆论界影响极大的陈独秀对于国家问题进行了许多思考。之前他目睹民初政治乱象,产生许多悲观论调。但他却忽视了民初政治的主要参与者皆为士绅,彼辈并不能代表全体国人。《新青年》创办后,随着更为深入地了解现实,陈独秀发现资本主义式的国家并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特别是巴黎和会显现了近代列强真实的政治行为逻辑。与此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予他一个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真实状况的理论基础,让他能够从广大平民的角度出发,思考“新的政治”。陈氏思想轨迹的变迁,具体而微地呈现出“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之特征。【关 键 词】陈独秀;五四运动;国家问题;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王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上海 200241)。【原文出处】《探索与争鸣》(沪),2019.5.63~74
战后上海民营轮船业向国民政府索赔问题研究(1945-1948)
马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