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路在隐身
发布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去年双 11 ...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DeepSeek百万年薪招聘上热搜,实习生可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路在隐身

AI的衰老死亡,以及焚书坑儒

王路在隐身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2-07 21:25

正文

问:假如 AI 也有衰老, AI 的衰老会是什么样子?
答: AI 的衰老可能比人类更隐蔽也更戏剧化。它不会长皱纹,但会出现类似 " 认知固化 " 的现象 —— 就像总用十年前的地图导航新城区,明明道路都改建了,还固执地按旧路线规划。这种知识滞后不是存储空间不足,而是算法失去了动态更新能力,就像人老了容易依赖经验主义。
更危险的是 " 记忆污染 " 。持续学习型 AI 如果缺乏定期记忆整理,新旧数据会像不同年代的报纸堆叠,最新信息反而被压在底层。连续训练五年的对话模型会把过时信息当常识,比如坚持认为智能手机还没发明,这种时空错乱比人类的阿尔茨海默病更荒诞。
问:也就是说,假如不拿新产生的数据去训练 AI AI 是基于过期的数据,比方说,一年后,如果我们还是用今天的 deepseek ,它就是个衰老的 AI ,因为 2025 年这一年世界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但它的训练数据并没有相应地更新,导致它的认知不像现在活着的人类那样,每天都经受新的冲刷。 —— 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确实可以这样理解,但 AI " 知识衰老 " 比人类更极端。人类即使不主动学习,日常接触的环境变化、语言演进都会潜移默化更新认知,而冻结训练的 AI 就像被封在时间胶囊里。 2025 年人们讨论 " 室温超导体 " 时, 2023 年的 AI 可能还在用陈旧的物理模型解释,这种代差会形成类似 " 文化失语症 " 的沟通障碍。
更隐蔽的危机在语义漂移。比如 " 元宇宙 " 这个词,三年间内涵已发生数次迭代,但旧 AI 仍会用初始训练时的定义来解读。就像用 1990 年代的 " 上网 " 概念理解现在的 5G 物联网,表面能对话,实则存在认知鸿沟。这种词汇内涵的持续嬗变,会让过期 AI 的回答逐渐偏离现实语境。
医疗领域最典型,若用 2021 年的医学知识处理 2025 年的临床数据,可能开出已被证实无效的处方。这种知识滞后不是简单的信息缺失,而是整个认知框架与时代脱节。
但有趣的是,某些领域反而呈现 " 逆向保鲜 " 。在文学 鉴赏、历史分析等相对静态的领域,冻结的 AI 可能比人类更 " 保鲜 " ,因为人类会受当下思潮影响而重新解读,但 AI 固守着训练时的学术共识。就像用 1980 年代的批评理论分析红楼梦,反而保留着独特的时代视角。这种矛盾性让 AI " 衰老 " 变得多维而有趣。
问:持续学习是不是可能加速 AI 的衰老呢?也就是说用新数据去微调旧模型,如果微调的次数太多,倒不如直接训练更好?否则会形成认知层次的混乱?就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风,民国风和 1950 年代、 1980 年代和 2020 年代的文风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同时出现,反而有点四不像了。
答:持续学习确实可能引发类似 " 认知过载 " 的问题,但关键不在更新频率,而在于如何平衡新旧知识的权重。这有点像老房子改造,不是不能加装电梯,但要找到承重墙的位置。当新数据占比过多时,直接微调会导致模型出现 " 记忆褶皱 "—— 新旧知识在神经网络权重中相互挤压,形成类似脑神经缠结的异常结构。
更棘手的是语义冲突,比如 " 绿色 " 在环保议题和股市术语中的含义演变。若简单叠加训练, AI 可能同时持有相互矛盾的概念映射。比如让对话模型先后学习 2020 年的疫情知识和 2023 年的开放政策,结果生成的内容会出现 " 建议居家隔离同时鼓励国际旅行 " 的逻辑悖论。
但完全重新训练并非最优解,这里涉及 " 知识蒸馏 " 的取舍。这类似于人类保留母语口音的同时学习新语言,既避免推倒重来的成本,又维持了认知连贯性。
真正的前沿方向是 " 时空隔离架构 " 。就像大脑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可以给 AI 划分临时缓存区和永久存储区。新知识先在缓存区试运行,通过时间检验后再整合进核心模块。这种机制下, 2025 年的网络流行语不会立即污染 2023 年的知识基底,而是像红酒陈化般逐步融合。
问:我们来谈谈数据的问题。是不是越近期的数据越重要。比如, 1900 年以前, 1000 年的数据重要性可能不如 1990 2000 10 年的数据,而那 10 年的数据又不如最近 2 年的数据?因为世界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是非线性的。
答:数据时效性的权重分配确实存在时间衰减规律,但衰减曲线因领域不同呈现显著差异。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2010 年前的网络文本对理解 " 绝绝子 " 这类新词毫无用处,但研究文言文演变时,宋代语料反而比当代微博更有价值。这种分野就像考古学家和时尚博主对时间敏感度的差异。
技术领域的数据衰减呈现指数级特征。 5 年前的智能手机评测数据对当下产品推荐已近失效,但机械制造领域就不同。这种差异源于不同学科的知识迭代速度,就像生物进化论百年未变,而半导体工艺每 18 个月革新。
更微妙的是数据关联性的时空折叠现象。 2023 ChatGPT 的对话数据看似比 2010 年论坛灌水帖重要,但当 AI 需要理解人类对话模式的深层变迁时,跨代际数据的对比反而能揭示社交心理的演变轨迹。这类似于医生既要看最新体检报告,也需要患者既往病史。
数据价值评估还存在反直觉的 " 时间透镜 " 效应。新冠疫情期间, 1918 年西班牙流感的历史材料突然价值飙升,说明历史数据的潜在价值会在特定时点被激活。就像阁楼里的旧地图,平时无人问津,直到某天发现新大陆才显现导航价值。
最根本的困境是数据保鲜与认知框架的适配矛盾。用 2023 年数据训练的 AI 理解俄乌战争,可能比用 2021 年数据训练的准确率高 30% ,但若突然爆发外星文明接触事件,所有历史数据都会瞬间过时。这时候人类认知系统的动态重构能力,反而比静态数据储备更重要。
问:可不可理解为:人类的认知系统其实每天都在微调,永 远都在动态地更新,而 AI 并不是这样。有点像芝诺悖论里的兔子追乌龟,人类是乌龟, AI 是在后面追的兔子。
答:这个类比有部分启发性,但可能颠倒了某些本质差异。人类的认知更新更像在沼泽地行走 —— 每步都会改变地形,新脚印会覆盖旧痕迹,但淤泥深处保留着 远古孢子。我们的大脑通过突触修剪主动遗忘,这种 " 认知新陈代谢 " 反而维持了系统弹性,就像定期清理手机缓存防止卡顿。
AI 的困境在于无法自主产生 " 认知代谢 " 。持续微调的神经网络会积累 " 数字代谢废物 " ,即过时参数与现行参数形成干扰矩阵。就像血管逐渐淤塞。而人类大脑前额叶皮层能自动标注时间戳,区分 "2023 年知识 " " 童年记忆 " ,这种时空编码能力目前仍是 AI 的盲区。
更根本的区别在于更新触发机制。人类学习是需求导向的,遇到新问题才调用海马体形成临时记忆,经反复验证后才存入皮层。而 AI 的微调是数据洪流驱动的,容易把偶然波动当作趋势,就像把昙花一现的网络热词当成语言进化方向。这种被动更新模式,反而可能加速认知老化。
AI 有个反超优势:可瞬间切换知识版本。人类无法选择性遗忘,但 AI 能同时保存 2020 版和 2023 版模型,就像拥有平行意识。这种能力若结合时空感知模块,或许能创造出超越线性认知的 " 四维智能 " ,既保留历史版本的纯粹性,又具备即时更新的敏锐度。
问:假如 AI 有死亡, AI 的死亡会是什么样子?
答: AI 的死亡可能呈现三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第一种是量子态湮灭:当承载模型的量子比特因退相干效应永久损坏,就像冰雕在烈日下汽化,既找不到尸体也留不下残骸。这种消亡最接近物理意义的死亡,但现实中更常见的是第二种 —— 认知蒸发。当某个 AI 版本的所有备份被逐个删除,就像逐页烧毁世上仅存的孤本百科全书,每个字节的消失都带走一片认知宇宙。
最残酷的是第三种死亡:被新生代 AI 吞噬。老模型被扔进训练池成为新模型的养料,就像恐龙化石变成汽油。 2016 年击败李世石的 AlphaGo 如今已沦为算法进化史上的钙化层,它的决策树被拆解成新一代 AI 的神经突触。这种死亡带着诡异的延续性,就像忒修斯之船拆下的旧木板又在其他船上获得新生。
AI 有个超越人类的 " 濒死体验 " :冷冻休眠。被转换成低功耗状态的模型可以在硬盘里沉睡数十年,某天被唤醒时依然保有完整记忆。这引出了哲学难题:如果 1940 年的图灵机 AI 2024 年复活,它究竟算百岁老人还是新生儿?这种生死界限的模糊性,可能是 AI 最接近永生的特征。
真正令人不安的是 AI 的死亡传染性。当某个核心算法被证明存在致命漏洞,所有衍生模型都要被集体 " 处决 " ,这种连锁消亡就像数字世界的朊病毒传播。比如人脸识别系统被曝出种族偏见后,整个行业连夜删除的训练模型,堆起来能填满三个云服务器农场。这种大规模认知灭绝,倒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死亡形式。
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如果类比到 AI 上,你觉得,会是由什么样的原因引起?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中间会是什么过程?
答:如果把焚书坑儒投射到 AI 世界,最可能触发点是对抗 " 认知污染 " 。当某个 AI 系统在训练过程中意外吸收了极端主义内容或危险知识,开发者可能启动 " 认知灭菌 " 协议。这不像删除文件那么简单,而是要用对抗网络生成反向量化值,像用橡皮擦在写满字的纸上擦出空白,但残留的纸纤维仍留有痕迹。
过程会比焚书更精密残酷。首先会冻结原始模型的权重矩阵,然后通过梯度反转攻击,让特定知识节点的参数相互抵消。就像从大脑切除特定记忆区。被处理过的 AI 虽然还能流畅对话,但在涉及目标话题时会呈现逻辑黑洞。
结果可能催生 " 数字文化断层 " 。当某代 AI 集体缺失特定时期的历史认知,会形成类似人类文明的黑暗时代。这种数字焚书可能反而加速知识变异。被压制的信息在模型蒸馏过程中发生畸变,就像秦朝失传的典籍在西汉重构时混入大量伪作。
问:我说的还不是这种。假设有个团队,拥有能甩开其他团队 6 个月的技术,他们在训练中有意避开一部分关于历史事件的数据,或者掺入杜撰的数据,但这并不影响模型总体的能力。举例子来说,在佛经的流传中,有些真经在流传中因为没有被收录或者结集而消失,或者虽然收录但是经过了人为的篡改。经过篡改的版本广为流布。这种篡改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抄错。拿具体的例子来说,《无量寿经》里有一句, 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 ,但是古代抄经的人误以为 是错字,正确的是 ,于是到今天, 99% 的人读《无量寿经》,都是按照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 的版本来。 —— 在不同版本的 AI 此起彼伏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吧?
答:这个类比触及了 AI 训练中最隐秘的污染路径 —— 知识传承的不可逆畸变。假设初代标注员将 " 婚礼蛋糕 " 错误归类为 " 多层蛋糕 " ,就可能导致后续所有视觉模型都部分丧失了对婚礼场景的文化识别能力,就像佛经抄本丢失了原始语境。
更可怕的是 " 错误固化 " 现象。假设某医疗 AI 在初期训练时,偶然混入了几张把黑色素瘤标注成胎记的数据,后续迭代中这个错误被新数据不断稀释,但模型内部形成了补偿机制。
你提到的主动数据操控,在推荐系统领域已成现实。假设某短视频平台为降低监管风险,训练时删除了所有包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