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潮沉思录
这里是一个公开陈述和议论的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尊重言之有物的内容。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王路在隐身  ·  AI的衰老死亡,以及焚书坑儒 ·  17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保时捷将解雇两位重要高管 ·  昨天  
界面新闻  ·  联想正与DeepSeek探讨更多深入合作,股 ... ·  昨天  
界面新闻  ·  广汽集团换帅,曾庆洪到龄退休冯兴亚接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潮沉思录

如何看待老龄化危机?

新潮沉思录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2-10 20:14

正文

翻开三年前的网络舆论,我们会发现支持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占了绝对优势地位。然而如今的中国的人口问题,无疑已经成为网络空间里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近年以来,由于二胎化的效果不太理想,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中产阶级对未来的预期愈加悲观。必须承认,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并增加社会抚养支出,最终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部分悲观论者认为在如今的情况下,人口出生率一旦下滑,因为沉重的抚养负担,将永远无法重新回升。


舆论的反转如此迅速,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人口出生率一旦下滑,是否真的无法回升?劳动力的供给一旦停止增长,真的会造成经济的长期停滞么?在接下来的部分,笔者会考察二十世纪英国的人口和经济史,来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英国国家统计局提供了英国本土(不含爱尔兰)自1911年至今的人口数据。1911年,英国本土人口为4218万人,至1914年达到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顶峰4295万人。之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人口停滞不前,1919年总人口较1914年减少了一万人。战后恢复高速增长,二战前年均人口增长为20万人。二战时期人口停滞,在战后黄金三十年里人口重新恢复高速增长。二十世纪后期人口增长放缓,开始引入移民,1990-2000年年均引入移民近20万人,成为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人口增长放缓后是否会重新恢复高速增长?我们重点考察了1920-1930年,1950-1960年以及1960-1970年的人口数据。同为战后婴儿潮时期,经济繁荣,并未开始大规模引入移民,同时


1950-1960年和1960-1970年的两个时间段的对比亦可以缩小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1960-1970年的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远远高于1920-1930年和1950年-1960年这两个时间段的。这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并非不可逆的。尽管由于二战结束后较长时间的和平时期以及医疗技术的大幅进步,预期寿命大幅增加,人口周期被拉长。但我们仍不能断言人口增长速度下滑后不可恢复。


英国自1960年开始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从600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1200万人,占人口比例从12%增长到18%,在此期间,英国一直维持了一个较高的抚养比。然而与此同时,英国GDP从1960年的723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6479亿美元。


英国1960-2016年GDP


中国与英国1960-2016年15-64岁人口比例


英国1960-2016年15-64岁人口数量


英国15-64岁人口在1965-1975年和1985-1995年两个时间段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停滞状态,但是在此期间,英国经济始终保持了较高增速。因此,英国的经验表明人口问题和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等因素同样可以主导经济增长。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增速趋向减缓,但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就业人口依旧增加了近100万人。2016年年末,中国农业就业人口(从事农林牧渔行业)为2.2亿人,与之相比,欧盟总人口5亿人,农业就业人口仅1200万人。因此,农村依然有很大的潜力向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劳动力的潜力。中国劳动力的数量将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不会大幅下滑。同时,目前中国尚有近2.8亿的流动人口需要定居城市,这也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笔者家里从事农业,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人口太多,影响了资本投入和技术革新。2016年中国优秀的养殖企业已经可以把生猪单位成本降低至10.5-11.5元/kg,与之相比,美国2016年的生猪养殖单位成本为10.8元/kg(USDA),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产业化养殖依然无法依靠市场机制淘汰落后的家庭养殖,因为家庭养殖无需考虑人工成本。庞大的人口数量,拉升了土地成本,制约着新技术的应用和资本的大规模投入,进而影响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


即使在东部发达地区,底层劳动者和中产阶级的收入差距依然触目惊心。劳动力增长的停滞,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停滞,反而会加速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并进而提升企业的利润率和竞争力。事实上,观察2015年微观层面的经济变化,我们会发现各行各业的产业集中度在提升,新技术在应用,管理水平也在快速提高,2011年以来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减缓至7.3%,但在2017年增速重新提高,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我们也无需为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过度悲观。


中国的中产阶级,长期受益于低成本的劳动力,享受着与其收入不符的生活水平,但这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中国不需要也不应该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这不是我们七十年前建立的共和国许诺给我们的生活。


相关阅读:

如何走出低生育陷阱?


作者简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